在创新教学中放飞学生的心灵

时间:2022-08-01 11:53:56

在创新教学中放飞学生的心灵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最大的改变是“双基”变“四基”,“六个核心词”变“十个核心词”。其中“创新意识”是新加的其中一个,可见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升创新素养呢?

一、设计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探究课堂的关键是“问题情境”的设置,教师要设计恰到好处的问题情境,以问题为索引,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例如,执教五年级下册的“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我提出3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自然数范围内,能否找到两个相同的数,而且各个数位上的数又不同?”“在小数范围内呢?”“在分数范围内,可以找到两个大小相等,但分子分母各不同的分数吗?”以这三个问题作为切入点,明确探究目标,引发数学思考,让“问题”成为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支点”。

又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课件出示一串彩旗,按两面红两面黄的规律排列,后半部分被遮住。老师问:“第4面彩旗是什么颜色的?”因为有图片的清晰展示,学生一眼就能看出。师接着问:“第12面呢?”学生很快能找到12与4的关系,从而猜出颜色。“那第35面呢?”这样学生不能马上知晓的问题,就会通过想象、猜测去探索解决的策略。所以,良好的问题情境设计是实现开放探究课堂的起点。

二、课堂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如五年级上册的“植树问题”,课本例题主题图呈现在100米的小路旁植树(略),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通过实物图片、线段图画,学生能想到化繁为简、缩短长度,想到画图更直观,这些都得益于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归纳出规律再解决问题,理解总长度÷间隔长度=间隔数。这样的图示,既能体会到线段图的方便,又能渗透数形结合,还为以后研究另外两种植树问题做好铺垫。

又如,圆面积公式推导,让学生借助学具把圆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通过小组学习、合作探究,逐步拼成近似于长方形的图形。这样让学生亲自经历分割、拼组的过程,从图中能直观形象地看出长方形的长近似于圆周长的一半,宽近似于半径,通过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三、深层拓展,促进学生思维的创新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促进学生的直观认识,易于学生理解、掌握、想象,对于突破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教学“元角分单位间的关系”时,教师逐一出示一列10角、10排10分的画面,让学生自觉数出“10分、20分、30分……”一直数到100分,这样就很悟出10个10就是100,1元= 100分。教师根据同学的回答再用课件操作演示,逐一出示图片,得出1元= 10角、1角=10分、1元=100分。通过课件的操作,展现直观、结构化的画面,让学生在脑中形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图形”,自然而然地想到“满十进一”,实现“数”与“形”之间的自由转换。

又如,在解决了50分等于5角这样的问题后,可让学生在脑中“回放”转化过程,加深“视觉图形”在脑中的建构。如果在没有图像的依托的情况下,转换1元8角=( )角时,也可让学生在脑中显出1元和8个1角,接着将1元换成10角的画面,从而进一步将“物化”的知识“内化”为头脑里的智力活动,最终 “抽象”出结果,有效地促进思维的提升。

四、设计习题,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标特别强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思维空间,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例如,找出下面每行数的排列规律,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8、24、12、36、18 、( )。

乍一看,这几个数杂乱无章,没有按照以往出现的规律依次增加几或减少几。我就提示学生先观察第1、3、5个数,再观察第2个、第4个……这下学生理清了思路,多种思考方法跃然纸上。其一,填(48),因为24~36增加了12,所以36+12=48;其二,填(54),因为24+12=36,那么36+18=(54)……教师合理的引导,能激发学生思考、求知求真。

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多组织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并尽量让学生参与其中,细心呵护学生创新的萌芽,在自主探究、开放创新的教学中放飞学生的心灵!

(作者单位:浙江省新昌县大市聚镇中心小学)

上一篇:论音乐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 下一篇:利用多媒体,优化初中物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