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那些“拆迁”事儿

时间:2022-08-01 11:20:16

历史上那些“拆迁”事儿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是过去皇帝老儿嘴边经常说的话。自然,古代“拆迁”没什么麻烦,只须皇帝和大小官吏一句话,然后“推土机”直接上就可以了。如果你这样想,有时你是对的,但有时你可能是错了,而且错得很离谱。

公元前840年,周厉王为扩建王宫,需要占用一个叫鬲从的人的地,但没有立即给钱。鬲从担心周厉王赖账,于是隔三差五地去王宫讨要,周厉王派人对鬲从说:“你别怕,我一定会照价付款的,如果我赖账,就让上天罚我被流放好了。”在当时,这是个很毒的誓。

此例拆迁过程被原汁原味刻在周朝的青铜器上,这应该是中国史上较早的政府拆迁案例。

尽管周厉王态度不错,但补偿款是否为足额补偿已无史料考证,但宋神宗的征地补偿,令人感觉是非常到位的。

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开封外城向外拓展,要占用120户民宅。按照当时“拆迁条例”,对拆迁户,可以给予实物安置或货币补偿。开封府给神宗写报告:“经与民协商,多数愿接受货币补偿,总共需要补偿款两万零六百贯。”

按人均测算,平均每户至少能拿到补偿款一百七十一贯,这钱能在京城买多大的房子呢?苏轼弟弟苏辙被贬至循州(今属广东),他用积蓄的五十贯钱买民房大小10间。据此计算,就算开封府房价是循州的三倍,拆迁户足以在开封买到房子。

“拆迁”以足额补偿,确实能体现政府对“被拆迁户”是“情为民所系”,那份周到,那份温情,值得称道,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还有比这个更温柔的“拆迁”,不仅足额补偿,而且还能让“被拆迁户”在感动中拆迁,这事离我们不远,就发生在清顺治初年。

清朝定都北京后,为避免满汉矛盾纷争,皇帝决定推行满汉划城而居,于是需要搬迁城内的汉族官员和民众。顺治说:“朕反复思维,迁移虽劳一时,然满汉各安,不相扰害,实为永便。迁移补偿银勿托官员发放,汉人亲自赴户部衙门,当堂领取,务使迁徙之人得蒙实惠。”皇帝竟担心“拆迁款被官员克扣导致钱发不到拆迁户手上”,还亲自过问,如此呵护,怎能不让拆迁户心暖呢!

还有,搬迁后期,顺治又下旨:“凡迁徙之人,先给赏银,听其择便,定限半岁,岁终搬尽。”意思是,对拆迁户,先给银子奖赏,什么时候搬迁,悉听尊便,不得催逼,只要在半年以内迁走就行。

细节能考虑如此周到,自然让拆迁户十分感动,不到两个月,汉人便乐呵呵搬迁完毕,此事堪称“史上最温情的拆迁”!

有人说,这几个例子,属于政府征用拆迁,对老百姓那些违章建筑的拆迁,皇帝老儿肯定不会心慈手软,其实那也不一定。

《五代会要》卷有记载,唐明宗时,有钱、胆大的老百姓,常常占用公家的土地造房子,未经合法审批就入住。对这种现象,官府强行拆迁又怕招来民怨,但放任自流,显然不行,那该怎么办呢?唐明宗思来想去,最后颁布了诏令:京城闲置的空地,让老百姓公开竞标购买,谁出的价格高就卖给谁,然后他就可以合法地盖房子了。

解决了随意占用国有土地问题,那对于那些违章建筑怎么办呢?政府则实行人性化拆迁:“委河南府估价收买”,拿着卖房子的钱,百姓可以另行购买土地和房屋。这样老百姓原本不合法的建筑,通过有效的行政手段,也就“合法”了。

如此“怀柔”,不失为“和谐拆迁”的范例,但此事是皇帝亲自抓的。北宋也有一例,是著名文学家坡当官时主抓的。

北宋元四年(公元1089年)坡任杭州知府,调查得知运河两岸几百户居民竟纷纷过界占地,建了上千间房屋。依法据理,这些违章占地的建筑物都要拆光,但坡在调研后,竟和违建房屋的居民商量了一个“各退一步”的办法:“可以不拆你的房子,各户可稍退后‘丈尺’,留出建设运河工程必须的占地区域,然后各家根据所占面积交租钱,政府用这笔钱作为河堤的维修费。”

“各退一步,海阔天空”,被坡运用得相当精妙。如此“不摆架子、不耍官威”的拆迁智慧,不仅让百姓的违章房保住了,政府也有了治理河岸的钱,最后是两全其美。

上一篇:大师小事 第20期 下一篇:守心 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