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背后的危机

时间:2022-10-16 07:26:56

危机背后的危机

2011年已经过去了三个季度,欧洲和美国显然并未从经济危机中顺利地走出,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发展势头虽然强劲,但也面临着通胀较高的难题。各国政府都在探索解决发展问题的途径,而原有的各种经济理论虽然争鸣不已,但在增长缓慢的西方经济面前,都显得束手无策。正如文艺复兴刺激了资本主义发展一样,当前各国的发展或许还要从文化上探索出新的途径。

经济学没办法了吗?

2011年欧洲的财政危机继续向深处发展,希腊一年期国债收益率9月中旬一度达到100%,也即是说,现在买入一元钱的希腊国债,明年希腊政府将还给你两元,然而如此高利率的国债仍然缺乏买主,市场担心希腊政府撑不到明年这个时候便会破产。财政危机甚至蔓延至欧元区的核心国家,意大利和法国陆续收到了信用评级机构的警告。欧洲的财政危机虽然持续恶化,汇率市场却是另一番景象,欧元兑换美元数额从2011年年初的1欧元兑换1.3美元,提升到在9月中旬可以兑换1.45美元。为何欧元区的财政危机向深度发展,货币反而更被市场看好并且真实地走好?可以从两个方面解释。一方面美元因为美国经济的弱势和美元自身的过量发行而走弱;另一方面,因为欧洲央行今年救济财政困难国家的力度在不断加大,救助财政困难国家的资金规模预计达到1.5万亿欧元。有人说欧洲的财政危机实际上是欧元区各国能同享福不能同患难,这说法有一定道理。就以本次危机而言,从2008年一直拖到现在,欧洲央行才开始动用美国早就启动的印钞机。但这也未必是坏事,欧洲国家开始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在次贷危机以来,美国政府实行的凯恩斯式国家干预经济理论,启动印钞机扩大货币发行量刺激经济发展,解决了燃眉之急,也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还危及了美元的世界储备货币地位,美国官方最近发表的观点认为,美元在最近几年内不会失去世界储备货币地位,这种说法是否过于自信且不说,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美国人意识到了美元的世界储备货币地位面临逐步失去的现实。

通胀触发了欧洲高福利国家的财政危机,欧洲人最初的做法是采用小水救小火,大火用大水救的策略,问题只有爆发到迫不得已的时候,才启动欧洲央行的印钞机,欧洲央行实行的是一种略显拖延的凯恩斯主义,效果已经被事实证明并不尽如人意。

日本虽然面临了失去的十年,也许这种情况会延续到新一个十年,古典流派的经济学者认为日本虽然没有延续自己的发展,但起码维持了现状,相比于当前财政问题频出的美国和欧洲,日本在经济危机期间实行的紧缩政策虽然与信仰凯恩斯的国家在经济弱势时节采用扩张的货币政策完全相反,但效果却比美国和欧洲要好很多。古典流派经济学者由此认为,在经济危机期间,多发货币会引发通货膨胀和财政危机,相较而言,采用紧缩的政策也许是最好的选择。但这种说法在日本过去十年经济低速前进的现实面前也只能说差强人意。

经济学没办法了吗?是的。无论是古典经济学还是现代经济学,对于西方经济发展面临的危机似乎都无能为力。

世界经济发展到尽头了吗?

世界经济发展到尽头了吗?显然这和现实不符,且不说非洲还有众多一日三餐难以为继的人民,世界的经济发展还有巨大的潜在市场。就算在发达国家内部,他们也还有众多要靠领取失业救济金生活的百姓,他们的内需市场也有可以挖掘的空间。显然,西方国家所谓藏富于民这一判断也并非完全符合事实,更准确地说,西方国家虽然一直信奉富民的理论,但现实是更多地把财富藏于富人手里。于是,我们看到有人纸醉金迷,金玉满堂,乘坐游轮四处度假,在艺术品拍卖会上挥金如土;也有人在下水道里和城市的立交桥下靠教会的救济度日。财富不均和贫富差距过大才是经济危机的真正根源,这一真正的现实是西方国家不敢公开揭示的现实,虽然政治家们心知肚明,但谁又敢挑战私有产权的神圣不可侵犯这一西方经济学的传统伦理呢?谁又敢率先对富人征收高额财产税呢?政治家们担心,如果率先推出这样的政策,自己国家的富有者都会移民国外,美国政府公然出台政策,投资美国50万美元就可获得绿卡,在这种背景下,谁敢于先推出对富有者的高额税收无异于把本国富人推向美国的怀抱。于是政治在财富面前显得异常软弱,软弱到了一些善良的富人都不忍心看下去的地步。巴菲特公然宣称,希望自己多缴纳些税收给国家,欧洲一些富有的人士也公开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当然,他们的声音在本国也遭到了富有阶层的抗议。被财政危机已经逼得无路可走的希腊怎样继续生存下去?或许在高压之下,只有对富人征收高额税收才是唯一途径。

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人类的技术已经发展得越来越好,生产能力也完全可以让这个星球的居民生活得更为富足、健康、和平,但现实却是千疮百孔。传统的经济理论和社会治理方式显然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理论认为人人为自己、市场为大家的理想已经被事实证明并非完全如此。

走出经济危机的新路径

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认为人是自私的、逐利的,但比尔・盖茨积累了巨额财富后把财富捐给慈善组织,巴菲特和索罗斯更是乐于慈善,说明了自私和弱肉强食并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资本主义社会把人类逐利的贪婪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但当人类社会已经有了高度的物质文明之后,富有的个体已经不再乐于积累资本,他们追寻的是帮助身边的人过上健康、平等的生活。当人类整体已经有充分的能力让自己生活得饱暖、健康之后,还有必要继续用资本、用贪婪来激发人的创造力吗?

用财富来激发人奋斗,只能使得人们不爱学习知识,读大学还不如初中毕业后去学个手艺,这是当前西方国家普遍的社会现实,人们已经不爱读书了,因为投入不抵产出的概率更大,只有少数的尖子才能因为知识而被社会尊重,谁还读那么多书干什么呢?

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理想,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的精髓,但这样的目标仍然没有成为社会现实,构建一种尊重个体博爱本性的社会制度,用人的仁爱之心来推动社会发展,或许是当前社会走出经济危机的唯一途径。当物质和财富不再成为个体追求目标,知识和博爱成为一种信仰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愿意接受更高等的教育,对于未知探索的天性会推动更多的人走进实验室去做科研。既然人类已经可以用救济金来救济每个失业的个体,当然也就可以提供相对充足的物质条件,给他们更多的机会为社会服务。而社会的稀缺资源,理应更多地给那些对社会贡献更大的人、更具慈爱之心的人,这一切可以离开资本,离开市场,但离不开一种以知识和博爱精神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社会价值标准,而这样的制度一定是与所谓人人为自己的资本主义经济学认知体系格格不入的。

上一篇:当前金融危机为何迥异于? 下一篇:印度:大学毕业生多,适合录用者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