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优势打造品牌

时间:2022-08-01 09:57:46

突出优势打造品牌

作为云南热区之一的西双版纳,是发展高原热区特色生态农业的理想之地。

“十二五”期间,西双版纳根据云南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战略,制定了推动发展高原热区特色生态农业规划,下大气力调结构、转方式、创品牌、增效益,高位推进“热区粮仓、特色经作、特色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六大特色农业发展。积极全面做实高原热区生态特色农业,努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西双版纳山区多平坝少,由于历史原因,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粮食生产压力大、条件差。但西双版纳始终坚持不懈狠抓粮食生产,粮食产量保持稳定发展,基本实现了供求平衡。尤其是近年来,通过认真落实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大力实施高产创建、间套种、地膜覆盖栽培、集中育苗育秧等十大科技增粮措施,有力地提高了粮食单产,促进了粮食增收,确保了粮食总产量稳定增加;橡胶、茶叶、甘蔗是西双版纳传统的特色经济作物,通过多年的积极努力、拼搏进取,现已基本形成了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规模化格局,橡胶面积、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西双版纳还积极推进橡胶产业转型升级,加大环境友好型胶园建设,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西双版纳是普洱茶的故乡,茶叶产业是西双版纳的支柱产业之一,茶叶经济在当地占有极重的地位。不仅如此,西双版纳还是大叶种茶的原生地、普洱茶的发祥地,自古就是普洱茶的主产区,有古普洱茶“六大茶山”和8万多亩以上百年栽培型古茶园。进入新世纪,西双版纳的普洱茶在云南省居于“龙头”地位,产量、产值均居全国第一。无论是种植面积、产量、产值、税收均排在云南省前列。

为了贯彻落实云南省关于做大做强云茶产业的政策,西双版纳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了建设中国勐海“普洱茶第一县”和易武“贡茶第一镇”、大渡岗“茶叶第一乡”的发展思路,并编制了勐海县有机茶园整县推进建设规划,全力推进茶叶产业发展壮大。目前,西双版纳生产的普洱茶,已成为赠送国际嘉宾的国礼茶,大益、老班章、易武等品牌茶叶香飘海内外。

而对于德宏后谷小粒咖啡来说,可以当之无愧地说是享誉云南乃至中国甚至世界的著名咖啡品牌了,因为在2015年7月16日,在重庆团结村火车站,满载着后谷咖啡的首趟“渝新欧”后谷咖啡国际专列从这里出发,西出新疆阿拉山口,沿途经过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到达德国杜伊斯堡,翻开了中国咖啡走向世界的历史性一页。

作为云南热区之一的德宏,没少在咖啡产业上下功夫,尤其是“十二五”时期,云南省提出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德宏看准机会,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决策和部署,充分发挥德宏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发展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重点推进生物特色优势产业,而咖啡就是其优势产业之一。

作为中国最早引种咖啡的地区之一,德宏早在1914年就从缅甸引进小粒咖啡进行零星种植,1953年试种6亩咖啡获得成功后,开始进行商业种植。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曲折发展,到1998年,德宏州委州政府正式将咖啡作为主要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发展,通过近二十年的不断努力,咖啡产业已成为德宏最为重要的优势特色产业。

从育种到种植到加工的一整套成熟的技术研发、服务体系,建成国家农业部确认的咖啡标准化生产示范园三个。同时,不断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中科院合作,在德宏后谷咖啡公司设立了院士工作站,成立了中国咖啡工程研究中心。

如今德宏的咖啡产业已形成了政府支持引导企业+基地+咖农+销售的产业发展链条,并且在企业“一控、二免、三保、四统”管理措施的促进下,以及政府确定最低收购价的保护下,使咖啡种植农户的利益得到了保障,成为当地农户参与积极性最高的产业之一。

截至目前,德宏咖啡产业已经成为德宏――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实验建设中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主导产业,是德宏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咖啡种植面积已达27.58万亩,投产面积达14万亩,咖啡干豆产量达2.8万吨,实现农业产值6.16亿元、工业产值8亿元;拥有中国咖啡行业惟一的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功注册“德宏咖啡”地理标志,并德宏州还被授予“中国咖啡之乡”的荣誉称号。

红河作为云南热区之一,打造“红河特色、云南样板、全国示范”,是红河州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目标,围绕“效益优先、生态安全、规模集约、竞争力强”的定位,红河各县市充分调动农民、企业积极性,突出“水、田、路、产业结构调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5个重点,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此同时,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立足资源,因地制宜,因市利导,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品种结构优化升级,打造九大“红系”品牌,构建红河高原特色产业体系。不断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绿色生态养生农业、信息化智慧农业、文化创意农业,打造农业综合体,拓展农业综合功能,促进一二三产业在示范区内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并按照“有主体、有基地、有加工、有品牌、有展示、有文化”的“六有”要求,启动开发建设产业突出、特色鲜明、功能配套、景观秀美的现代农业庄园17个。农业庄园与红河“菜园、果园、茶园、花园”建设完美融合,已逐步成为红河的一个品牌,吸引了无数商客和消费者来观光、洽谈业务。

随着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脚步加快,红河高原热区特色农业也迎来了发展的最好时机,结合当地“打造六大样板、建设十大基地、规划十二大园区”等具体措施的推进,具有热区特色的农业产业已在红河这片沃土上遍地开花,如开远苗木园、蔬菜园,蒙自石榴园、果蔬园,建水石榴园、葡萄园,石屏杨梅园、蔬菜园,弥勒葡萄园、蔬菜园,泸西梨园、蔬菜园等,成为红河发展高原热区特色农业产业的一道靓丽的风景,陶醉着热区的人民!

特色农业 前景广阔

临沧作为云南热区之一,在“十二五”期间,云南省委、省政府作出“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后,临沧就抢抓机遇,牢固树立“生态立市,绿色崛起”发展理念,把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放在桥头堡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去谋划,提出了坚持“一产生态化、庄园化,二产绿色化、园区化,三产特色化、高端化”的思路,以“三带、三万”建设为重点,把“蔗糖、茶叶、核桃、咖啡、坚果五个产业打造成云南第一,把木竹、烤烟、橡胶三个产业打造成全省最优”,把临沧打造成中国西南重要的肉牛生产基地、云南乃至全国重要的高原淡水渔业生产基地的十大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目标。通过实施抓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园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经营机制创新、农业科技创新6 大工程,全力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2014年以来,临沧新增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172.9万亩,累计建成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1974.8万亩,其中建成亩产值达5000元以上的高效农业基地143.7万亩。

蔗糖产业是临沧传统支柱产业,近年来,临沧通过抓好基地建设,推动原料发展;抓好技术改造,规模和装备显著提升;抓好循环经济,综合利用有序推进;抓好节能降耗,能效水平显著提升等多项举措,全力推动临沧蔗糖产业二次创业。制定了一系列巩固和提升蔗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狠抓高优蔗园建设,推广良种良法,甘蔗品质显著提高;全力推进蔗糖产业整合,先后引进广西南华、广西阳光、广东恒福等大企业集团入驻临沧参与蔗糖产业发展,制糖企业体制和经营机制明显改善。临沧蔗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产业整合成效显著,甘蔗原料发展迅速,生产规模逐年扩大,食糖产量屡创新高,循环经济取得进展,临沧作为云南省重要糖业生产基地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临沧还是核桃老产区、主产区,种植历史悠久,具有发展核桃产业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和坚实的群众基础。截至2015年底,临沧已建成核桃基地800万亩,实现产量30万吨以上,产值60亿元以上;按照临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目标任务,“十三五”时期,临沧核桃面积将始终保持在800万亩以上,并逐步实现品种良种化、栽培园区化、林下配套化、管理科学化、加工机械化、经营品牌化,实现产量100万吨以上,产值200亿元以上;发展核桃林下产业88.5万亩,其中,“林茶”70万亩、“林芋”(魔芋)10万亩、“林药”5万亩、“林菜”3万亩林、林菌0.5万亩。利用核桃林地空间发展林下养鸡3万余只、养猪3000余头。引进世纪金源集团云南智汇源食品有限公司、云南凤庆巨达食品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核桃加工生产企业落户临沧,开发高档核桃油、核桃粉、核桃露、核桃洗手液等12个产品。

2013年,临沧市首次将澳洲坚果种植确定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和全市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的重点产业加以推进。经过多年的发展,澳洲坚果已成为临沧最具特色、最有潜力的一大优势产业,成为群众致富路上的又一棵“摇钱树”。临沧市采取规模化种植为主、零星种植为辅的方式,积极推广“坚果与咖啡”“坚果与中药材以及珍贵用材林”套种的“万元山”建设模式,达到以耕促抚、以短养长的目的。发展机制上,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利益共同体,确保坚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目前,临沧已建成澳洲坚果基地107.62万亩。2014年投产面积达11.32万亩,壳果产量4990吨,产值1.5亿元。临沧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澳洲坚果种植基地市,是世界重要的坚果生产基地,所产的坚果品质最优。“世界坚果看中国、中国坚果在临沧”,已成为国内外坚果业界的共识和期望。

除此之外,临沧还以规划为引领,以建设发达的林产业体系为目标,重点发展以巨尾桉、桤木、杉木等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基地300万亩,新建竹子基地150万亩,总面积达250万亩。木竹板材产量达100万立方米,木竹蔗渣浆纸产量达20万吨,产值达35亿元,努力把临沧打造成云南重要的优质木竹生产基地。2014年林业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6.74亿元。通过发展,形成了以临翔、云县、耿马为主,其他县为辅,建成以桉树、桤木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基地300万亩以上工业原料林产业带。同时,加快以沧源为主,双江、耿马、镇康为辅的竹产业带,2014年,沧源县完成竹子育苗20万株,投入资金30万元,竹子基地建设150亩。“十二五”期间,全县竹子采伐原料达40万亩,年产量达200万吨以上,年产值达8亿元,农民人均从竹子中实现收入5000元以上。

普洱作为云南热区之一、生态是最大的特色,绿色发展是最大的目标和梦想。近年来,普洱努力把绿色资源转换为普惠群众的生态福利,一方面提升茶叶、蚕桑、烟草、核桃、咖啡、橡胶、蔗糖、畜牧为主的绿色生态特色产业,走产业化、品牌化路子,另一方面合理布局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庄园,柏联普洱茶庄园、帝泊洱生物茶谷、爱伲咖啡庄园、李记谷庄、佳浩蚕宝宝庄园等就是“代表作”。

围绕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的决策和部署,2014年5月8日,普洱市政府在澜沧县举行高原特色农业现场推进会,提出通过5至10年的努力,把高原特色农业打造成为千亿级的绿色产业,把普洱建成中国生态有机食品的重要生产基地、面向东南亚的“菜篮子”和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菜园、花园、果园、保健园。

普洱是中国西部不可多得的生态绿洲,森林覆盖率达 64.9%,是云南“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典型代表,是名副其实的“绿海明珠”。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和热区资源,为普洱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创造了条件。

近年来,普洱以“生态立市、绿色发展”为引领,以“强化农业产业发展基础,优化产业区域布局,突出优势产业特色,培植生态绿色品牌”为目标,把普洱茶、蚕桑、烟草、咖啡、核桃等作为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着力打造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集群,致力于叫响无公害、绿色、生态、有机四张“名片”,全力推进农产品品牌打造和“三品”认证,在优势资源的发挥和特色产业的发展上迈出了可喜步伐。

“十二五”末,《普洱市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发展规划》获批,意味着普洱迈向新兴绿色“产业革命”“绿色崛起”的脚步越走越快,越走越远。普洱高举“特色”大旗,立足资源创建优质高产的“第一车间”,用工业理念谋划特色农业发展,茶叶、咖啡、渔牧、蔬菜等骨干特色产业领先“起舞”,高原特色农业蓬勃发展。

久负盛名的茶产业在普洱“绿色崛起”中显然倍受青睐。作为“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近年来深入实施“以茶名市,以茶兴市,以茶富市”战略,茶产业已逐渐成为普洱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有数据显示,2013年,普洱生态茶园种植面积达156万亩,增长12.7%;茶叶总产量8.9万吨,增长66.7%;茶叶总产值86亿元,增长296%;茶农总收入50亿元,纯收入18.7亿元。

与茶、咖啡并列为“普洱三宝”的石斛,也逐渐在国家高端生物研制领域占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作为最适宜生长石斛、特别是铁皮石斛的地区,普洱正致力于打造全国最大的铁皮石斛产业化基地和最有特色的珍稀濒危植物生物培育、人工种植及产业化基地,并吸引了众多生物制药企业,其中康恩贝2300多亩的高山铁皮石斛基地已获得国家工信部的唯一示范项目。据资料显示,普洱将建设全国最大的具有地道药材DNA条形码的铁皮石斛产业化基地,截至2015年,已实现生物药业产值10亿元。

在普洱,没有哪一个产业门类,像农业那样在发展全局中地位举足轻重、任何时候都不容动摇;没有哪个利益群体,像农民那样事关民生根基,时刻牵动着当地党委、政府的心弦;没有哪个变革领域,像农村那样总是活力无穷、同时承载太多绿色梦想和希望。

云南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美誉,这里山河壮美,景色醉人;这里居住着26个民族,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和智囊,谱写着这片土多姿多彩、和谐动人的美丽篇章!

云南的热区恰恰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之一,“十二五”期间,云南根据自身农业实际和发展需要,作出了大力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重大决策。促使云南热区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发挥自然环境和资源优势,积极探索现代农业新路子,补齐农业产业短板,增强农业竞争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农业实现跨越发展,以豪迈地激情书写着云南各族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不掉队、不缺席的决心、信心和勇气!

上一篇:德国进入“65+时代” 下一篇:职业打假第一人王海从商场转战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