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关系链,训练学生思维

时间:2022-08-01 07:49:20

巧用关系链,训练学生思维

[摘 要]《“打扫”森林》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大自然的启示》中的一篇科普小短文。文章提到的“生态平衡”“互相联系”等概念科学性较强,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学时,教师梳理文章的关键词拉出一条关系链,设计一道把“关系链”补充完整的课堂练习,以练导学,先学后教,这样既突破了文章的重难点,又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

[关键词]关系链 思维 训练 课例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4-059

【课例分析】

《“打扫”森林》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十二课《大自然的启示》中的一篇科普小短文。想要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这一教学重难点,就得充分理解“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这两个关键句。

这种句子,是科普文中经常出现的概念性较强的句子。学生对这两个句子有较大的疑惑: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是怎么互相联系的呢?什么叫“生态平衡”呢?教师该如何点拨,才不至于使学生落入俗套,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运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教师教学用书》里提到:对于这两句话,要“联系上下文,结合食物链图示理解”,虽然没有作详尽的分析,但已经为我们指出了一条明路。

把这两句话还原到课文里,我们就不难发现,其实第五段和第六段都在解释这两个关键句的含义。因此,要让学生充分阅读这两段话。但这两段话里信息较多,如“枯枝败叶”“腐殖质”“小动物”“矮树丛”“灌木和野草”“昆虫、鸟类、兽类”等,内在的逻辑关系又不明显。四年级的学生读完后思绪可能比较乱。

【练习设计】

为了帮助学生理清复杂表象下事物之间的内在生态关系链,我设计了如下练习加以引导。

我把这条关系链以课堂作业的形式呈现如下:

【操作流程】

第一步:学生阅读课文,自主练习。

第二步:请学生看着这条关系链,用自己的话简洁地说说这一环环相扣的关系。

学生经过思考,给出答案:枯枝败叶增加了,土壤肥力就增加了;土壤肥力增加了,矮树丛、灌木、野草有营养了,也就增加了;矮树丛、灌木、野草增加了,那昆虫、鸟类、兽类也会增加;而昆虫、鸟类、兽类增加,害虫就减少了;害虫一减少,树叶、嫩叶生长得更好,也就能增加,枯枝败叶也会越来越多。

【评点: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惊奇地发现这些事物之间环环相扣,并且首尾相连,是个大循环,从而明白了“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句话的意思。】

第三步:现在,林务官把“矮树丛、灌木、野草”都清除干净了,请大家看着关系链,说说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学生给出答案:根据关系链所示,林务官把“矮树丛、灌木、野草”都清除干净了,首先会导致昆虫、鸟类、兽类的消失;昆虫、鸟类、兽类消失了,害虫就会大量繁殖;害虫大量繁殖,树叶、嫩叶也就逐渐消失了;树叶、嫩叶的消失,导致枯枝败叶也就没了;枯枝败叶没了,土壤肥力就会下降;土壤肥力一下降,所有树木都会受影响,最终,森林也就渐渐被毁了。

【评点:刚才第二步是正向推理,而第三步则是逆向推理。这一步走完,学生会更深刻地体会到:原来,大自然中的事物都有各自的功能,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缺一不可,这就是生态平衡。】

【课后反思】

“生态关系链”的作业设计,可谓一箭双雕:既训练了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对的关键句有了一个真正全面而深刻的体会;又在梳理关系链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进行口语练习,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难点一旦突破,教学其余的内容就能势如破竹,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就水到渠成。更重要的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先充分思考,再由教师用三言两语适时点拨,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巧用一条关系链,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行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学习就变得轻松快乐了。

(责编 韦 雄)

上一篇:谈比较阅读内容的专题化 下一篇:美读,读出语文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