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对策

时间:2022-08-01 06:39:03

院前急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对策

摘要:目的 针对院前急救过程中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探讨防范措施及对策。方法 分析2012年急诊科在院前急救中发生的28例护理不良事件,查找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及相关因素,采取针对性防范措施。结果 采取针对性地防范措施,2013年院前急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12起,减少了0.7%。结论 加强安全风险管理;重视工作流程的改进等是减少院前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院前急救;不良事件;分析;对策

护理不良事件指患者在接受诊疗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患者诊疗结果,增加患者的痛苦,负担,并可能引发护理纠纷的事件。由于院前急救时患者情况紧急,病情复杂多样,时间紧迫,随机性大,患者和家属对救护的期望值较高,加上现场救护条件和车载设备相对有限,常常在家属和围观者的众目之下开展救治工作,因此很容易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急诊科2012年内发生的28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针对发生的原因及特点,制定相应防范措施和对策,使2013年院前急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明显减少,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急诊科2012年院前急救出诊总数2300例(其中男1250例,女1050例),年龄6~78岁,共发生护理不良事件28例,占出诊总数1.2%。

1.2 方法 整理28例院前急救中护理不良事件的资料,主要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过程;护理不良事件的类型等方面分析,详见以下各表。

1.3 院前急救护理不良事件 发生的时间显示,凌晨12:00~早上8:00发生了8例,占29%;21:00~凌晨12:00发生了6例,占21%;其次是下午6:00~9:00发生了8例,占18%;中午12:00~下午3:00发生了4例,占14%,其它时间发生率占18%。

1.4 根据发生护理人员的职称和在急诊科工作时间 有12例发生在工作3~5年的护理人员,占43%;9例发生在急诊科工作5~10年的护理人员中,占32%;其他7例发生在工作10年以上的护理人员中,只占25%

2 结果

2013年院前急救出诊总数2450例,其中男1300例,女1150例,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共12起,发生率降低了0.7%,对两年出诊总人数随机进行问卷调查,患者满意度提高了6%。

3 讨论

3.1 原因分析

3.1.1 执行急救任务前的准备工作 出诊使用过的药物和用品,没有及时补充,出诊车的物品和药物没处于备用状态。不同的病情,没准备特殊的药物(如中毒患者需另带中毒药箱)和用物。

3.1.2 表2显示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排在前3位是给药事件、医嘱执行力、病情观察 乔艳等研究显示[1],在发生护理不良事件中护患沟通不良,给药事件包括不能及时开通静脉输液,不能及时输注抢救药物,在转运过程没能及时准确观察病情。

3.1.3 护理人员自身的原因为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 护理人员急救技术不熟练,应急能力欠佳,操作缓慢耽误救治的时间。转运患者途中,搬运方式不准确,没固定好患者和各种管道,转运途中没能准确观察病情并及时做抢救处理,回到医院与接诊的护士没有详细交接班。

3.1.4 凌晨是人的生物钟最易发困的时间 护理人员正处睡梦中,被叫醒去出诊,头脑还不是很清晰,思维不灵敏,疲惫感加重,出诊现场环境也是一片漆黑,是最容易发生不良事件的时间段。

3.1.5 有研究显示[2],护理不良事件主要发生在护龄在5年以内初级职称的护士群体,提示年轻的一线护士是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高危人群。其中工作经验不足,应急能力差,预见性思维不成熟等是低年资的护士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

3.2 对策

3.2.1 加强安全风险管理 院前急救面对的是病情复杂多变,危重,年龄不一,文化层次及社会背景不同的各种疾患人群,其病情变化中交织着多种因素,稍有疏忽,即可能铸成大错[3]。采用药品、物品和仪器专人负责制和五常法的管理方法。针对不同的病情,准备特殊的药物(如中毒患者要另带中毒药箱)。转运患者途中,搬运方式要准确,固定各种管道,回到医院与接诊的护士严格交接班。

3.2.2 健全管理制度 完善和规范急救工作流程系统论[4],认为差错并非由于个人的完全疏忽和无能所致,是系统内潜在缺陷造就了一个使人产生差错的环。对不完善的工作制度和不科学的流程要及时进行补充和修改,制定更缜密规范的院前抢救工作流程和应急预案。

3.2.3 强化年轻护士的学习和培训 设置承担出诊任务护理人员的准入制,必须是取得执业资格证书和在急诊科工作3年以上;持有院前急救技能相关证书。培训内容包括除颤仪,呼吸机各种急救仪器的使用和仪器故障的排除;培养对病情观察的洞察力,判断力和预见性思维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3.2.4 规范物品抢救仪器管理 保持急救设备性能良好,设立专人专车负责制,每辆急救车有专人负责对车厢,设备,物品进行定期检查、保养、维护,使其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以方便随时出诊。急救药品设专人管理,做好"五定"管理[5]。。

3.2.5 人性化合理安排人力资源 院前急救护理工作随机性强,任务重和环境差等特点,按照出诊护士的业务熟练程度来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同时对排班模式进行大胆改革,弹性排班,使护士超负荷的工作现状得到改善[6],排班做到新老搭配,细心和粗心护士搭配等,互相取长补短。

3.2.6加强法律和自我保护意识 详细记录护理病历,特别是时间的准确,包括出诊时间,到达现场时间,诊治时间等。有特殊的情况一定要家属或周边的人员签字,如病情危重告知书,转运途中风险告知书,家属要求放弃抢救或者要求转送别的医院等。

4 小结

及时分析护理中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制定相应防范措施及对策,才能够有效保证患者的安全,有效防范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维权和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护理人员在急救现场稍有疏忽,即可导致护理纠纷的发生,因此护士需要不断学习,从预防着手,扩大知识面,练出过硬的急救本领,从而最大限度减少院前急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乔艳,纪成莲.根本原因分析法在护理不良事件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10):747-748.

[2]杨莘,王祥,邵文利,等.335例护理不良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0,4(2):130-132.

[3]周丽萍,院前急救护理安全隐患与管理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8):2820.

[4]任计划,胡茂素,郭琼.护理差错归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杂志,2005,22(1):71-72

[5]张扬.院前急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对策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3,6(11):351.

[6]鲁玲玲,杨丽娟.院前急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3,2(8):275.编辑/王敏

上一篇:22例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临床观察... 下一篇:胆道术后T管引流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