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少数民族对现代化的适应:以北京的藏族为例(5则)

时间:2022-08-01 05:41:13

都市少数民族对现代化的适应:以北京的藏族为例(5则)

杜永彬在《中国藏学》2009年第三期上发表了有关藏族人对现代化都市适应情况的调查,其中作者主要以生活在北京的藏族群体为个案,进行了调查分析。北京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中国境内的各个少数民族几乎都有移居到此生活工作的群体。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迁移到北京生活和工作,既为北京的城市化和现代化增添了新的色彩,也向学术界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作者以文献、档案、实地考察和采访为据,对居住在北京的藏族人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研究,阐明北京与藏族关系和研究北京藏族人的价值:勾勒北京藏族的分布及其现状:揭示北京藏族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探讨北京藏族所采取的适应现代化的策略。

噶尔家族被降罪之缘由探析

扎西当知在《青海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三期上发表有关吐蕃时期噶尔家族的研究论文。嘴尔・东赞宇松及其子孙是吐蕃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辅佐两代吐蕃赞普。对吐蕃王朝的统一、疆域的划定、法律的健全、社会的安定以及周边民族政权的关系方面做出过突出贡献。但是,到了吐蕃赞普赤都松芒布杰时期噶尔家族遭到被灭门的悲惨遭遇。文章依据敦煌文献资料和古代汉文史料对噶尔家族被灭门的原因做了探析,认为:位高权重是噶尔世家获罪的客观因素;吐蕃王族的猜疑心理是噶尔家族降罪的主观因素;离间计是噶尔家族降罪的直接因素。得出这些结论的作者认为,据他所调查搜集的敦煌古藏文文献和唐宋有关吐蕃的文献史料中,并未发现噶尔家族背叛或谋反的丝毫痕迹。

关于古藏文写本的研究方法的再探索

巴桑旺堆在《中国藏学》2009年第三期上发表有关古藏文写本研究方法探索的论文。作者在海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研究心得,提出了15种判定古藏文写本年代的方法:1、写本的物质载体纸张,2、书写工具笔墨,3、字体的书写形式,4、字体特殊的书写现象,5、书头符、点符、甸符,6、特殊构词或古语法现象,7、古词语和词汇互为通用现象,8、书写中的特殊符号,9、写本中的图像、绘画,10、写本的装帧形式及页面的设置,11、页码的标属形式,12、文字厘定原则,13、梵文术语的藏文拼写法,14、写本的抄经,校经者、施主署名,15、写本的题记。

班禅大师与民国时期的汉藏文化交流

王海燕在《中国藏学》2009年第三期上发表有关民国时期汉藏文化交流的论文。民国时期,汉藏佛教界的文化交流是中央政府与地方关系发展的重要渠道。其中,班禅大师躬亲力行,前往内地研讨显密持法修行,弘法宣化,举行法会,筹建蒙藏学院,组织翻译佛教经典,介绍藏传佛教的教理和修习方法,从宗教与国家、宗教与政治的层面来弥合汉藏宗教文化认识上的隔阂。班禅大师在促进双方关系向纵深发展上超越文化层面的承载,赋予文化交流以纠补汉藏关系的社会功用,在认识宗教文化的历史定位和角色问题上给我们新的思考与启示。

1939~1944年西康省康属各县宗教样态的社会学分析

范召全在《研究》2009年第四期上发表关于民国时期西康省的论文。西康省正式建省于1 939年元旦,民国时期存续10年。1955年撤销西康省建制。文章依托文献史料,以社会学视角和社会学方法研究民国时期西康正式建省后的第一个五年(1939~1944年)期间的宗教样态。通过研究,作者认为西康省属各县宗教情况如下:一、各县域间寺庙分布不平衡,僧侣规模不平衡;二、藏传佛教寺庙的分布和教派成分的构成,呈现明显的地域性:三、各县寺庙总量和僧徒规模之间具有不可逆性的相关关系。

上一篇:杭州模式是如何炼成的?运河集团总经理郑翰献专... 下一篇:试论现代服务业与旅游业新增长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