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在行业类报纸中的重要性探析

时间:2022-08-01 04:14:21

深度报道在行业类报纸中的重要性探析

摘 要 随着新的媒介及互联网等新媒体的高速发展,传统纸媒面临新的竞争及挑战,不仅仅是时政类、都市类媒体,这种状况也给行业报的采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如何提升行业报影响力为切入点,寻求行业报、产业报吸引读者的关键途径。在新的媒体格局下,行业报如何重新定位,变被动为主动,做好行业的“娘家人”;强化自身优势,做好独家报道和深度报道,来提升行业报的服务水平及生存能力。

关键词 行业报;采编创新;深度报道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8-0019-02

当前,随着信息传播手段的不断丰富,传媒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一张报纸要想获得读者认可,博得受众眼球,找准定位是决胜关键点之一。眼下,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采编资源短缺、传播途径单一的纸媒处于弱势,特别是行业报纸,只有立足产业从独家新闻角度出发,力争做到“你有我新”、“你新我深”才有可能留住读者。结合行业问题,在新闻专题策划、深度报道、问题报道方面进行尝试和创新。多侧面、多角度地发掘新闻线索背后的深层问题,不断推出有影响有深度的报道,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1 谋求转型确定方向

《中国花卉报》1985年在北京创刊,由经济日报报业集团主办,报纸的主要任务是宣传我国关于发展花木产业的方针政策,介绍国内外花卉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和发展趋势 ;报道花卉园林界的最新科研成果;传播花卉市场信息,关注业内热点、亮点、难点问题;普及花卉种植、科学莳养知识。此外,这也是全国惟一一张国内外发行的中央级的以报道花木产业、园林绿化为主要内容的新闻纸。同时也是为园林绿化工作者、花木生产经营者、科研工作者及广大花卉爱好者服务的报纸。 因此,我们也一直在思考,作为一张行业报,如何在把握媒体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如何有自己的特色,如何更好地服务受众。产业报不同于党报,更不同于都市报,因此,必须在整个传媒结构上要找到自己应该有的位置。

网络、电视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缩小了传播空间,因此,轻消息,重深度成为行业报、产业报的新闻采编工作转型的重心。产业分析多、鲜活消息少;产业问题多、行业事件少是行业报与都市类、综合类等媒体的明显区别。因此,专题报道、调查类、分析类报道应成为行业报的报道重点。

2 梳理思路确定计划

对行业报来说,如何拿深度报道换取读者的眼球,拉长产业报报纸的“有效期”和“收藏价值”至关重要。正是明确了专题报道、深度报道的重要性,社委会指示相关采编部门,定期围绕一定的报道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进行关注,加强报道的深度。作为深度报道的一种形式,专题报道也成为我们的采编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要求采编部门立足产业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充分展现行业变化,深入采访,确保报道的深度和广度。比如在《中国花卉报》2013年的采编工作中,我们做了很多有关调查类报道、深度报道的选题,通过前期调研摸底、收集信息,认真策划,并组织精锐采编力量形成合力,完成了一系列的计划性很强的报道,部分报道在行业内引起了强烈反响。部分问题报道还引发的行业内人士的后续讨论,达到了预期效果,为今后更好实施深度报道打下了基础。

3重视策划确定计划

确定了多做深度报道、专题报道的采编思路,社委会指示采编部门从确定主题到报道的手法和刊登的方式,整个运作过程都要精心策划,周密考虑,针对行业问题深挖细找,使专题报道不仅仅是吸引眼球,更要通过一系列的报道,引起业者的共鸣。这就需要强调采编的协同性、连续性。例如,《中国花卉报》去年针对行业变化和热点信号,报社采编部门反应迅速,在了解到我国蝴蝶兰产业存在的生产扩繁热现象之后,立即组织策划了《蝴蝶兰产业大调查》,组织记者直分别到主产地深入采访,记者实地探访了北京、山东、河南、广东、福建、内蒙等蝴蝶兰主产区,实地了解蝴蝶兰生产销售情况,并对产区蝴蝶兰的生产现状进行了客观报道,为业内人士参与生产、判断市场走向提供了参考。

2013年宵市场收尾之后,报社采编部门结合市场表现,组织采编力量,采访花卉生产商、流通、经销商、花卉市场和消费者,策划完成了新闻调查《凤梨之殇》,在业内引起反响。在2013年4月举办的“中国国际园艺花卉展览会”期间,采编部门全程参与这一展会,通过会前策划、会中督导、会后总结,圆满完成了这次会议的各项报道工作。组织策划了中国国际花卉园艺展览会特别报道《看展专刊》,这些专题、专版、专刊的推出,在行业内引起较大反响。

4 整合版面资源内部联动协调

在组织专题报道的过程中,通过采编部门的精心策划、组织协调、选材料、选角度在具体运作中,在版面资源整合和内部联动当中还带来一些思考。

首先是大量行业性宏观专题报道的推出,占用了原有固定的版面资源,偶尔会出现读者、受众不均的问题。而在此前,由于各个固定版面分工较细,临时调配版面、临时调动记者、编辑的工作量加大。其次,稿件质量与数量需要报纸采编体系进一步研究衡量标准,专题报道、深度报道、问题报道采编周期长、编辑记者投入精力大,如何通过科学的采编评价体系的实施,调动记者参与重大选题、专题报道的热情,力争持续推出更多的专题报道。这对于采编人员相对紧缺的行业报纸来说,需要进一步评估采编成果,在采编力量调配、部门设置调整方面进行改革,使得采编部门的分工更适合新形势下行业报的工作特点。再次,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凸显出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经验报道与问题报道的关系。坚持正面报道为主,是新闻报道的原则之一。专题报道中,以经验、成绩报道为主,也是配合行业发展的宣传需求。但也绝不可因此而忽略问题报道,一组内容实、问题准、影响大的问题报道,反而更能引起行业的思考。经验报道带来的是学习,而问题报道带来的是思考,这些都是一张行业报所需要的。另外,在行业报的专题报道中还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处理好可读性与专业性的关系。我们习惯用可读性、生动性、现场感来吸引“眼球”。但某一领域或一个行业的专题报道,专业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可读性。因此行业报的专题报道、深度报道还要结合不同的事件、问题来选取不同的报道方式,首先保证专题报道的内容深入、语言专业、观点权威。

面对新的媒体市场竞争环境,行业报的决策层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如何引导报纸的编辑记者梳理新形势下自身所面临的竞争,积极学习行业报纸的生存法则,让一张行业报多提供时政类报纸、都市报、行业专业网站不能提供的深度报道至关重要,行业报的新闻编辑系统需要与时俱进,立足实际,积极进行研究和探索,通过一些列的采编思路的变化,保障报纸中持续提供有一定分量的深度报道,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中开拓新的生存发展之道,并使一张行业报的新闻产品始终获得读者的信任。

参考文献

[1]红旗出版社.陈炳坤著.谈新闻与写作,2004.

[2]复旦大学出版社.刘海贵著.深度报道探胜.

[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唐绪军编.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4(2013),2013.

上一篇:调频同步广播技术的最新发展及应用 下一篇:评书广播与其他媒体广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