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音乐也可以“从高到低”

时间:2022-08-01 02:36:07

学音乐也可以“从高到低”

让我们做一个想象力游戏:盖高楼从最顶层开始,是怎样的情景?

小提琴家耶胡迪・梅纽因在其自传《未完成的旅行》中提到:“首先,建造一个人的结构的顶层具有优势:他看过各个高处,知道自己为何建造,以及必须支撑什么。如果这个结构悬挂的时间足够,让缝隙被填满,最终,从顶层开始将被证明更有效。”

笔者非常赞同这段话,并且认为,良好的学习需要同时在两个方向上行动,即从低到高(down-top),也从高到低(top-down)。前者像捡贝壳,或搬砌砖头,是从局部到整体,是必须的细节积累过程;后者是从整体到局部,像绘蓝图,相当于做规划设计,或管理学里的“战略管理”。

整体主义和“文化童子功”

记得2008年的一个下午,我的孩子告诉我:“妈妈,今天我们学了一句很好的话,和你分享:‘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小提琴家’。”原来,他刚和他父亲看了国家图书馆和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举办的纪念傅雷百年诞辰的展览。父亲看到傅雷先生的话“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就请儿子做个文字上的替换并背下来,回家和家人分享。

我们可以把傅雷先生的这句话解读为一种整体主义的教育路径,它和 “人格教育”“全面发展”有关。遗憾的是,似乎很多家庭的教育没有、无法或未能坚持这么做,始终呈现支离破碎的局面。

亚里士多德说:“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音乐艺术、技术+文化+其他,它不能被强行割裂而先后学习,再想办法拼凑成整体。对此,也许有意进入音乐职业的少儿更需要留意。演奏的童子功和“文化童子功”都是系统工程的一部分,需要同时着手。埋头练琴,错过了认知和社会、情感的发展期的演奏者,很可能出现 “天花板效应”―终生停留在某个高度之下。有的个案里,生理上已经成年的演奏家,心智的一些方面仍是儿童。

业余演奏者也需要 “格局”

盖几十层的高层建筑和盖一间草棚同样需要框架。“架子”的复杂程度不同,要求不同,但都要符合基本的建筑原理。因为存在着这么一个“格局”,专业学音乐和业余学,都不应自我设限――把自己局限在某一个狭小的部分里。例如,只学琴(手头操作),不学音乐(敏锐地广泛地聆听、对音乐进行哲学和智力的反思等)。

音乐涉及方方面面,一些东西乍看和演奏、正在学的乐器或者手上的曲子没有关系,但明智的家长会去接触。正在学习的乐器和乐种是我们进入音乐王国的钥匙,不是枷锁。例如:在钢琴音乐会上见到学习小提琴的孩子,在中国民乐的演奏现场看到学习西洋乐的孩子;或者相反,都是让人高兴的事情。

房间和大楼

杂耍不是演奏,类似于房间不是大楼。我们被动享受音乐的时候,音乐似乎很简单,好像就是个“手艺活儿”,但如果我们参与制造音乐,事情一定很复杂:肌肉、骨骼、神经、大脑;听觉、触觉、动觉;长期记忆、短期记忆、工作记忆;情感、思想、态度等,都运转起来并且密集地互动。和孩子一起学音乐,非常考验家长的整体性思维和复杂性思维。如果成年人把90%以上的精力放在乐器和孩子的手指――肉眼能看得见的这两样东西上面,就容易丢失整体感和方向感。

音乐是操作,更是哲学;是实践,也是理论。就具体的一个个知识点而言,有学习的先后顺序和轻重缓急,但总体看来,它们是同一张图纸上的不同部分。英皇考试进入我国后,有人觉得它比较注重乐理。其实,乐理原本就是音乐学习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是原先有人重视不够,把音乐这“东西”撕裂了学习罢了。常见的乐理知识,是可以渗透在曲目里传授的。

教科书只提供了知识体系的

很小一部分

假使我们挖很多沟渠,却没有疏导它们,“涓流汇海”的事儿不会自动发生。类似地,学习者的知识体系的系统化,必须是学习者本人有意识地去完成。

系统化的过程相当漫长,业余和专业学音乐的人,都要花几乎一辈子的时间去进入音乐之门。所以,“终身教育”的思想,最好在孩子刚学音乐的时候就用孩子能理解的话讲清楚。例如,告诉孩子音乐就像一辈子逛不完的大花园。假使把考某个级别作为最终目标,会不利于学习动力的长期保持。

有的家长过于关注教材的进度,大概是错把教材当成了知识体系,错把学教材里的曲子当成了学音乐。教材重要,曲目重要,但那点东西远远不够。

留点时间给大问题

“大问题”就是顶层,平常就要考虑,不要留到大楼封顶的时候。例如,什么是音乐?为何音乐(或艺术)对孩子很重要?为何孩子有必要学音乐,并且终身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听觉艺术有什么特殊?等等。

勇于、乐于、善于学习的家长,应该留点时间,和孩子一起就上述问题,结合具体的事例,做“小中见大”的智力反思。理想状况下,当顶层的“大问题”和底层的“小事情”汇合,结合成一个整体,家庭里的学习氛围、学习动机就不是问题。在此意义上,最没用的“大问题”却是最有用的。

价值观直接影响演奏水平

一般而言,更多的人关心的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它们确实很重要,但是人们经常忘了――方法和态度背后还藏着价值观。家长和孩子所持的音乐艺术的价值观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演奏水平的提高。

简单地说,一个人的价值观就是他认为什么东西有价值、重要。我个人建议,家长帮助孩子(当然首先是自己)打造下面的推理链条:(1)音乐有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2)为了更好地理解音乐,练习是必要的;(3)练习活动是有价值的。

当一个笃信演奏的价值的人遇到一个技术困难,价值观会告诉他:“你必须坚持,必须想办法,因为这很重要。”他不会经常说:“我练得差不多就行了”。因为练习得不够好,就意味着他自己把有价值的东西贬值了。

有的家长嘴上认可音乐或艺术的价值,心里却相当轻视。原来,他们让孩子学艺的主要目的是在社会竞争中谋求优势,是把“艺术”当成“术”――谋生工具对待的。这样做的实质还是瞧不起艺术,对孩子享受学艺的过程和提高技艺也很不利。

结 语

把学习类比为盖楼,就假设了一个有机整体可以分割、可以先后处理,有时可能是不当的类比。最理想的状况是“双向施工,并一直留意顶层”,其益处是减少施工中不必要的“尝试错误”环节,即少走弯路。

上一篇:浅析如何让小学语文充满活力 下一篇:平塘无公害番茄丰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