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文化同行

时间:2022-08-01 02:30:39

与文化同行

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民间又亲切地称呼她为巴金小学,兴建于1963年,历经了半个世纪的风雨,凝聚了几代东小人的智慧,岁月将她沉淀为一所精致典雅、特色鲜明、质量上乘的学校。

文化是学校的一面旗帜,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高贵”与“高尚”,只有真正热爱生活,善待生命,充满理想和境界的人,才能与文化同行。在学校发展进程中,巴金文化、民族文化、国际文化成为了学校的三大文化基石。她既有贴着地面的踏实温暖感,又有仰望星空的浪漫教育情怀与视野。

巴金精神润泽师生

学校师生与巴金老人珍贵的情缘,始于1991年四川省寻找家乡名人的一次活动。当时已经87岁高龄的巴金老人非常关心家乡的孩子,在病中用颤抖的手握笔给孩子们写信,鼓励家乡的孩子好好学习,好好读书,真诚做人。20多年来,这份珍贵的感情氤氲着一份独特的校园文化。巴金老人厚重的思想文化、精神文化珍藏在所有老师和孩子心里。如今,巴金精神已逐步转化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教育资源,一种生命信仰,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深厚文化底蕴和重要精神支柱。

为了继承和发扬巴金老人的思想文化精神,学校坚持每年开展一届巴金文化月活动。在巴金文化月里,师生读书、写作、书画表演、竞赛,评出师生阅读星、写作星。同时开展“巴金杯”征文,不仅有藏族、彝族等少数民族,还有美国、日本、英国等国际友好学校的学生参与到此活动中。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版13本《“巴金杯”征文集》。这些文集远邮到友好学校,供师生阅读,并成为彼此学习、交流文学创作,传播民族文化的途径。

同时,老师们还精心选取巴金作品,编写了低中高学段《巴金儿童读本》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分年级分层次开展“读巴金,知巴金,爱巴金,学巴金”文化课程主题活动。通过生动的巴金学习课“我们的巴金爷爷”、阅读巴金老人《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参与上海巴金文化之旅、在四川巴金文学院举行毕业典礼等活动来了解、品味、纪念、感悟和传承巴金精神。这些系列活动,让这份独特的校园文化以庄严的、活泼的、可以触摸的方式走进孩子的内心,走进孩子的成长,沉淀为孩子的文化信仰。

当巴金老人的儿子李晓棠走进我们校园,看完我们的音乐剧《我们的爷爷,我们的故事》后,含泪说:“我的父亲已化作泥土,留在你们的操场上,温暖着你们的脚印。”

传统文化滋养孩子

在巴金精神的沃土上,学校以传承传统艺术文化为抓手,建设了“校园民族文化长廊”,用来陈列学生收集和创作的民族文化艺术作品。其中,学生制作的皮影、泥塑、剪纸、藏式版画、水墨青花、书法艺术等艺术作品随时以崭新的方式呈现在文化长廊之中。学生踏进校园,就沉浸在一种民族文化的自信情绪里,培养了孩子的民族自豪感,初步建立起孩子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通过近几年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学生参与创建了很多学生社团,如国际交流部、东小弓弦乐团、东小皮影剧团、东小少儿音协、美协……在丰富的活动中,学生纷纷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并将自己的兴趣渐渐转化成一种较稳定的爱好,为学生个人的特长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学生们学会了关注与理解中华民族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自觉或不自觉地去思考、收集、整理、保护中华民族文化遗产,这也代表了学生对传统文化更高层次的思考。

国际视野丰富教学

只有深扎中国根,才能志做国际人。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走出国门和迎来外宾的交流活动的展开,学校的国际交流项目日益增多,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爱尔兰、加拿大、日本、韩国、新加坡、捷克、香港、澳门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和课程共建活动,活动涉及体育、美术、音乐、科技和民族文化等,成为四川省教育厅对外交流的窗口学校。

为此,学校专门打造了国际交流厅,分为英国、美国、日本、韩国、港澳等几个区域,来陈列学校国际交流的相关物品和丰富的“我们看世界,世界看我们”的国际交流照片。这些物品,以开放的形式呈现在每个学生、家长和来访者的眼前。

国际交流厅风格现代,充满了流行元素和国际符号,不但能使孩子们感受到异国气息,而且其间陈列的富有各国特色的工艺品、海报、书籍等物,也能使孩子们在观赏的同时,获得相关知识。

同时,为了传播中国文化,介绍家乡文化,学校师生共同设计制作了“国际交流信物”三大件。熊猫东东:学生自己设计制作的身穿东小校服的可爱布艺熊猫。老成都明信片:学生走进社区生活,描绘老成都印象,选编印制,做成明信片。民族文化书签:学生描绘皮影人物形象、戏剧脸谱,做成精致的书签。在制作这些交流信物的过程中,学生对本民族文化进行了挖掘与学习。在赠送这些交流信物的过程中,学生对本民族文化进行了传播与弘扬。

东城根街小学用巴金精神润泽师生,用传统文化滋养孩子,用国际视野丰富教学。今后我们的师生还将继续打造特色文化,与文化同行。

上一篇:写好字 做好人 下一篇:文明引领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