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文化的沟通范文

时间:2023-11-03 17:35:33

与文化的沟通

与文化的沟通篇1

关键词: 企业文化; 沟通; 管理沟通

中图分类号: F2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8-0065-01

在一个企业中,要使每一个员工都能够在企业目标的指引下,协调一致地努力工作,就绝对离不开沟通。沟通是人类活动和管理行为中最重要的职责之一。管理沟通是管理学中的一个分支,它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管理是人类最重要的活动之一,自从人们开始形成群体去实现组织目标以来,管理沟通工作就成为协调个人行为所必不可少的因素。

一、管理沟通的重要性

管理沟通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管理沟通贯穿管理实践全过程。管理沟通贯穿整个管理实践的全过程,是实施各项管理职能的主要方式、方法、手段和途径。只要管理的主体及对象是相互相对独立的个人或群体,那么管理沟通就会发生在管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下达一个工作指令需要良好的管理沟通,反映一项工作意见也需要良好的管理沟通;没有管理沟通的存在,管理的全过程就会支离破碎,无法有效衔接,管理的计划职能需要有计划前的信息采集,计划中的信息交流和讨论,也需要有计划后的阐述和分解落实,所有这些活动,其实也正是管理沟通的活动和过程。

在管理实践中,从管理的各个层次来看,无论低、中、高层管理行为与过程,也对应着不同层次和方式与内容的管理沟通。因此,管理沟通不仅存在于横向的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而且更存在于纵向的管理活动的各个层次。可以说,管理沟通是管理的核心和灵魂。没有沟通,就没有管理,没有沟通,管理只是一种设想和缺乏活力的机械行为。显然,管理沟通必然是维持企业良好的管理状态,保证企业正常运行的关键过程与行为。

(二)管理沟通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管理作为对于企业内外所有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综合利用,和作为将孤立的人们组织在一起以制造和生产出某些服务或产品的行为过程,获取资源信息并将信息在不同的个体中间进行及时传递,以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是其工作的实质和核心内容,而企业内外信息的及时交流就是企业的管理沟通过程与行为。企业的三大项主要日常管理工作即业务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没有一项不是借助于管理沟通才得以顺利进行。只有良好的管理沟通才能打通人们的才智与心灵之门,人力资源才能真正为企业所用,发挥出其企业核心资源的巨大经济威力。管理沟通不仅是企业管理健康,而且是管理创新的肥沃土壤和必要途径,是创造和提升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完成企业管理根本目标的主要方式和工具。

(三)管理沟通是管理创新的方式和工具。管理沟通不仅是企业管理健康,而且是管理创新的肥沃土壤和必要途径,是创造和提升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完成企业管理根本目标的主要方式和工具。

当今受到企业家信赖的走动管理、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职业生涯规划、人力资源开发规划、知识员工管理等等一些管理创新,不是以提高企业管理沟通效率与绩效为目的,就是必须以加强和加速企业管理沟通为途径。可以说管理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管理的效能和效率,而管理沟通的效能和效率,也就是企业管理的效能和效率。管理沟通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创造出一种企业独有的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对企业这一组织赋予人性,使企业管理的外在要求转化为企业员工自己内在的观念和自觉的行为模式,认同企业核心的价值观念和目标及使命,从而形成一股人力资源创造性的合力。企业精神与企业文化的培育和塑造,其实质是一种思想观点,情感和灵魂的沟通,是管理沟通的最高形式和内容。没有沟通,就没有对企业精神和文化的理解与共识,更不可能认同企业共同的使命。

二、现代企业文化的特点

(一)客观性。企业文化不但是企业生产经营、行政管理理念和经验的科学反映和凝结,而且也是社会文化和企业实践的融合。作为前者,它在企业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反映了企业基本的精神风貌。无论人们对其意识与否,认识到何种程度,它都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兴衰成败;作为后者,它又鲜明地体现着社会文化和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企业不但存在于一定社会条件这一空间环境中,而且同时也处在一定时间环境这一时代条件下,所以企业文化必然客观地反映特定的时代精神。

(二)独特性。任何企业都必然存在于特定的国家、地理区域和民族聚居范围内。因此,企业文化总会受到特定国家历史、民族传统和区域习俗的影响,它们会从各方面给企业文化打上自己的烙印,形成某种企业文化特定的优点或缺憾。企业文化存在于各种因素构成的社会环境之中,同时也是自身多种构成条件的综合表现。由于这些环境和条件的差异,因此各种企业文化也必然显示出独到的个性与自身特点,反映出本企业独特的精神风貌。

(三)目标性。企业文化是一个由多因素、多方面、多层次构成的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企业文化中某一部分的变动,都会影响到其它方面的发展和变化。企业文化通过以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思想情操、道德标准来统一和指导员工的言行,使个体行为融入整体行为之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员工的行为和企业目标保持最大可能的一致,促进企业目标的达成。

三、管理沟通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沟通的模式也要相应地改变。作为经营管理环境的一部分,企业文化因素在企业管理沟通的有效实现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企业文化上的不同可表现在思维模式、信念、价值观及共同的风俗习惯等方面,也可表现为信息处理方式的不同。在统一的企业文化中,信息处理是直接的、线性的、坚持按进度表行事。如果企业文化是多维不一的,人们同时在不同的前沿思考工作。它的信息处理通常是迂回的、深度的、对进度计划坚持程度比较松散,也不太按时,这都是多维文化的典型特征。企业文化不统一,管理人员和普通工人需要深度地了解背景信息后才能行动,这就导致了企业管理效率低下;相反,如果企业拥有统一的企业文化,人们对企业各种事物的认知一致,价值判断相同,不必了解深度的背景信息就可以行动,从而可以提高效率。

从总体上看,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过程,沟通的情境也在实现从多维(迂回的、微妙的)到一维(切中要旨的)的转变。文化是处在两级中间的过渡阶段,在这种文化中,正规的结构、规章、法则及设定的程序占绝对的统治地位,它们决定了什么是能做的,该怎样做,以及该由谁来做。因此,在这种文化中的沟通会带有它固有的故弄玄虚的用语和官腔。

与文化的沟通篇2

论文摘要:随着当今科技世界的迅猛发展,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文化正在迅速崛起。当互联网也成为全球性文化时,由此衍生出新的网络文化—网络“客”文化。网络“客”文化是一种在后现代主义下催生出的模式,它具有独特的传播模式和沟通模式。

一、网络“客”文化的现状

(一)网络“客”文化的概念

网络空间(cyberspace)又被称为“赛博空间”,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兴的社会生活空间。2009年12月1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了《2009年中国即时通信用户调研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我国即时通信用户规模已突破2. 77亿,同比增长23. 7%,其中手机即时通信用户占总体用户的三分之一,规模达9 141万。由此,中国成为世界上上网人数最多的国家。

网络文化是随着计算机联网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它以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作为物质载体,以上网者为主体,以虚拟的赛博空间为主要传播领域,以数字化为基本技术手段,为人类创造出一种新的生存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狭义的网络文化实际上指的是知识和信息以计算机可以识别的代码形式记录下来,并且通过计算机互联网进行传播和交流。广义的网络文化是指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它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展现。

网络“客”文化是网络文化的一种,但是它主要强调的是“客”这个词语。它是一种在后现代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衍生出的一种文化现象。“客”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群体的象征。“客”文化是在数字领域内,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工具,网民以个人身份显名或匿名地实现自我价值,不计结果好坏的一种新兴的后现代网络文化。

(二)网络“客”的分类及特点

根据网络“客”文化的概念,“客”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博客。“博客”对应的英文单词是blogger,它是web和logging的组合,意为“流水记录”。第一次使用“web log"这个词的是美国人约翰·巴杰(john barger)在1997年时,在自己的网站robotwisdom.中使用的。同时,巴杰也初步确定了博客的写作方式,即“自由书”写而非“流水账”。到1999年4月,另一位美国人彼特·莫霍尔兹(peter mer- holz)第一个用缩略词“blog”来命名博客。f27而后,博客进人中国网民的视野中也不是什么难事了。2002年8月,我国拥有了博客网;2003年我们有了国内第一本关于博客的书。此后,许多网民纷纷建立自己的博客,大发感慨。其中,女星徐静蕾的博客点击率突破千万。

一位老blogger定义博客时说:" blog概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频繁更新(frequency)、简短明了(brevity)以及个性化(personality )。”

首先,更新速度快。博客就是网民的电子日志,相当于我们平时的日记一样。不过,日记我们可能不会给别人看,和别人分享,而博客的主要目的就是“晒”出来。这就需要博客们不断更新自己的日志,可以吸引更多的网民进行点击。

其次,篇幅有限。博客的篇幅一般都不会太长,如果篇幅过长,势必会影响网络读者的兴趣。所以,众多的博客们在文章的篇幅上都是很讲究的。

第三,个性化。博客最主要的就是自我书写、自由书写,所以,博客中的个性因素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博客能否拥有较高的点击率就取决文章是否有新意、是不是很个性。因为现在我国网民的主力军就是青年人,青年人对个性的追逐是痴迷的。

2.黑客。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是黑客崛起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黑客对计算机的最大潜力进行了自由探索,为电脑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倡导了一场个人计算机革命:以现行的计算机开放式体系结构,打破了以往计算机技术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局面,开辟了个人计算机的先河。他们是电脑发展史上的英雄。黑客最初源于美国,它的出现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种能力的象征,是众多计算机工作者的偶像,他们是计算机英雄。随着时代的发展,黑客逐步成为现在意义上的违法犯罪的意思。值得提及的是,作为一群技术精英,黑客身上潜藏着一种反对权威、反对技术专制的倾向,蕴含了一种自由精神。

南京大学网络传播研究中心秦州副教授将黑客文化特征归纳为五个方面:1.热衷挑战。如果能发现大公司机构或安全公司的问题,就证明自己有能力。2.崇尚自由。这种自由是一种无限的自由,包括不为金钱而写程序。3.主张信息共享。过去,生产工具的共有是困难的,但在信息社会,信息就是最有价值的生产资料,这一生产资料可以也应该被共享。4.具有反叛精神。凭着过硬的技术,藐视技术饭威 5.具有破坏性。在进人他们权限以外的计算机系统时,因为良性或恶性的动机造成系统程度不同的破坏。

3.维客(威客)。维客:原名wild,通常译为维基,来源于夏威夷语的“wee.kee wee kee",中文为“快点快点”的意思。wiki的概念始于1995年,当时在pucc ( purdue univer-sity computing center)工作的沃德·坎宁安(ward cunnin-gham)建立了一个叫波特兰模式知识库(portland pattern re-pository)的工具,其目的是方便社群的交流,他也因此提出了wiki这一概念。wiki系统创造者ward cunningham为wiki下了定义:一群相互连接并可自由扩展的网页、一套用来储存与修改信息的超文本系统,所有的网页储存在一套数据库中,任何人透过具有表单功能的浏览器用户程序,皆可轻易加以wild最大的特色就是协同创作、版本控制以及独有的语法规则。wild通常用于知识管理系统、百科全书、使用手册等,目前最大的wiki系统是2001年开始运行的wikimedia百科全书系统,可惜在国内被封,无法访问。

维客有如下特点:第一,身份双重性。“在维客中,每个人既是阅读者,同时又是书写者。维客们在web页面上内容,其他任何人都是可以在同一个web页面进行修改和添加内容。第二,群体互。维客可以说是网络志愿者,他们对知识的修改都是无条件的,甚至可以说是无偿的。他们只是运用网络,在网上进行一种知识共享。

4.闪客。黑客给人的感觉是神秘的,而闪客则要平易近人得多了。“闪客”得名于英文单词“flash",翻译成中文是闪光。我们现在流行于网络上的“flash”是指“网络动画”,而闪客的流行是与flas软件密不可分的,该软件是macromedia公司的产品,最初是future wave公司的fu-lure splash animator动画软件。1996年macromedia公司收购了future wave公司,并将future splash animator改名为macromedia flashl.0版。在这一软件的发展下,闪客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闪客”这一名词出现在中国是1999年的时候,是“边城浪子”(原名:高大勇)在创建自己的flash网站的时候无意在一个帖子里出现的。从此,中国就有了“闪客”这个词。

闪客主要有如下特征:第一,具有丰富艺术情感。闪客主要是通过flash视频表达自己的思想,而flash的制作不仅仅需要动画软件的支持,同时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和音乐素养。所以,一个成功的闪客不但精通动画软件,在人文修养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功底。第二,接民百姓的生活。闪客的许多作品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它反映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比如《d版裸》、《猫》、《刁破孩》等等,都和平民百姓的生活很接近。第三,极具个性。闪客以flash为工具,以网络为媒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表达自身的个性。每种flash都有自己的风格,都表达了闪客的个性。第四,信息共享性。网络就像是一个公共家园,网络上的成员都可以使用家里的物品。网络上的资源都是可以共享的,闪客们不会在乎谁盗用的谁的东西,他们都具有信息共享的基本精神。

5.其他“客”。在网络世界中,除了之前提到的博客、黑客、维客和闪客以外,还存在着其他“客”,比如奇客(geek) ,数字朋克(cyberpunk)、播客、秀客等等。这些“客”都是网络时代的产物,他们的出现不仅丰富的网络文化,同时也使得网络受众更加的广泛,信息时代更加的真实。

二、“客”文化的传播模式

网络空间是一个符号的世界,信息以比特的方式存在,简单的符号—"0”或“1”完成了所有的编码,现实世界、可能世界和幻想世界在这里都得到了表征。

(一)符号学及符号互动论

1.符号学。符号学学者索绪尔提出:“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的二元关系。”他说:“我们建议保留用符号这个词表示整体,用所指和能指分别代替‘概念’和‘音响形象’。后两个术语的好处是既能表明它们彼此间的对立,又能表明它们和它们所从属的整体间的对立。在此同时,皮尔斯提出了符号三元关系的理论。皮尔斯把符号解释为符号形体、符号对象和符号解释的三元关系。美国著名的符号学家莫里斯(moit15 , c )将符号学整体分为语形、语义、语用三部分。

2.符号互动论。乔治·米德指出,人类互动的本质是符号互动。布鲁默作为米德的学生,继承和发展了米德的思想,提出“符号互动论”这一名词。同时提出来符号互动论的研究方法。布鲁默认为:“人类的互动是以使用、解释符号以及探知另一个人的行动的意义作为媒介的。这个媒介相当于在人类行为中的刺激和反应之间擂人一个解释过程。”戈夫曼师承布鲁默,他的方法论与布鲁默有些相同之处,但是戈夫曼的创新在于将戏剧引人了社会学。将日常生活中的交往分为剧场、前台、后台和剧组。

(二)网络“客”文化的传播

“客”文化和其他网络文化相同,它们的传播都是以数字化网络空间的存在,从而建立一种交互关系。这种数字化的网络空间是一种虚拟的世界,人们以计算机作为身体的延伸进行网际互动。在我们的经验世界中有两种不同的基本形式的存在:一种是以物质形式为主体而存在的现实世界,它作用于我们的意识,并为我们的精神世界所反映;另一种是以数字化符号方式构成的虚拟世界,它既是我们意识的产物,又是可以为我们的精神世界所反映的、实际上不是事实的存在。而赛博空间作为一种虚拟世界,从本体论的意义上来说只是现象学意义上的显现性存在。

网络“客”文化的互动作为一种新的互动方式,有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各种各样的“客”们在网际互动时,以自己独特的“作品”作为传播符号,上传到网络上,让其他的网友进行理解。网络中形式纷繁的“客”们在现实生活中积极准备自己的“作品”,然后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内发表自己的“作品”,从而在网友中产生一定的反响,影响到其他的网友,让其他志同道合的网友加人其中。这样,“客”的队伍就在扩大,渐渐地形成一种网络文化,从而在网络中得以传播扩大。

从自我认知的角度看,网络互动的种种特点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尝试建立新的自我的可能。自我认知的形成,像费孝通教授所说的那样是“我看人看我”的过程。网络互动的符号化特点,使这个过程突破原有的种种限制,实现多样化的展示。

三、“客”文化的沟通模式

(一)哈贝马斯与沟通

人们在网络中以某种符号为载体,主要就是为了可以和他人沟通。哈贝马斯的沟通理论认为:“所谓沟通行动(communicative action),是指至少有两个行动者通过语言的交流,求得相互理解、共同合作、协调相互间关系的互动行动。哈贝马斯的沟通理论是以社会理性为出发点的,他认为沟通行动的合理性要满足三个有效性要求,即“对客观世界事态做出的陈述是真实的,沟通行动建立的人际关系是正确的,言词表达与说话和的意图是一致的。如果以上都满足,就是合理的沟通。当然,这种沟通是难以实现的。同时,他也认为沟通的目的就是达成共识,而非个人的意图,这就涉及到“公共领域”(公众、“公共意见”或“公众舆论”、公众媒介和公共场所)。

(二)网络“客”文化的沟通

网络世界中“客”与“客”的沟通很难以合理或者不合理进行评判,因为网络是一个公共领域,人们在网络世界中是为了交流,从而,应该从公共领域的角度对网络“客”文化的沟通模式进行探究。

1.“客”文化主体的多样性。“客”文化主体的多样性是毋庸置疑,据不完全统计,现在流行于网络中的“客”不下二十种。这些“客”们都具有独立的人格,他们根据自己的私人领域中出现的或者遇到的问题,利用某一网络工具进行发表。从而使其自由地进人到公共领域,同时也可以对自己的言论进行更改或者对他人的东西发表意见。

2.达成共识是“客”文化沟通的目的。网络上的“客”们以自己的“作品”为符号,以网络为载体。通过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东西,从而吸引网络上其他志同道合的网友。他们会针对同一件事情展开讨论,进行沟通。这种沟通不是单向的沟通,是一种动态的、多向的沟通。通过彼此的沟通了解,从而达成共识。当大家具有相同的“标签”时,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文化。

3.良好的媒介刺激了“客”文化的沟通。自从互联网在世界各地广泛使用后,网络平台越来越能反映大众的声音。网络“客”文化以信息为载体,以网络为媒介。随着世界上网民数量的剧增,网络媒介也受到了大众的重视。人们觉得在网络上信息影响力大、涉及面广、意义深远。在这种良好的媒介刺激下,网友们自由地信息,自由地进行探讨。从而使网络“客”文化得到良好的沟通。

四、网络“客”文化的未来展望

互联网将全球信息一网打尽,它的技术与在技术基础上衍生的文化都具有全球性,网络诸“客”,不论是黑客、闪客、博客、维客、奇客还是数字朋克,都成为一种国际现象。“客”文化作为一种诸“客”背后所显现的文化潮流,各自从独特的角度丰富了整个网络文化。

随着中国网民队伍的不断扩大,网络“客”文化的发展前景总体上是乐观的。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不再只能容纳单一的文化元素,而是倡导一种多元化的文化氛围,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同时中国的民主制也越来越完善,监督体制越来越透明。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体揭露社会弊端,完善社会体制。在网络诸“客”的身上,我们或多或少都能看到一种反叛色彩和挑战者的姿态,他们“洁难通常被认为天经地义的宏大叙事,无所顾忌地进行解构,消解所有典章制度的合法性,蔑视传统的社会权威”网络“客”文化在这样一片沃土之上必定能得到自由的、积极的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在看见进步的同时不能忽视存在的瑕疵。网络“客”文化不全是积极的文化,它也有糟粕。以黑客为例,洪治刚曾经说过:“他们既是天使,又是撒旦;既是技术霸权的挑战者和解构者,又是强权文化的同谋者或掘墓人;既是民族尊严的维护者,又是世界秩序的破坏者。作为一个十分特殊的文化群体,他们以幽灵般的方式,时刻动摇着人类对未来社会秩序的信息化设想,并呈现出某种后现代意义上的文化裂变形态。”这就是说,如果网友将“客”文化运用得当,则会维持社会秩序的良性发展,否则就可能阻碍社会的发展,成为不利因素。

与文化的沟通篇3

关键词:高校;跨文化;管理沟通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12-0074-03

在管理实践中,管理者会将75%以上的时间花在沟通上,沟通问题在现代管理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实现良好管理的重要前提条件。任何管理活动,从对象来看,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人与物的管理,二是人与人的管理。在日常工作中,管理水平的高低,管理效率的好坏,并不取决于技术过程,而是与人的关系至关重要。在人与人的管理中,最关键的是沟通。那么,何为管理沟通?沟通者为了某一目的,运用一定的策略和手段,将某一信息传递给客体或对象,以取得客体相应的反映和反馈的整个过程称为管理沟通[1]。而跨文化管理沟通强调的是沟通者和沟通客体都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他们要共享信息,这使得沟通之间传递信息、理解信息、反馈信息变得多样化和复杂化。

随着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开放性加强,人力资源在国内跨地域流动也越来越频繁,在经济比较发达、比较开放的城市中,多元地域文化融合的机会更多。地方高校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方言的人,这些来自不同地域的教职员工有自己的文化认知、语言表达方式、性格特点和价值观。高校管理者与教师或者管理者之间常常因语言文化不同导致工作中出现意见甚至激烈冲突。国内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以及校院二级管理体制的推行,使得高校管理部门承载着越来越多的工作内容和使命,管理人员的沟通职能也被赋予更多更高的要求,而沟通障碍问题是高校管理中存在的一个通病,因此,探求有效的高校跨文化管理沟通方法势在必行。

一、跨文化管理沟通理论的发展溯源

管理沟通学理论是现代管理学理论在信息经济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理论。它萌芽于20世纪初,从企业实际管理研究发展而来, 20世纪80年代取得深入发展。对它最早研究的学者是亨利・法约尔,之后梅奥、申农、维纳、巴纳德等也都对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而管理沟通学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的发展还比较稚嫩,20世纪90年代国内学术界对此才开始真正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有效的沟通》之后,相关译著和专著陆续出现,如《管理沟通》(康青等,2009)、《管理沟通》(王怀明等,2007)、《管理沟通》(苏勇等,2005)等。跨文化管理沟通是管理沟通学理论的一部分,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以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的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日益发展,跨文化沟通问题越来越多,带动了一大批学者开始专注跨文化管理沟通的研究。美国人较早地掀起了跨文化管理沟通研究的热潮,到20世纪90年代研究不断深入。国内学者在总结和介绍国外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也开展了大量研究。例如,《跨文化管理》(胡军,1995)全面介绍了跨文化管理理论,朱筠笙(2000)、马春光(2004)、陈晓萍(2005)等人深入研究跨国公司中的诸多中西文化冲突和管理问题[2]。

纵观国内外关于跨文化管理沟通理论的研究发现,学者们着眼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的语言文化对比研究,着眼于跨国企业的管理研究居多,研究的关注点是如何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员工有效沟通,从而达到企业绩效的最大化。本文是基于国家内部的语言文化差异性,对高校管理中因不同语言文化交互作用导致的沟通障碍进行分析研究。

二、高校跨文化管理沟通的特点

高校管理沟通指的是高校为了达成各种发展目标而进行的各类管理信息交流的行为过程。高校各类管理过程如决策、组织、领导、控制等都离不开沟通。通过沟通交流使得全校人员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协调步伐、共同实现学校学院的发展目标。与企业相比,高校管理者和来自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管理对象之间的沟通交流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一)文化差异性

首先,管理者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存在文化差异性。高校教师文化层次高、知识水平高,是“文化人”。“文化人”一般来讲性格具有多样性、对事对物都会趋于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趋于批判性思维,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法,比较感性,但有时也未必能站在学校学院发展的大局上考虑问题。这与高校管理工作中崇尚制度化、数字化、量化标准有矛盾冲突,高校管理需要制度化,同时又需要人性化,制度化和人性化的矛盾在这个差异性中常常被激化。其次,地域文化因素给教职员工带来的沟通差异。每个地域都蕴含着独特的人文气息,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教育特点等所形成的独特精神气质和性格特点都会在沟通者身上有所体现。同时,需要注意社会大文化背景对教职员工的影响。高校教师、学生及管理者对社会发展变化特别敏感,各类新出现的文化现象在校园中都会很快表现出来,这些都使得高校的管理沟通具有强烈的文化差异性特点。

(二)学术性

高校是学术和知识的聚集之地,沟通对象、沟通内容都带有学术性,管理者之间、管理者与教师之间总是围绕学术知识开展各类沟通。不难发现,与知识分子的沟通有别于一般的沟通。“学术”在高校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是高水平大学的立校之本,这点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认同。高校因学术能力突出而被提拔的现象比比皆是,双肩挑的干部也不在少数,另外还有相当多的学术骨干、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院士等高级知识分子。高校的发展必须充分调动学者参与治学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授治学”的作用,这无疑对高校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受语言的影响

语言是实现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手段,对语言的认识和理解是达成预期沟通效果的重要保障。高校的教师、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尤其是方言区地域,语言的差异性对管理沟通的影响更大。高校师生在社会中是一个文明程度和综合素养较高的群体,但在现实中,高校师生的语言表达不规范现象极为常见,教职工常存在语音不标准、方言词汇滥用、语调表达不当等现象,导致开会时大家听不明白,上传下达中信息失真或遗漏等,这些在管理沟通上形成比较大的沟通障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与文化紧密结合。语言上的差异性体现出说话者不同的“圈子”文化。来自上海、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人以能说一口上海话、广东话、浙江话而自豪,而一些本地域的教职员工也总喜欢用本地话来交流沟通,以显示其身份信息。他们以各种独特的叙事方式表达自己的本土文化。能讲同一个方言,说明大家是属于同一个“圈子”的。这种“圈子”语言文化也给高校管理沟通带来一定的沟通障碍。

(四)组织松散性

高校管理部门与企业组织不同,他们之间虽互相联系却又相对独立,马奇(James G.March)等研究者认为,这是一个“松散联接”的系统,其内部存在着“有组织的无序状态”。学校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的管理者有相当程度的自与独立性,彼此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各职能部门和学院之间更多地存在着分隔与断裂。有时因某职能部门不断改革创新,下达各项任务指标,导致二级学院管理者疲于应付,未能配合默契。与此同时,随着高校的进一步扩展,组织规模越来越大,组织关系也越来越复杂,这种扩展不仅增加了信息的数量,还增加了信息传递的路线长度和渠道数量,沟通中信息易失真。从教师方面看,学校教师与企业员工不同,具有更大的松散性和自由度。教师上课安排自由、科学研究自由、上课以外的时间大部分都可以由自己支配使用。教师所在的学院系所的高度专业化也削弱了大学组织作为一个整体的内在一致性,弱化了一般组织所具有的超强秩序的结构[3]。组织松散性导致管理者和管理对象之间存在较多沟通障碍。

三、高校实现有效跨文化管理沟通的对策

从上述高校跨文化管理沟通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高校管理中普遍存在信息沟通效率低下、信息沟通障碍阻碍信息传递或曲解了信息内容等问题。这可能来自于信息发送者,也可能来自于信息接受者,也有来自于环境的因素。要实现有效的跨文化管理沟通,高校管理者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管理者要具备较强的识别和判断能力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因此,管理者的主观思想、文化水平、工作经验、思维能力等因素对沟通过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跨文化管理沟通理论中,我国的沟通文化属于高情境文化,是一种强调集体主义的文化,沟通者之间不太喜欢用直接、明了的语言完成沟通过程,所以管理者常常要综合考虑很多外在信息去“意会”和“揣摩”沟通对象。在这种情况下,首先,需要高校管理者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对不同文化有识别和判断能力。在具体交际中能够注意获取对方尽可能多的信息,比如,地域、宗教、学科专业、职务、喜好等,敏锐捕捉到沟通对方的心理态度是积极的、中性的还是消极的。其次,从心理管理学来看,需要管理者掌握一定程度的心理学相关知识和技能,了解管理对象的认知方式和潜在要求,遵循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科学有效地沟通交流。

(二)管理者要了解管理对象的需要和动机,选择最佳的语言表达方式

在沟通过程中,管理者敏锐捕捉到对方的心理信息和文化信息以后,能快速把对方需要的和自己所能提供的结合起来考虑,了解对方“要什么”和自己能“给什么”,然后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和沟通内容,努力实现建设性管理沟通。所谓建设性管理沟通,是指在不损害,甚至在改善和巩固人际关系的前提下的确切、诚实的管理沟通方式。简单地说,建设性管理沟通既能解决目标问题,又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4]。沟通方式和沟通技巧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关系着沟通效果的成败。针对不同的人可以选择运用不同的语言沟通方式,有的可能用电话沟通或网络沟通就可以解决,有的则需要坐下来面谈分析、了解和交流,有的则可以选择书信、邮件等方式谨慎沟通。针对不同的沟通范围,如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沟通模式。当然,目前随着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语言沟通方式也变得越来越丰富。网络沟通方式因其沟通便利、节约成本、互动性高等特点成为高校办公室管理的新宠,如网络聊天工具、网络短信发送平台、电子邮件等。

(三)管理者要妥善处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

高校具有独特的学术性特点,管理者在强调“学术”重要性的同时,也需要妥善处理好“学术立校”、“教授治学”理念与行政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如何权衡取舍的问题,否则会导致沟通障碍,影响工作的顺利开展。管理沟通要注重管理的灵活性和人文性,而一些所谓的高级知识分子往往在人际交往、为人处世方面充满个性和创新性,因此,在管理沟通中可能会与管理者产生矛盾,往往体现在学术力量与行政力量的冲突上。高校在大力崇尚学术、追求学术的同时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来服务学术,也要妥善处理管理者和学者之间的关系。管理者要充分尊重学者在学术上的权力,但更重要的是要能够运用行政力量做好学者资源的调配和安排工作。在制度化前提下,使学者的知识性和创造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四)管理者要做好管理沟通的有效控制

控制是任何系统都必须具备的职能,跨文化管理沟通中的控制活动就是确保沟通目的的实现,对沟通过程进行评价、反馈、调整的一系列活动。高校管理者除了主观上要求各职能部门和学院要提高认识,加强沟通,减少知识结构差距的障碍,减少信息传递失真等现象外,在客观环境因素上要做好管理沟通的有效性控制活动。比如,要构建平等快捷的多样化沟通平台,增加互动交流的机会,减少信息输送的环节。另外,必须有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反馈形式可以是语言的,也可以是非语言的,如设置内部意见箱、不定期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非正式谈话等,实现良好稳定的沟通反馈模式。反馈不应是简单的对与错、失败或成功,而应是核实沟通对象是否真正理解管理者的意图。通过对沟通管理过程的有效控制,管理者能够准确及时获得沟通对象反馈的相关信息,并与预期目标进行对比和分析,不断调整和创新管理工作的方法。

高校要建立“开放”、“包容”、“自由”的校园语言文化氛围。面对来自全国五湖四海的语言文化,高校要传承优秀语言文化,创造新鲜文化内容,但这需要一个较长的“内化”过程。从语言上来看,高校要继续普及和推广普通话,进一步丰富和建设推普工作的内涵,通过在校园内组织各类丰富生动的语言文字活动或者举办语言类讲座逐渐减少教职员工在语言文化上的差异,消除“圈子”文化现象。在管理沟通方式上尽量采用语言和非语言相结合的方式,使沟通过程既有信息的丰富性和时效性,又保持信息的准确性和持久性;对各类文化的冲突和融合,高校要积极找到各种差异性文化之间的结合点,发挥各自的优势,缩小差异,让校园中的个人文化、地域文化、群体文化逐渐从属于校园主流文化,产生文化协同效应。高校管理部门或者校工会可以组织文体活动消除人际交往隔膜,尤其针对新入校的教职工,还可以几个部门或学院联谊开展活动,或不定期面向全校师生举办有关地域文化差异比较的讲座,进一步促进了解,增进彼此友谊。通过各类活动消除部分教师因对管理模式和主流文化不了解导致与学校整体发展思路格格不入的现象,努力减少在日常管理中发生的一些不必要的沟通障碍问题。

五味沟通谓之“和”,五音沟通谓之“谐”,和谐校园的建设需要管理者开展积极有效的跨文化管理沟通。总而言之,良好的管理沟通对提高管理工作总体绩效作用甚大,管理者要善于倾听、鼓励和换位思考,积极实现建设性沟通,努力做到四多四少:即爱多厌少,表扬多批评少,关心多冷落少,理解多偏见少。只有采取适当的措施,积极清除和避免跨文化管理沟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沟通障碍,才能真正实现管理工作中的有效沟通。

参考文献:

[1]魏江,严进.管理沟通―成功管理的基石[M].北京:机械

工业出版社,2010.

[2]晏雄.基于文化维度视角的跨文化管理理论述评[J].消

费导刊,2008,(3).

[3]陈运超.现代大学管理沟通的本质特征[J].重庆工商大

学学报:社科版,2008,(5).

[4][加拿大]亨利・明茨伯格;方海萍等译.管理工作的本质

与文化的沟通篇4

【关键词】有效沟通;高校文化建设

高校文化建设以人文为特质,着眼于精神建设,是以特定的人文精神蕴含性地、辐射性地进行精神、心灵、人格的塑造,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健康向上的文化。高校文化建设要在全体成员中达成共同认可的思维、行为方式及价值取向并自觉践行,需要各层级、部门、师生员工之间的有效沟通。通过情感与心理中介的涵育和陶养,利用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师生认知与实践的能动性、创造性。

沟通与有效沟通

沟通是人类社会中的基本行为,每个人都需要沟通技巧。在沟通理论研究方面深有造诣的美国学者桑得拉·黑贝尔斯与理查德·威沃尔二世将沟通定义为一种过程,“沟通是人们分享信息、思想、情感的任何过程。这种过程不仅包含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也包含形体语言、个人的习气和方式、物质环境——赋予信息含义的任何东西”[1]。沟通学因而成为一个几乎涵盖了所有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接触、沟通、交流的学科,自我沟通、人际沟通、小组沟通、公共场合沟通及跨文化沟通都在其研究范围内。沟通过程中涉及的要素包括心理准备,信息发送、接收、反馈,沟通渠道,沟通环境,信息本身等,其复杂性导致沟通过程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会影响到沟通的效果,这也是“相互作用的沟通”所阐释的基础。

作为一种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方式分享信息、思想和情感的过程,沟通因速度、范围、目的而产生不同的结果:有效沟通、低效沟通、无效沟通,沟通是否有效取决于信息、思想和情感能否有效传递与接收。有效沟通是在沟通过程中,信息真实迅速地得到交流,需要此信息的个体达成共识,沟通所要达到的目的得以完成。

高校文化建设的内涵与重点

高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创、共有、共享的文化综合体,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学术文化、物质文化等内容。精神文化体现着高校文化的实质与方向,一所高校的治学风气、学科建设、行政管理、发展规划都贯穿着精神文化的内涵与精髓,师生员工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追求和道德情操以及代表学校理念和形象的校训、校歌、校园媒体都有精神文化的渗透。以人文和科学精神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化建设是高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为高校发展发挥着导向、激励和塑造作用。

制度文化是由制度和行为体现的高校文化内在机制,包括校规校纪、管理制度、行为规范和习惯。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的制度文化建设是高校文化建设的基本保证,为了高校文化建设目标的实现,需要以高校自治和学术自由为核心,建立民主平等,与高校自身学术特色相匹配的管理制度,推进学校重大决策及教科研管理模式的民主科学、灵活开放。

学术文化是以营造学术环境、学术氛围、学术特色为主体的文化建设。承载学校历史积淀和鲜明特色的学术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高校作为一种以人才培养为主线的学术机构,追求学术目标是应有之义。以学校历史积淀和学科特色为基础,强化学术道德建设、加强科技创新与团队合作,在自由、平等、交流、广博的学术氛围下建设崇尚创新、探索真知、宽松和谐的学术文化,是学术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物质文化指的是学校硬件设施装备、生活及教科研环境等物质形态的基础和场所。由此,高校文化是精神因素、物质因素和活动因素共同形成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文化建设也被视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体现着大学的精神与品牌。

作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一项特殊的任务,高校文化建设担负着提升学校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使命,对高校的生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文化建设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精心培育和长期积累,并随着社会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调整创新。高校文化建设要做到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并内化为师生员工的自觉行为和习惯,就要“放在应有的重要地位进行系统化的规划和建设,突出精神文化、学术文化、制度文化、形象文化四个方面的建设”[2]。

有效沟通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推动全员参与,促进师生对于学校文化的认同。高校文化建设作为教育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必须坚持全员化参与。只有全体师生对其理念、实质、目标达到普遍认同,才能有卓越的高校文化。有效沟通可以促使高校师生就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计划、实施等达成共识,并自觉地将学校文化和个人目标统一起来,有效沟通可以激发师生执行落实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增强学校整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与文化的沟通篇5

关键词:外资企业;跨文化管理沟通

一、跨文化管理沟通概述

1、管理沟通的概念。管理沟通是指在各种管理活动和商务活动中,沟通主体(沟通者)基于一定的沟通背景,为达到一定的沟通目标,在分析沟通客体(沟通对象)的基础上,将特定的信息或思想、观点、态度传递给客体,以期获得预期反应效果的全过程。

2、从管理沟通的概念表述可以看出,管理沟通与其它沟通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沟通的主体是人或社会组织。与人—机沟通和机—机沟通这两类沟通活动更本质的区别在于管理沟通的主、客体均是人,因而,它属于一种综合性的沟通,即不仅是信息的单纯传递,还包括思想、观点、态度的交流。在某种场合下,情感交流直接制约和影响着管理沟通的效率和效益。

(2)沟通发生在管理和商务活动中。并非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都属于管理沟通。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有交流信息、思想和情感的要求,所以也需要沟通的区别在于沟通的背景是明确的、特定的,即一定是发生在管理活动或商务活动中。因而沟通的目的性更明确,对对方的反馈期待更高。

(3)管理沟通是有沟通媒介的沟通行为。管理沟通的高目标性,决定了管理沟通是发生在有着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的主体之间的沟通行为。

3、跨文化管理沟通。跨文化管理沟通是处于两种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内部或外部人员间进行的管理性质的信息沟通。对外资企业而言,沟通能力非常关键,它要让全体员工不仅要意识到国家间的差异,同时还要用一种共同的语言交流,在承认差异和要求一致之间不断保持平衡,需要员工不只简单地从单一的世界观出发处理事情,而是能理解不同的思想,并在它们之间架起桥梁。

二、外资企业跨文化管理沟通的主客体策略

1、沟通主体策略。在沟通中,要使沟通双方最终达到“双赢”的结果,这得从认识自己开始,沟通者首先必须要客观地认知自己,界定自身的沟通地位,依据沟通目标,选择有效的沟通渠道和策略。

(1)我们在管理沟通中通常是通过优势给对方以“我是对你有帮助的”和“我是有价值的”心理暗示,从而赢得对方的肯定,使得沟通顺利开展。认识自己的优势就是为了更好把握沟通的机会和展开沟通。

(2)弱势通常是我们在管理沟通中导致失败的致命因素。这里的弱势是指文化风险,也就是是指因文化差异及其组织间的缺乏了解而对文化整合和正常业务经营构成的威胁。所以我们在管理沟通中一方面要较好的发挥优势,一方面我们还要不断的规避弱势和克服弱势,把弱势淡化或转化成优势。

(3)人的成功主要由知识、技巧、机遇三大因素决定。“机会只给予那些有准备的人。”所以我们除了具备过硬和更多的知识,擅于把握有效沟通等技巧,还要能够发现机会和把握机会。

2、沟通客体策略。制定沟通客体策略是沟通的第二个重要环节,沟通中的障碍一方面来自信息发送者,另外一方面也来自于信息接收者。因此,在制定沟通主体策略的同时,客体策略的制定也同样重要。成功管理沟通的本质是换位思考。如果说主体沟通策略主要是解决“知已”与“自控”的问题,那么,沟通客体策略要解决的是“知彼”和“激发”的问题。 三、外资企业跨文化管理沟通策略

转贴于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跨文化的沟通显得越来越重要。每一个沟通策略的制定包括以上论述过的沟通主体策略、客体策略、渠道策略均要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制定具体的沟通策略时,都必须考虑国家、地区、行业、组织、性别、民族、团队之间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组织要想从跨文化的交流中获益,就需要解放思想,正视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进行跨文化管理沟通的策略主要有:

1、正视差异,求同存异。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跨文化冲突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如何在跨文化冲突的背景下以积极心态来寻求发展。冲突往往带给人不适的心理感觉,因此人们往往不愿正视冲突,甚至逃避冲突。其结果不但冲突得不到解决,而且个人目标也难以实现。应对跨文化沟通,我们要正视文化冲突的客观存在,以“求同存异”的理念去解决冲突问题。随着国际经营环境的变化以及劳动力多样化的发展,要做到求同存异,首先要能准确地判断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其次,要洞悉文化的差异及文化多样性所带来的冲突的表现形态:其三,在明确冲突源、个人偏好和环境的前提下,管理必须能够选择合适的跨文化沟通的方法和途径。

2、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根据不同文化相容的程度又可以细分为以下两个不同层次:

(1)文化的平行相容策略。这是文化相容的最高形式,习惯上称之为“文化互补”,就是在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中并不以母国的文化或是开发国的文化作为子公司的主体文化。

(2)隐去两者的主体文化,和平相容策略。就是虽然跨国公司中的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而两者文化的巨大不同也很容易在子公司的日常运作中产生“文化磨擦”,但是管理者在经营活动中却刻意模糊这种文化差异,隐去两者文化中最容易导致冲突的主体文化,保存两者文化中比较平淡和微不足道的部分。

在进行跨文化管理沟通的活动中,由于文化的多元化,会导致方法和途径的多样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文化多元化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在同一企业内部,可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员工,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一个企业可能会同时与不同国家的外商打交道。在这样的背景下,差别化管理将是跨文化沟通中一个有效的途径。差别化管理首先要求管理者为所有不同文化背景的雇员、客户、合作者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公平的意愿,而不考虑他们在性别、种族、年龄和其他特征方面的差异:其次要注意遵守法律和制度,按照既定的、为大家所公认的规则行事、避免因疏忽法律规定而出现投诉行为和相关损失;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要根据工作地所处的社会主流和非主流文化的特点,考虑双方的文化偏好,选择相应的沟通方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张云锋,于晓东。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J].中国外资,2004,(05)

与文化的沟通篇6

关键词:外资企业;跨文化管理沟通

一、跨文化管理沟通概述

1、管理沟通的概念。管理沟通是指在各种管理活动和商务活动中,沟通主体(沟通者)基于一定的沟通背景,为达到一定的沟通目标,在分析沟通客体(沟通对象)的基础上,将特定的信息或思想、观点、态度传递给客体,以期获得预期反应效果的全过程。

2、从管理沟通的概念表述可以看出,管理沟通与其它沟通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沟通的主体是人或社会组织。与人—机沟通和机—机沟通这两类沟通活动更本质的区别在于管理沟通的主、客体均是人,因而,它属于一种综合性的沟通,即不仅是信息的单纯传递,还包括思想、观点、态度的交流。在某种场合下,情感交流直接制约和影响着管理沟通的效率和效益。

(2)沟通发生在管理和商务活动中。并非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都属于管理沟通。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有交流信息、思想和情感的要求,所以也需要沟通的区别在于沟通的背景是明确的、特定的,即一定是发生在管理活动或商务活动中。因而沟通的目的性更明确,对对方的反馈期待更高。

(3)管理沟通是有沟通媒介的沟通行为。管理沟通的高目标性,决定了管理沟通是发生在有着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的主体之间的沟通行为。

3、跨文化管理沟通。跨文化管理沟通是处于两种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内部或外部人员间进行的管理性质的信息沟通。对外资企业而言,沟通能力非常关键,它要让全体员工不仅要意识到国家间的差异,同时还要用一种共同的语言交流,在承认差异和要求一致之间不断保持平衡,需要员工不只简单地从单一的世界观出发处理事情,而是能理解不同的思想,并在它们之间架起桥梁。

二、外资企业跨文化管理沟通的主客体策略

1、沟通主体策略。在沟通中,要使沟通双方最终达到“双赢”的结果,这得从认识自己开始,沟通者首先必须要客观地认知自己,界定自身的沟通地位,依据沟通目标,选择有效的沟通渠道和策略。

(1)我们在管理沟通中通常是通过优势给对方以“我是对你有帮助的”和“我是有价值的”心理暗示,从而赢得对方的肯定,使得沟通顺利开展。认识自己的优势就是为了更好把握沟通的机会和展开沟通。

(2)弱势通常是我们在管理沟通中导致失败的致命因素。这里的弱势是指文化风险,也就是是指因文化差异及其组织间的缺乏了解而对文化整合和正常业务经营构成的威胁。所以我们在管理沟通中一方面要较好的发挥优势,一方面我们还要不断的规避弱势和克服弱势,把弱势淡化或转化成优势。

(3)人的成功主要由知识、技巧、机遇三大因素决定。“机会只给予那些有准备的人。”所以我们除了具备过硬和更多的知识,擅于把握有效沟通等技巧,还要能够发现机会和把握机会。

2、沟通客体策略。制定沟通客体策略是沟通的第二个重要环节,沟通中的障碍一方面来自信息发送者,另外一方面也来自于信息接收者。因此,在制定沟通主体策略的同时,客体策略的制定也同样重要。成功管理沟通的本质是换位思考。如果说主体沟通策略主要是解决“知已”与“自控”的问题,那么,沟通客体策略要解决的是“知彼”和“激发”的问题。

三、外资企业跨文化管理沟通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跨文化的沟通显得越来越重要。每一个沟通策略的制定包括以上论述过的沟通主体策略、客体策略、渠道策略均要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制定具体的沟通策略时,都必须考虑国家、地区、行业、组织、性别、民族、团队之间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组织要想从跨文化的交流中获益,就需要解放思想,正视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进行跨文化管理沟通的策略主要有:

1、正视差异,求同存异。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跨文化冲突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如何在跨文化冲突的背景下以积极心态来寻求发展。冲突往往带给人不适的心理感觉,因此人们往往不愿正视冲突,甚至逃避冲突。其结果不但冲突得不到解决,而且个人目标也难以实现。应对跨文化沟通,我们要正视文化冲突的客观存在,以“求同存异”的理念去解决冲突问题。随着国际经营环境的变化以及劳动力多样化的发展,要做到求同存异,首先要能准确地判断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其次,要洞悉文化的差异及文化多样性所带来的冲突的表现形态:其三,在明确冲突源、个人偏好和环境的前提下,管理必须能够选择合适的跨文化沟通的方法和途径。

2、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根据不同文化相容的程度又可以细分为以下两个不同层次:

(1)文化的平行相容策略。这是文化相容的最高形式,习惯上称之为“文化互补”,就是在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中并不以母国的文化或是开发国的文化作为子公司的主体文化。

(2)隐去两者的主体文化,和平相容策略。就是虽然跨国公司中的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而两者文化的巨大不同也很容易在子公司的日常运作中产生“文化磨擦”,但是管理者在经营活动中却刻意模糊这种文化差异,隐去两者文化中最容易导致冲突的主体文化,保存两者文化中比较平淡和微不足道的部分。

在进行跨文化管理沟通的活动中,由于文化的多元化,会导致方法和途径的多样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文化多元化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在同一企业内部,可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员工,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一个企业可能会同时与不同国家的外商打交道。在这样的背景下,差别化管理将是跨文化沟通中一个有效的途径。差别化管理首先要求管理者为所有不同文化背景的雇员、客户、合作者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公平的意愿,而不考虑他们在性别、种族、年龄和其他特征方面的差异:其次要注意遵守法律和制度,按照既定的、为大家所公认的规则行事、避免因疏忽法律规定而出现投诉行为和相关损失;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要根据工作地所处的社会主流和非主流文化的特点,考虑双方的文化偏好,选择相应的沟通方式和方法。

张云锋,于晓东。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J].中国外资,2004,(05)

与文化的沟通篇7

关键词:跨文化沟通;行动方案;制定原则

本文为2013年度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沟通与管理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KL-2013-839)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浅谈跨文化沟通的行动方案制定原则

收录日期:2013年10月9日

一、什么是行动方案

行动方案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制定的具体操作计划,是计划工作的成果。行动方案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目标的实现。

跨文化沟通的行动方案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沟通目标而制定的具体操作计划,是跨文化沟通计划工作的成果,可以简称为跨文化沟通方案。跨文化沟通方案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跨文化沟通目标的实现。

沟通方案是否属于跨文化的范畴,取决于划分文化的标准。本文划分文化的标准是国家,本文所指的跨文化特指跨国文化。

二、跨文化沟通的行动方案有什么特征

1、语言多样化:信息的发出者与接收者语言不同。一般情况下,跨文化沟通的信息发出者与接收者的母语是不一样的,需要一方借助于外语发出信息。目前,我国跨文化沟通使用的外语主要是英语,偶有外国人能用汉语进行沟通。跨文化沟通的语言多样化既表现在书面沟通上也表现在口头沟通上,当然也表现在跨文化沟通的行动方案上。

2、文化多样化:信息的发出者与接收者文化背景不同。跨文化沟通发生的前提是信息的发出者与接收者文化背景存在差异。文化差异是否存在,与文化可否细分有着直接的关系,与划分的标准也密切相关。文化多样化是跨文化沟通的本质属性或区别性特征。文化多样性表现在价值观、、交通工具、着装、饮食、风俗习惯等方面。在跨文化沟通的行动方案里,也会体现出对文化多样化的考虑。

三、制定跨文化沟通行动方案应注意的原则

1、态度端正。态度端正指的是对跨文化沟通方案的制定要足够重视并且要小心谨慎的制定。在跨文化沟通实践中,有的工作人员是外语专业出身,认为自己外语水平高,可以不必制订方案,直接应对。有的不是外语专业出身,但是觉得自己能力强,完成工作没问题,也不制订方案,直接开始工作。事实是,在招待现场,翻译人员也会出现无力应对的场面;接待工作结束后,对方可能还是无法顺利开展工作,跨文化沟通的目标未能实现。

2、行动方案支持目标的实现。跨文化沟通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跨文化沟通方案的支持。如果跨文化沟通方案与目标背道而驰,那么跨文化沟通的目标永远实现不了。那么,怎么判断跨文化沟通方案是否支持目标的实现呢?可以从整个方案调动的人、财、物资源情况来判断。如果要给外宾宾至如归的感觉,方案就要调动外语好了解对方文化的工作人员,就要有足够的资金、足够的设施、良好的住宿工作条件。如果调用的人员不合适,资金不够或没有良好的住宿工作条件,就没办法实现给外宾宾至如归的感觉这个目标。

3、跨文化沟通要素齐全,跨文化沟通形式、渠道支持沟通信息。跨文化沟通的行动方案,应该涵盖跨文化沟通的各个要素:信息的发出者、信息的接收者、信息内容、涉及文化差异。跨文化沟通的形式是书面的、口头的还是非语言的?跨文化沟通的渠道是视频、电子邮件、电话、短信还是面对面的交谈?跨文化沟通的形式、渠道要支持沟通的信息。如果信息足够重要,就需要双方面对面的交谈,而不能仅仅发条短信。如果信息不重要,也没必要大费周章的举行会谈。

4、行动方案要素齐全,工作人员、时间安排、工作地点、工作方式明确,工作任务责任明确。跨文化沟通的行动方案,应该涵盖行动方案的各个要素。各项工作任务由谁承担要明确,责任要具体到人。时间安排、工作地点、工作方式都要明确下来。譬如迎接外教,什么时候去接、由谁去接、司机是谁、从哪出发、赶到哪接、接到哪、怎么见面、见面都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在哪招待、招待标准是什么等都要明确下来。

5、行动方案具有文化适应性。跨文化沟通的行动方案应该具有文化适应性。也就是说跨文化沟通的行动方案应该尽量多考虑沟通对象的文化背景,而不能完全依自己的习惯来行事,而自身不能改变的,需要对方来改变。例如招待外教,有的外教饮食上有自己独特的习惯,这时要尊重他们的饮食习惯,不能强迫对方;有的外教初次来中国,他们在国内的时候都是靠左走,这与中国的交通规则不一致,需要特别提醒他们注意。再比如,外教在本国上班一般都是开自驾车,来到中国授课一般都要坐学校班车,这就需要接待人员细心地告知外教坐班车需要注意的事项,让外教能够按时坐上班车,不至于影响工作。

6、行动方案具有可行性,成本适当。跨文化沟通的行动方案应该具备可行性,才能付诸实施。跨文化沟通的行动方案的可行性表现在人员可配备、资金要求合理、物资要求合理等方面。例如,在安排接外教工作的时候,安排的工作人员要有时间,能够抽出身来做这个工作,如果他腾不出时间,那么这个方案就不可行,得另派他人。招待外教如果安排的饭店太高档,花费超出标准几倍,这也不是太合适。有的外教是短期来校授课,只来一周,有的是长期,要呆一个学期,短期授课的外教住在宾馆的成本还是可以接受的,长期授课的外教如果住在宾馆,成本就太高了。

7、行动方案具有可操作性。跨文化沟通的行动方案应该具有可操作性。跨文化沟通的行动方案的可操作性的表现为方案具体详细、可以实施。例如,高校的跨文化沟通工作有很多,外教接待、谈判、外籍教师课堂教学、外籍教师日常生活的辅助与沟通等等,都是跨文化的沟通,而每一项任务的重要性虽然不一样,但是外事无小事,都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所以,每一项任务的行动方案要具体可以操作,而不能简单地分派给某一个人,不制定书面方案,或者书面方案太笼统,无法操作。

8、行动方案具有可控制性。跨文化沟通的行动方案应该具有可控制性。一旦跨文化沟通方案实施过程失去控制,就会造成一些不良的后果。例如,在迎接外教工作中,有的工作人员可能会碰到这样的情况:航班到了,但是在机场到达大厅等了很久,仍然不见要接的人的踪影。笔者曾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事情。有一次,笔者在机场等了半天没见外教,后来不得不自己回来。回来后外教已经到了学校。他抱怨说在机场等了半天不见接机的人,自己打的来到市区,碰到一个会说英语的女孩儿带他来到学校。原来这位外教的航班是从香港起飞的,从国际到达大厅出来的,而国际到达大厅离国内到达大厅还有很远的距离。这个例子说明外教无法联系,他的行踪无法控制。所以,外事接待工作方案里,外教的联系方式、负责人的联系方式等都要出现在方案里,相关人员的联系方式要保证有效,如果发生了意外应该能够马上联系上。

9、行动方案具有灵活性(可调整性)。在跨文化沟通实践中,经常会发生这样那样的意外。有些事情是始料未及的。所以,在制定跨文化沟通的行动方案时,应该注意行动方案的灵活性,也就是说,方案制定后,应该可以调整,而不能一成不变。当然,方案的调整应该由谁做出,责任人有多大的权限是应该明确的。例如,2009年底,笔者去机场接外教,本来计划的航班到达时间是下午6点,但是因为下大雪航班晚点了,先是说晚上9点到,这时司机就说他要回家,不等了。后来推到11点,再到12点。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需要确定一个责任人来改变方案。当然行动方案的灵活性还表现在一些可以制定标准灵活掌握的事情上。例如对外教的招待,每人的标准可以是明确的,但是具体在哪家饭店招待,可以是灵活的。而且,招待标准也不应该绝对不能超出,超出一小部分,也应该是可以的。

10、行动方案具有可替代性(有备选方案,可以放弃)。跨文化沟通的行动方案应该有备选方案。备选方案是首选方案因紧急情况或某种原因不能实施的情况下的替代方案。当然,什么都不做也是一种备选方案;但是要想实现跨文化沟通的目标,什么都不做似乎太消极。所以,跨文化沟通的行动方案的备选方案应该是能够实现目标,只是成本稍高的积极的方案。例如:财专外教需要坐班车来学校上课,那么怎么才能让外教顺利的坐上班车,顺利的找到教室呢?方案1是外教第一次上课时专门派一名教师去外教住宿的宾馆接他,领到班车停车点,坐上班车,再领到教室,回时再送到班车上,另外还要交给他班车时刻表;方案2是外教第一次上课时专门派一名教师去外教住宿的宾馆接他,领到班车停车点,送他坐上班车,等外教下车时再派学生接他,将他领到教室,回时派学生将他送到班车上;方案3是在外教来时交给他所住宾馆附近的英文地图、学校的英文地图、学校班车时刻表、课程表等资料,路过班车停车点的时候让他下来看看,并把学校班车指给他看看,让他熟悉从班车停车点到宾馆的路线,在地图上指给他看回时班车候车点。经过实践证明,方案3是成本最低效果较好的方案,也是首选方案。当然方案1和方案2虽然成本较高,但也都是可行的。相比较而言,方案2可以作为方案3的备选方案,方案1可以作为方案2的备选方案。

四、结语

与文化的沟通篇8

关键词:文化差异 文化冲突 跨文化沟通

跨文化沟通是指在不同的文化单元之间所发生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随着跨国企业和合资企业的繁荣发展,经济生活中的跨文化沟通已成为必然。对于跨国企业而言,有效的跨文化沟通是跨国企业管理的出发点,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员工,都必须了解跨国企业中文化的多样性和沟通障碍产生的根源,有效处理由文化差异导致的冲突,以有效实现跨文化沟通。

一、跨文化沟通问题产生的根源

1.价值观差异带来认知风险的可能性。价值观是个人或社会接受某种特定的行为和存在,而拒绝与其相反的行为和存在的态度。价值观是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既反映了民族性格的基础,也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核心。价值观对人的沟通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即使在同一文化领域内,人的价值观也不尽相同。在跨文化沟通中,由于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沟通双方的价值观迥然不同,因此造成了双方之间交流难度的加大,有时会使看似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当沟通双方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和想法涉及到必须表明态度的价值观时,矛盾就会显现,沟通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如果沟通双方涉及到的价值观的兼容性较大,那么双方实现有效沟通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2.语言差异带来误解风险的可能性。语言文字是人们进行交流、传递信息和思想必不可少的沟通工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殊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带来了不同的语言,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语言差别是将文化沟通与跨文化沟通区别开来的重要标志之一。在跨国企业中,不同语言的使用主体在进行跨文化沟通时,常常因对语言沟通符号的误解,在语义和语用两方面引发歧义,使企业中跨文化沟通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3.“文化休克”带来感知风险的可能性。“文化休克”指的是在跨文化沟通中,由于多元文化背景致使人们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流符号而产生深度焦虑的情况。跨国企业中成员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母文化与异国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不和谐或相抵触,极易造成思想和行为上的无所适从。由于文化的差异性,跨国企业中的人员在沟通时难免遭遇“文化休克”,而这必然导致跨文化管理沟通障碍的出现。

二、跨文化沟通的实现路径

1.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形成跨文化认同。价值观反应了人们普遍的思想态度,拥有共同的价值观有助于跨国企业中员工的深度交流和理解,进而促成在心理,思想和行为方面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不但构成了员工归属意识的思想基础,也将带来员工积极的自我开发以及发挥自我潜能的欲望。在落实了企业内部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在共同价值观念的作用下,员工的自我教育热情也会被激发。

2.了解文化差异,正视文化冲突。多数的研究者都认为,跨文化中的沟通障碍是不可完全消除的,因此,在面对文化差异及跨文化冲突时,要以积极的心态来寻求发展,冲突往往给人的心理带来不适的感觉,因此,人们往往不愿正视冲突,甚至选择逃避冲突,结果是冲突得不到解决,个人目标也得不到实现。应对跨文化沟通,我们要正视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的客观存在,交流双方不仅需要明确各自的文化特点,还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对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特点,然后加以比较,以明确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禁忌。通过学习加强自己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增强化解文化冲突的能力。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要做到正视文化冲突,首先要找到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其次,要能够洞悉文化冲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形式,在明确这些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跨文化沟通方式和途径。

3.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沟通亲和力。中西方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的淡化需建立在交流双方的相互理解和互相尊重上。跨国企业如果没有经常进行文化交流和思想沟通,这种差异带来的文化冲突将会越发难以解决。企业内部进行一些文化交流,比如节日聚会和文体活动等,都将有助于加强跨国企业中员工之间的交流,有助于疏导员工内心的冲突,因此,跨国企业应尽可能的鼓励员工参与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有效的避免员工个人行为、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产生冲突。但是,文体娱乐活动不能代替思想教育的工作,要使企业中员工真正了解企业的文化,还要从员工自身入手,培养员工献身于企业的责任意识和价值标准,通过企业有计划的内训,使企业文化被大多数员工理解和认同,形成一种自发的动力机制。

三、结论

多元的文化背景必然导致跨文化沟通的障碍,由于文化的根深蒂固,跨文化沟通障碍需要长时间的交流来消除,跨国企业要正确认识跨文化沟通障碍,以包容和开放的心态进行跨文化沟通,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跨国企业中的凝聚力,提高跨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亮,林西. 管理沟通理论发展综述[J]. 中南大学学报,2003,12.

[2]聂春玉. 论跨文化的管理与沟通[J]. 市场周刊,2007,4.

[3]冯毅. 企业管理中的跨文化沟通障碍刍议[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5,2.

[4]刘悦. 跨文化管理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7,6.

上一篇:观察力思维能力范文 下一篇:超声医学就业方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