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

时间:2022-08-01 02:30:14

化学课堂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

摘 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实验探究的内容进行了统一的规划和设计,这是我们选择实验探究内容的重要依据。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根据具体教学的需要,自己选择或设计实验探究的内容。本文根据实验探究的不同内容,分析了四种探究性实验。

关键词:探究性实验;化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5-088-1

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把实验作为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过程看作是一种科学的探究过程,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不断地获取知识,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关于基本操作的探究性实验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可以培养学生操作的规范性,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探究性实验则采取学生自主实验方法,让学生在探究实验的同时,探索出正确的实验方法和正确的操作技能,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操作训练。

例如,通过粗盐的提纯、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比较不同浓度溶液的某些性质差异;让高中生初步学会物质的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技能。

2.关于事实性知识的探究性实验

这类探究性实验主要有两种用途,一是探究化学物质的性质。通常物质的性质实验大多数是验证实验,是复习和巩固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实验的难度比较小,但常常不能满足部分学生的求知欲。对这样的化学实验,最有效的方法是把它放在课堂教学中去完成,变复习、巩固知识为探索新知识。二是探究物质的制备。物质的制取通常是一个综合性实验,它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同时对实验操作技能要求比较高,学生对这样的化学实验好奇心强,兴趣也特别浓厚,但也是问题最多的一类化学实验。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成功率和结论的正确性。因此这类实验设计应首先降低难度,把复杂的实验划分成若干个部分,最后再探究出完整的实验方法。

【案例1】氯气能与水反应吗?若能反应生成物是什么?

创设情景:回忆氯气什么颜色,展示一瓶氯气和盛在试管中的新制饱和氯水,观察比较颜色,分析氯水颜色浅的原因。学生推测原因可能为:1.氯气被水冲稀导致的;2.氯气与水反应有消耗。

提出问题:到底氯气与水反应吗?演示,将红纸条用水湿润一部分,伸入盛氯气的集气瓶中。学生观察描述现象,红纸条湿润的地方变白,干的部分不褪色。通过实验分析学生得出结论: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物质有漂白性。氯气本身不具有漂白性。

预测与假设:氯气和水生成什么?学生根据氯气和水组成的元素容易预测是盐酸,盐酸有没有漂白性,做个实验试试。学生将盐酸滴在红纸条上,不褪色,说明盐酸没有漂白性。将氯水滴在红纸条上,一段时间后,褪色。此对照实验说明氯气和水还生成盐酸以外的具有漂白性的物质。教师直接告知这种物质是HClO,如何证明有无盐酸生成呢?

设计实验:小组讨论。供参考的试剂和仪器:氯水、镁条、石蕊溶液、AgNO3溶液、胶头滴管、砂纸。

方案1:将镁条用砂纸打磨,放入盛氯水的试管中,观察有无气泡。验证H+。

方案2:将石蕊滴入氯水中,看是否变红。

方案3:将AgNO3溶液加入氯水中,看有无白色沉淀。验证Cl-。

结果,学生用不同的方案都证明了有盐酸生成。该案例探究过程比较完整,但教师提供参考的试剂和仪器,使学生容易设计出实验方案。

3.关于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反应原理的探究性实验

【案例2】对于物质的微观结构,可借助宏观的实验现象来进行推断。例如,如何确定乙醇的分子结构?

猜想与假设:乙醇的分子式是C2H6O,对乙醇分子结构提出两种假设:

让乙醇和钠反应,生成氢气,若结构1正确则会有1/6的氢原子或有5/6的氢原子被置换出来,若结构2正确则全部的氢被置换出来。

设计实验:通过研究设计出如下实验装置,测出乙醇的量和完全反应生成氢气的量。

得出结论:把测得氢气的体积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经过计算得出乙醇分子结构式为“结构1”。

4.关于实验中的“反常”现象设计探究性实验

在实验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反常现象,可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分析和处理。

【案例4】铁钉与CuSO4溶液置换反应实验后增加三个探究实验

①Na与CuSO4溶液反应可否置换出Cu?

②Na与FeSO4溶液反应有何现象?

③室温下把铁钉放人盛浓H2SO4的烧杯中一段时间后取出洗净,然后放人CuSO4溶液中有何现象?

学生在已知铁钉和CuSO4溶液反应现象的思维定势下,对实验①很容易得出生成Na2SO4和Cu的结论,而实际上有蓝色絮状物生成,同时有大量气体产生,却无Cu析出。对实验②学生也容易误认为与实验①的现象一样,而实验的结果却多了白色Fe(OH)2沉淀转变为红棕色Fe(OH)3的现象。实验③由于铁表面生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物,不发生反应。实验出现的现象一次又一次否定了学生前面的猜测,学生的思维会异常活跃,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实验的探究兴趣。

上一篇:HOLD住课堂生成的教学点 下一篇:学生良好数学作业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