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陕、豫黄金文明初探

时间:2022-08-01 02:25:15

晋、陕、豫黄金文明初探

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已认识了黄金。根据科学考察发现,最早在公元前12000年古埃及人就知道黄金,埃及社会的各个阶层,上至法老,下至平民,生者、死者人人佩戴首饰,神兽也不例外。金代表太阳,是生命的颜色,银代表的是月亮,造神像骨骼的材料。埃及出土的金器非常多。

中国远在5000年前就发现和利用金。到青铜器时代(公元前3100年至公元前1200年)已普遍利用金来加工饰品。在我国考古发掘的文物中,既有夏代时期的金耳饰,又有商代时期的错金青铜器。显然在商代之前我国先民就开始淘金采金和制作金饰物。四川金沙遗址出土的30余件金器,有金面具、金带、圆形金饰、蛙形金饰、喇叭形金饰等,其中的凤凰金箔造型与香港凤凰卫视的台标极其相似,金箔上,凤凰的嘴角线细如发丝,清晰可辨,考古专家也称其太阳神鸟金箔,厚度只有0.02厘米,系锤揲而成,黄金含量约94%,图案采用切割技术,是古蜀黄金工艺辉煌成就的代表,表明古蜀国国力强大昌盛,手工业发达,已经有了明确细致的分工。

那么中原地区(晋、陕、豫)的黄金文明始于何时呢?黄金能被人类最早发现和利用,主要是自然界中黄金能呈自然金状态存在。金在室温下为固体、密度高、柔软、光亮、抗腐蚀,其延展性及延性均是已知金属中最高的。纯金的亮黄色在传统上被认为具有吸引力!在很多世纪以来一直都被用作货币、保值物及珠宝。商、西周时期虽然发现了用黄金打造的器物,可是出土极其稀少。近十几年来,在晋、陕、豫等中原地区春秋早期的墓葬中出土了不少金器,如金、金环、金扣环、金带扣、金泡、金手镯、金铺首衔环等。经有关专家研究,认为中国古代人们熟练使用黄金的技艺有可能提前到春秋早期。这批出土的金器数量之大,器形之多,质量之高,制作之精美,凸显了当时黄金使用达到了相当的高度。笔者择其精品介绍如下:

金兽面(图1),长3.9、宽3.2厘米。正面由浮雕多组的蟠虺纹构成兽面形象,兽面头上有一对大弯角,弯粗眉,菱形目,大鼻子上端为细珠纹,上唇为三角形舌头形象。在透空的虺目和兽面眼眶内,分别镶嵌有绿松石、小玉珠和料珠等物,作为虺、兽的眼珠。用不同颜色的玉器灵巧地突出了兽面的眼睛,使得整件器物看起来熠熠生辉,光彩夺目。宝鸡市考古研究所藏。

镶嵌绿松石鸭首玉带钩(图2),钩头为回首状之水鸭形象,喙部扁长宽大,中部起脊,喙表面光素无纹,其双目和头部均镂孔,孔内镶嵌绿松石。其身躯写实,浮雕出层层叠压的斜线纹、扭丝纹以及细珠纹,以表现出水鸭的羽纹和爪足,尾部呈扇形,正面阴刻尾部的羽纹,钩体为方形,将水鸭的腹内和尾端造成空腔,空腔中心有较大的立柱,以便将丝带缚在其上。整件器物为水鸭回首一瞬间动作的捕捉,将水鸭戏水和带钩的实用性巧妙地结合。宝鸡市考古研究所藏。

镶嵌绿松石和料珠的金柄铁剑(图4),通长35.2、宽4厘米、柄长12.8厘米,1992年陕西省宝鸡市益门村春秋晚期秦墓出土。铁质剑身,金质剑柄,分别制造,再将铁剑茎插入金柄内腔铆合。金剑柄整体镂空,两面造型和纹饰相同,浮雕阴线与细珠纹组成蟠虺形象,镶嵌勾云纹,圆形绿松石和圆形料珠,以象征蟠虺眼睛和翅膀,首端为三组蟠虺形象,剑茎两侧各铸造出五个错落的方齿,格部以爽虺纹组成兽面形象。宝鸡市考古研究所藏。

金兽面衔玉环(图3),金兽面长2.5、厚1.5厘米,玉环直径1.5厘米,1972年陕西省宝鸡县千河乡魏家崖村出土。以黄金铸造出兽面,上部为两条张口露獠牙的龙对视,形成兽面的双角和额饰,下部兽面为一对弯眉。一双菱形大眼,长鼻子回卷成环状,衔一青玉环,玉环鲜润纯净,加工规整,通体抛磨,光素无纹。金兽面背面呈凹字形,上下之间有一铁梁相连,这是一件金铁玉相结合的典型器物,其构思设计独特,工艺考究,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现藏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博物馆。

金(图5),长5厘米、宽3.5厘米、高2.3厘米、孔径2.3厘米。斜筒状,断面呈椭圆形。正面筒壁较长,有鼻状凸起;背面筒壁较短,且中间斜倾向下、向后,纵向形成如鹰首的棱脊,鹰首尖喙,两个穿孔好似鹰的双眼。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镶金玉(图6),长5.2厘米、宽2.8厘米、高2.1厘米、孔径2.3厘米。白玉,质地细腻,微透明。斜筒状,断面呈椭圆形,表面装饰阴线云纹。正面筒壁较长,有鼻状凸起;背面筒壁较短,中央纵向凸起一棱脊,脊上部有一穿孔,并镶有金质鹰首。筒壁一侧有方形孔,当用于镶制金质扳突。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镂空龙纹金剑鞘(图7),长18.7厘米、宽4厘米,出土于墓主腰部左侧。剑鞘的前端呈三角形,两侧呈圆弧形,一侧中部有穿孔,近口部背面有带状穿孔。整器纹饰镂空而成,正面纹饰分三组,从上到下,第一组为变体龙纹,龙体婉转伸出,附于边框,并于中线为对称。龙爪孔武有力。第二组和第三组形同,均为螭形龙体,两条龙体对称,每条龙首圆眼圆睁,龙牙伸出,向外展开。龙身婉转延伸,龙爪对称连结组成圆形。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镂空龙纹金肩饰(图8),长13厘米、宽11.3厘米,出土于墓主右肩部。呈半圆形月牙状,以镂孔加阴线技法构成左右对称的主体图案,将神人和神龙的形象融为一体,龙头和神人头互用,椭圆形眼两侧眉梢等长,向右方向是龙张口吐獠牙,头顶有角,有长发向后飘至龙尾部,向左方观察神人圆顶隆鼻,脑后长发前飘,龙身与神人身同体。检测发现经过锤锻加工、錾刻、镂孔工艺处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兽首拱形金饰(图9),高2.3厘米、长3.8厘米。共两件,出土于墓主左、右肩。形制、纹饰、尺寸相同,重量略有差异。一端为兽首,兽眼尖而突出,兽角上耸内卷,双目圆瞪,鼻部大而凸起,兽身拱起成半圆形。⑨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镂空龙纹三角形金饰(图10),高8.7厘米、底边长5.0厘米。出土于墓主腰部。平面呈三角形,中部隆起,呈三棱锥体,背面相应凹陷,沿底边一周有外折框边,两长边上有八个两两相对的小穿孔。主体纹饰为一张口露牙吐舌的形象,龙眼圆睁凸起,龙角上耸内卷,龙发卷曲上扬附于边框,龙鼻大而凸出,龙须上扬紧贴脸部,龙嘴大张露出两颗大獠牙向上弯曲,口中吐出龙舌似一道利箭,舌的中部有弯曲分叉。整件器物呈现出龙的须发张扬,张口吐舌似是大吼,看上去极其威严、狰狞。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镂空龙纹金环(图11),直径6.9厘米,出土于墓主腰部。整体扁薄,纹饰镂空。正面呈连体双龙形,龙身盘曲成环体。龙角似丫形,“臣”字眼,圆眼凸出,象形长鼻卷曲上扬,长舌向下内曲。环身饰镂空变体有珠重环纹。背面平齐,镂孔龙纹金环则采用了浮雕加镂孔透雕技法,使卷云形尖角,龙张口露獠牙,龙鼻造型极为夸张。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牛首金扣环(图12),长2.8厘米、宽1.8厘米。出土于墓主胸部。器身呈倒置梯形,正面作牛首形,牛首两只大角弯曲上扬,牛耳外展附于头部两侧,圆眼凸出,牛鼻大而夸张,鼻吻部套接一个可以转动的圆环,形象生动地再现了牵牛鼻而动全身的瞬间描绘。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兽面金饰(图13),长2.2厘米、宽2.2厘米。出土于墓主腹部。器身正面呈兽首形,圆目凸出,兽鼻呈四方隆起,兽首有丫形双角,倒八字眉,獠牙下弯且外翘。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金泡(图14),直径3.8厘米。出土于墓主胸腹部。圆形器身,光亮如新,正面隆起成弧面,两侧边缘有两两相对的圆穿孔。经过观察,此件器物为把金板片放在事先预制出的坚硬的底模之上,进行反复捶打而成。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金手镯(图15),直径4.5厘米。共两件。圆形,由一根圆柱状金丝缠绕四周制成。经过观察,这些金手镯是采用拉丝工艺制成的金丝绕制而成型的,因为在放大的条件下还可以看到这些金属丝的表面有拉伸的痕迹,这些拉伸的痕迹在方向上也与金属丝的长度方向一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所藏。

镂空龙纹三角形金饰(图16),高1.65厘米。出土于墓主腰部。三棱锥体状,外折边且有八个方形小穿孔。器表作两组单首双身龙形,顶端为浮雕式,龙角为螺旋形双角向上耸立,倒八字眉连接成一线,两眼圆睛,微微凸出,平视前方,龙鼻呈三角形隆起,口旁一对獠牙,微微向外弯曲,口吐长舌似一道利箭直插出鞘。河南省博物院藏。

金环饰(图17),直径3.7~4.2厘米,六件。出土于墓主腰部。环形,正面上有两周凸弦纹,背面或凹或平。经过检测,此件金环亦为把金板片放在事先预制出的坚硬的底模之上,进行反复捶打而成,亦称之为模型冲压制成。河南省博物院藏。

兽首形金带扣(图18),高2厘米。出土于墓主腰部。兽首、兽角高耸直立,兽眉呈倒八字相连,鼻梁挺直,兽眼怒视张开,菱形目微凸,兽鼻大而隆起,双角尖有短梯形豁口,口旁獠牙外张。河南省博物院藏。

镂空龙纹三角形金饰(图19),三棱锥体状,外折边且有两个方形小穿孔。器表作两组单首双身龙形,顶端为浮雕式,龙角向上卷曲伸展,龙发上扬后卷曲向下。双目圆睁,高耸突出,龙鼻大而隆起,口旁一对獠牙向外弯曲,口吐长舌似一把长剑,舌上有六个分叉,舌旁饰卷云纹。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铺首衔环(图20),兽面椭圆目、宽眉,怒目含威,卷云鼻,额上双角分叉,一枝向内侧环绕,另一枝向上高耸呈云头形饰,显得大气厚重。下部圆环套在卷云鼻环中,形成完整铺首,圆环连接活动自如。兽面有轻灵的美感,圆环和兽面的面积比例约略相等,加上圆环会产生轻盈纤细且均匀的视觉张力,恰可和上方厚实的兽面取得平衡。整器铸工考究,精美华贵。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1992年晋侯墓地8号(晋献侯)墓出土金腰带饰(图21),垂叶形饰高6.9、宽4.1厘米,弧面扁环直径5.4厘米。金质。出土于墓主腰间。15件一组,垂叶形饰l件,兽首形饰l件,弧面扁环5件,绞丝环6件,弧面扁框1件,绞丝框l件,均由铸造而成,总重为459.3克。垂叶形饰为三角形,正面凸起,中央为半浮雕的兽首,四周为突出的三角几何纹,背面有横梁三道。兽首形饰高、宽均为1.5厘米,但五官刻划清晰而精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以上这些纹饰精美的金饰品均出于春秋早期的大中型墓葬,墓主多为王侯或国君,说明当时的金器主要为上层贵族所使用。值得注意的是河南三门峡虢国国君虢季墓(M2001)中出土的镂孔龙纹三角形金饰、山西曲沃羊舌村晋侯(晋文侯)墓地出土镂孔龙纹三角形金饰、陕西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27号墓出土的镂孔龙纹金剑鞘和镂孔龙纹三角形金饰等,经相关专家研究为黄金范铸器,说明当时人们已掌握了浇铸黄金的技术,熔金铸器业也已成熟,这也将范铸黄金器的历史提前到春秋早期。

此外,从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出土的12件金带饰、山西曲沃羊舌村晋侯墓出土的两组分别为15件和6件的金腰带饰可以看出,春秋早期已开始流行成套的金饰件。

春秋之金从哪里来?现代地质学研究证明,金矿在地壳中的时空分布相当广泛,几乎所有的地质时代都可以形成。金矿资源主要分两大类:一类为脉金矿,主要分布在高山地区;另一类为砂金矿,主要分布在河滨、湖滨、海岸等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砂金矿床点几乎遍布全国各省区。正是由于我国金矿资源的广泛分布,为商周时期金的提炼和应用提供了必要条件。

但是,最初殷商之金多是在青铜器冶炼过程中伴生的金矿,并不是有意为之,所以商代的金器都是个别出现并且稀少,如北京平谷商代墓葬中出土的金耳坠、山西太谷县白燕商代遗址出土的金耳饰等。这些金器出土地点分散,出土件数稀少,以个位数计算。商时期主要淘采的是砂金,而砂金的淘采则是黄金工业的首道工序。从周代铜矿遗址的发掘并研究中,发现了当时选矿用的木淘砂盘、木淘沙船及木溜槽,可知当时已使用重力选矿法。淘选的原理是利用矿物的比重差,在水介质中,借助外力作用,产生不同的运动效果,使矿物按比重分层分带,从而使矿物分离。砂金的淘采理应采用同样的方法。故为砂金的比重更大,更易分离。

经过商周时期采金技术的长期积累,到春秋早期的芮国、虢国、晋国等墓地集中出现大量金饰品,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对“金”有了明确的认识,不再是“金”、“金(青铜器)”不分。(责编:禹默)

注 释:

⑴~⑷刘云辉,《陕西出土东周玉器》,文物出版社,2006年。

⑸~⒂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上海博物馆《金玉华年――陕西韩城出土周代芮国文物珍品展》,2012年。

⒃~⒅河南省考古所《三门峡虢国墓(第一卷)》,1999年。

⒆~⒇吉琨璋等,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曲沃县文物局《山西曲沃羊舌晋侯墓地发掘简报》,《文物》2009年第一期。

上一篇:走近莎士比亚 下一篇:腹腔镜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的临床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