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研究生培养导向问题思考

时间:2022-08-01 02:01:43

高校研究生培养导向问题思考

摘要:研究生培养一直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然而现实培养导向目标与社会需求越来越多的出现冲突。本文就此问题提出个人看法,提出在今后的研究生培养工作中,我们更需要从目前的注重培养模式(学术型人才)逐渐向社会需求工程技术型培养模式(专业型人才)适当过渡倾斜。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人才模式;培养导向;学术型;专业型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027-02

一、我国现行研究生培养制度

自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研究生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阶段,整个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迅速增长使得招生规模也相应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国家在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方面也在不断进行调整,从最初的注重学术型科学研究工作者培养为主逐渐向学术型和应用型并重转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教育培养单位及其办学的多形式、考生来源的多渠道、学科专业的多样化,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更趋于多元化,既重视学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又重视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二、研究生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差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科研经费投入日益增多,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研究生教育培养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究竟需要培养具备什么能力的研究生,这是每一个高校科研工作者面临且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现实情况是一方面,我们正培养出越来越多擅长写高水平学术论文的所谓学术研究型人才;另一方面,社会企业的需求越来越强调动手实践创新能力,希望招到更多善于思考、能够切实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问题的接地气的应用型人才,尽管我们国家的培养目标一直以来是希望培养应用型和学术型并重的人才,但是我们现行的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更加注重对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整体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冲突,而且呈现愈加强烈的趋势。

三、硕士研究生应具备哪些能力

经常会听到有研究生抱怨:短短两年多时间,他们在课堂上根本学不到多少有用的知识,在实验室参加科研项目,项目开展过程中由于时间关系又无法深入,然而为了顺利毕业或者评选奖学金,还必须绞尽脑汁、想尽办法做出多篇垃圾学术论文。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个环节呢?到底攻读研究生是为了什么,又能学到什么或者说应该借研究生学习这个宝贵的机会,最终应该使自己具备哪些能力呢?相当一部分学生,包括我们的研究生指导教师恐怕也未必对这些问题深入思考过。事实上,笔者首先认为作为研究生,不管将来是否继续在科研这条道路上前行,既然今天选择了攻读硕士研究生这条路,就应该全身心的投入,而且要竭尽全力完成好这个工作,通过完美的工作证明自己的能力,即便单纯只是想取得个所谓的硕士学位高学历,也必须好好的做。至少要做到在研究生期间,珍惜实验室提供的系统性科研培训机会,通过系统性科研训练,培养个人的理性逻辑思维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等,通过撰写学术工作报告,锻炼自己深层次分析问题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交流沟通能力,最终形成一套自己特有的独立思考方式,千万不要浪费了这个高学历锻炼和证明自身能力的绝佳机会。从我们高校研究生指导教师角度出发,我们也有义务在日常的科研活动中,尽可能多的提供给研究生这些机会,有意识地引导并最终帮助他们获取、培养应该具有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四、我们正在培养什么类型的研究生

前文已提及,随着国家科研经费投入越来越多,高校科研任务日益增加,大项目、大成果各层次出类拔萃的人才大量涌现,这些固然值得我们为之欣喜。然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正视随之而来出现的许多新问题。首先,科研经费与研究论文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科学研究活动中最重要的两个评价指标,也是大多数高校每年考核最常用的两个指标。在学术界流行的“Publish or Perish”(不发表就死亡)也很好的诠释了学术的重要性。诚然,基础科研领域的研究成果如果不发表,就无法被科学界的同仁知晓,封闭的、未被同行认可的研究工作也就丧失了其最重要的功能――作为人类共享的新知识推动人类科学的共同进步。但是现实中我们的科研体系往往不是这样的,而是走向了另一个可怕的极端:高校科研工作者大都处在课题申请与的重压之下。因为根据目前学术评价体系的基本规则,没有发表足够多的学术论文通常无法在各类项目申请中胜出,没有经费的支持,研究人员自然也就无法继续开展科研工作,也就相当于从科研舞台上逐渐的消亡了。其次,发表一定数量和档次的学术论文也是研究者获得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之一。在这样一个残酷的科研环境下,研究生作为科研工作的一线主力军,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最直接的冲击。随便查阅一下便会发现,各大高校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核心思想就体现在研究生想毕业就必须,而且的数量和档次越来越水涨船高,从最初的核心期刊到SCI、EI、ISTP三大检索,再到SCI收录,最后发展到会议论文不算数,从最初的中文期刊到外文期刊,最后发展到高影响因子期刊。各大高校在这方面大同小异,研究生在校期间优秀与否的评价标准很大程度上与学术情况直接挂钩。各大高校制定的奖学金评定评优标准也大多类似如下:“第一作者,全国性学术会议1分,国际学术会议2分,核心期刊2分,等等”。因此,可以说我们目前的研究生培养在导向上偏重于培养科学研究学术型硕士,过于强调学术,而忽视了学生主体作为社会生产主力军的能力培养,并且没有注重培养他们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应该具备的其他能力,这就是我们目前的残酷真实的研究生培养现状。

可喜的是我们国家相关政策制定者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相继出台了一些措施,比如研究生培养目标差异化,将研究生培养分为专业学位和学术型学位研究生。两者处于同一层次,但培养目标与方式上有所不同。学术性学位偏向于学术研究,重理论,主要以培养科研人员以及大学教师为主;专业学位则偏向实践,重应用,其教育特点是学术型与职业紧密联系,获得此种硕士学位人员一般是从事社会工作并具有一定职业背景。两者在教学内容、要求以及方式方法上也相应有所调整。目前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落到实处,这需要教育的每个参与者共同积极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五、研究生培养导向必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从社会需求来讲,现实生活中的企业单位最需要什么样的理想人才呢?通过与部分企业人事招聘部门沟通,听到最多的是他们希望高校能够为他们培养更多接地气的人才,而不是只会撰写高大上学术论文的研究生。在科研活动中,我们一贯遵循科研活动必须源于需求,引领发展,因此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我们也必须要作到与现实社会需求有效对接,在重视基础研究,培养部分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同时,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培养研究生个人其他方面的发展,锻炼提高研究生个人在工程技术问题中独立动手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否则我们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将会无用武之地,我们将来的科研活动也必然会受到影响,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而惨遭淘汰。尽管作为高校科研工作者,眼前可能面临这样或那样的考核评定压力,甚至会付出更多,但是我们必须舍弃一些,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培养我们的研究生,让他们具备更多社会企业所要求的更接地气的能力。只有这样,将来的某一天我们个人的科研活动才能更好的与社会需求形成良性互动,科研拥有更为强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从国家政策制定层面,政府大力推进各级产学研,鼓励创新创业,鼓励科研与企业更为高效融合,也必须针对现行高校研究生培养制度,适时调整出台更多与时俱进的切合实际的政策与举措。比如说,青年科研工作者必须与当地相关企业建立联系,脱产或者半脱产实习一段时间。只有实实在在的立足实际生产,深入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才能发现其中蕴藏着的真正科学研究,同时我们还要敢于大胆的调整自身的科研工作方向和定位,尽可能从企业实际生产问题中提炼出科学问题。另一方面,通过解决从实际问题中发现科学问题,并充分理解消化科学问题,反过来指导实际生产,而不是每天从事所谓的科研工作。只有我们自身科学研究的灵感来源于实际生产,才有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讲,研究生教育的成功与否,与我们每一位高校工作者息息相关,一旦形成良性循环,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科研工作道路会变得越来越宽,同时研究生教育也会越来越契合实际。

参考文献:

[1]魏芳,周蓓蓓,王全九.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培养机制的探索和改革[J].品牌,2015,(06下):297-298.

[2]刘影,陈海宁,孙长颢.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应具备的素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04下):160.

[3]刘珊.浅析当代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J].科技展望,2015,(23):282.

[4]程斯辉,詹健.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的新视野[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05):83-88.

[5]刘科荣,唐竞瑜,邱瑞玲.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2009,(7):15-19.

[6]高磊,杜朝辉,刘明柱,高存功.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偏差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1):38-40.

[7]杜朝辉,刘明柱,高存功,高磊.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7,(8):32-33.

[8]张辉,刘明利,生玉海,刘佰军.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认识――以北京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5):36-40.

上一篇:“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赛融通”课程教学模式... 下一篇:《金属塑性成型工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