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职高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时间:2022-07-31 11:12:29

浅谈职高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从事职教语文教学多年,经常听到老师这样抱怨:学生素质越来越差,语文课越来越难上。课上很少有人回答问题,整个课堂死气沉沉,老师在台上唱独角戏,学生没有任何反应。究其原因,实质是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对语文学习毫无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求知最有效的推动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呢?

一、提高认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

许多职高生认为:我到职中,是来学技术的,只要学好专业技术,将来就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殊不知,“语文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只有学好了语文,才能学好其他课程。比如:机械基础里有这样一个判断:“只有以曲柄摇杆机构的最短杆为机架,才能得到双曲柄机构。”学生从专业理论判断好像是对的,其实是错的。因为得到“双曲柄机构”的方式有好几种,而用“只有……才”就变成了“以曲柄摇杆机构的最短杆为机架”是“得到双曲柄机构”的唯一条件,显然关联词用错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所以,必须强化学生学好语文学科的意识。

二、创建宽松自由、合作民主的课堂气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

老师上课总是板着一张脸,只会增加学生的恐惧感,课堂死气沉沉,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不管会与不会,都不吱声,把头埋得低低的。这样整个课堂就成了满堂灌,老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厌烦,总是觉得时间难熬。长此以往,学生就不想再上语文课了。因此,我们必须创建一种宽松自由、合作民主的课堂气氛。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对于一个事物、一个问题的理解,答案不是唯一的。同样是面对夕阳,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朱自清“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应允许学生大胆设想,敢于质疑,鼓励他们的创造想象和求异思维,鼓励不同观点的相互交流,给学生自由,让他们充分发挥,说出自己所想,肯定每一位同学的独到见解,让学生体会到成功,享受到尊重。渐渐地,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充分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而“激活”学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可通过比赛、成语接龙等方式。魏书生说:“即使对毫无直接兴趣的智力活动,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的确如此。在每一次竞赛活动中,每个学生都会自主地“动”起来。比如:我把班上同学分成四大组,每大组再分成三小组,大组有大组长,小组有小组长,每次练习都算出每一大组的平均分,公布在黑板的左上角,每一大周进行一次评选,评出进步最快的大组,给予表扬。大家谁也不服输,你追我赶,学习的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推动力

法国教育思想家拉伯雷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教师将教学组织成为轻松、愉快及富有吸引力的活动。教师可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比如:成语接龙、演讲比赛、演课本剧等。在教学话剧《雷雨》前,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准备表演。为了把角色扮演好,他们上网查资料,认真研读课文,仔细揣摩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表演时抓住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别是周朴园这样一个封建家长兼买办资本家双重身份的人物,他虚伪、自私、残忍、冷酷。学生们表演得惟妙惟肖,赢得了阵阵掌声。通过表演,既可以使学生达到对人物形象深层次的把握,在体验作品蕴涵的情感中感悟人生,还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增强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演完《雷雨》之后,学生就主动找我,要把本单元的其他几篇戏剧也演一演。这样,就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五、注重自身形象,与时俱进,加强自身修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捷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事实上,学生对某学科感兴趣,有很多就起源于对该门学科的老师感兴趣。学生一旦喜欢你,就会“爱屋及乌”地喜欢你任教的科目,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教师要注重自身形象,加强自身修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分析《荷塘月色》时,顺手画一幅“荷塘月色图”;鉴赏《沁园春・长沙》时,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声情并茂地把课文读出来;课堂沉闷时,来一句流行的“神马都是浮云”活跃活跃气氛;甚至在学生疲劳时,随口哼一首张杰、韩庚的歌曲。如此,学生怎会不喜欢你呢?怎会不喜欢你的课呢?

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从根本上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上一篇:在教学中注重创新能力 下一篇:学科育人的规律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