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国有企业的MBO

时间:2022-07-31 09:12:59

也谈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国有企业的MBO

MBO(Management Buy-outs,管理者收购)属杠杆收购(LBO)的一种,是1980年由英国经济学家麦克・莱特发现并进行规范化定义的一种企业收购方式。它是企业进行重整或反收购的一种特殊方式,是在明晰的产权关系框架内两个对等的出资人之间发生的所有权、控制权转移,并不具有制度变革的意义。

MBO在中国,最早被用于中小国企改制,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些中小企业内部的管理阶层收购企业控股权,使中小企业不显山不露水地走向市场。上个世纪90年代末,MBO作为一种产权制度改革方式开始进入我国,四通集团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例成功实施MBO的国有企业(香港上市)。2002年6月政府决定国有股减持在场外进行.开始事实上的国有企业MBO的开始,一直到2003年3月财政部叫停了上市国有企业的MBO,2004年夏天香港学者朗咸平对企业家顾雏军等收购国有资产表示质疑,认为MBO收购造成大量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国有产权改革的大讨论。其实,对于MBO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不要一提MBO,就简单地住国有资产流失方面联想,在我国市场游戏规则和法律制度不完善的经济转轨时期。MBO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带来许多问题,关键是如何做到趋利避害,为我国国企改革服务。

一、急需建立与完善必要的政策法规

目前,我国对MBO的法律规定,更多的是涉及国有及集体资产转让的规定,包括《国有公司财产监督管理条例》、《公司国有资产管理产权登记管理办法》、《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等。中国证监会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及《上市公司持股变动披露管理办法》,对MBO的方法、信息披露以及监管都制定了一些措施,使得MBO有了一些初步的法律依据,但“条例”、“办法”都属于部门指导意见,法律效率弱,不能规范国有股流通等重大问题。对管理者持股方面的国家法律法规还没有,纯粹的MBO还不具备法律依据,中国实施MBO在持股主体、融资、定价以及税收环节存在法律难点。而MBO蓬勃发展的态势和巨大的市场空间,表明市场主体迫切需要一套成熟而完整的MBO法律制度,如果在法律上不认可国有企业MBO的话,则意味着在实践中众多国企所实施的MBO行为是违法的,即使有着行政部门的批准,都有可能是政府对法律的违反,而不意味是MBO由于行政授权而获得了当然的合法地位。而有关MBO法律的缺失还有可能使真正的创业型企业家在没有任何法律保护的情况下进行MBO运作,存在极大的操作风险,另一方面,也会使一些投机者,钻法律空子,使MBO成为法律缺失下将有财产转化为私人财产的工。因此,制定专门的MBO实施规范细则,对管理层收购的原因,收购的主体资格,收购的价格,收购价格的确定依据及收购资金的来源等环节给予明确规定。

二、急需建立完整的授权和监督交易机制

在产权明晰的条件,通行的是市场交易原则。市场交易本身就是一个最合理的定价机制。谁都不会把企业贱卖,因为自承担了投资风险。我国转轨时期最大的问题是看守者交易,国有产权主体不明,作为国有产权主体的国家,只是一个虚拟主体,实施国有产权的是国家人,两者的利益未必一致,故他们对国有产权的关心程度有限,这些人作为权利的使用者,对权利的使用和转让,以及最后成果的分配都不具有充分的权能,就使他对其他社会成员监督的激励减低。而国家要对这些人进行充分监督的费用却极其高昂,以致于难以实施和监督,从而导致“所有者缺位”现象。此外行使国家权力的实体追求其政治利益而偏离利润最大化动机,因而在选择人的时候,也具有从政治利益而非经济利益考虑的倾向,所有国有产权也有很强的外在性,其经济绩效也不很理想。因此,在MBO交易过程中,由看守者交易没有授权和监督的资产,很有可能变成监守自盗,而且几乎不可避免。今年国资委、财政部在4月14日正式公布了《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内容主要包括五种情况的禁行和交易过程的“五道关”,今后《暂时规定》将成为指导中小型国企改制最重要的文件。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已经到了不能不改革地步,作为国有企业的看守者,国资委的政策中应更详尽规定国企所有者对看守者的授权与监督问题,否则很多现象将会难以避免,到时就是不称MBO也会是另一种流失。

三、MBO应建立在公平基础上进行

MBO引起关注的很大因素是因为公平的问题。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是公共财产,不是内部管理层的财产。内部管理层在理论上是公共财产的委托人。由于信息优势和操纵的便利,应当是公共财产转让改制中首先要避嫌和防范的对象,而不应是特权或优惠的对象。所以,在我国一直主张公共财产转让应当公开、公正、透明,以防范暗箱操作和程序不公。在转轨时期实行MBO同样涉及到公平问题,首先,MBO一般会妨碍公平竞争或使竞争不充分,公共财产就很难得到公允的价格评价。其次,业绩不佳的企业多少已经说明其经营层是不太称职的管理人,转让给他们也不利于提高资产的社会使用效率。最后,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往往是经常调换的官员,即使经营不错的企业也未必主要是其现任领导的功劳,因而改制时的内部人未必正好是优秀的资产管理人。把几十年积累起来的企业资源,以MBO的方式转让给现任的管理层,显然是不公平的举措。

2004年我国改革的重要主题就是建立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要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这意味着社会发展取向上的一个重要转变,即在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使经济建设与社会协调同步发展。在目前情况下讲利益格局的均衡,谈社会公平,就不能回避经济增长的问题。在转轨时期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一个困难的抉择。一方面对经济高速增长而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现实,将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社会公平上来是完全必要的。另一方面目前中国仍然处在一个经济建设时代,如果社会公平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也是不可取的,不能简单地说用社会发展为中心取代经济建设为中心,去年,关于国企改制以及国企改制中MBO的大讨论,昭示着多元利益主体已经开始形成。市场不仅是一种经济整合机制,同时也是社会结构的生成机制。对企业的主要经营层是长期稳定的管理人,而且他们主要不是靠自然资源或政策的垄断因素创造了企业的辉煌和发展。企业的成功中包含他们特别的贡献,而这在传统的企业分配体制里完全没有得到公正评价。国有资产出资人应当主动设计MBO参股的机制,以激励他们和更多的人努力工作,从而实现国有资本的更大增值。对缺乏职业道德的管理人,管理层可以有合理合法的收入,但绝不能让管理人以MBO的形式有侵占所有者权益的非份之想。因为那样,社会分工就乱套了,产权不可侵犯的基础就被颠覆了。

综上所述,MBO的运作涉及广泛的社会利益层面,触及深层次的产权改革,需要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系统来强力支持。但是,目前恰恰由于相关法律制度的缺位,使得MBO在自利行为的倾向下产生不少问题,从而成为反对论者厉声指责的原因。因此,对MBO进行专门的立法,不仅是市场的需要,而且关系到国有企业的改革模式和改革进程以及产权效率的提高。只有产权明晰、制度健全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上一篇:重新认识楼盘策划 寻找市场突破点 下一篇:西方股利政策及其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