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疗效观察

时间:2022-07-31 08:11:52

摘要: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的临床效果。方法: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低分子肝素和阿托伐他汀,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两组同时给予常规处理。评定治疗效果,观察血气分析指标改变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分别和对照组治疗后的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阿托伐他汀;低分子肝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情逐渐进展,气道慢性炎症在其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在某些诱因作用下而出现急性加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时,患者的临床症状加重,需要及时有效治疗控制症状 [1]。本文我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选的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均为我院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病例,上述患者诊断符合我国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的标准[1],同时排除合并严重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脑血管系统疾病患者、支气管哮喘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所选患者均为急性加重期。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病例分别为50例。观察组患者50例,男性29例,女21例;对照组中男性30例,女20例;观察组患者年龄平均60.6±3.9岁;对照组患者年龄平均59.5±4.4岁。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平均病程分别为7.3±3.4年和7.5±2.9年。两组患者病情均处于稳定期。两组患者上述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处理(吸氧、给予抗生素、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类药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等),对照组患者同时给予阿托伐他汀,每次服用20mg,每天服用1次。观察组患者除了给予阿托伐他汀服用外,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液,每次剂量为85IU/kg,每天注射2次,每次间隔时间为12小时,连续应用5-7天。

1.3观察指标和疗效评定[2]

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血气分析指标(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对两组患者治疗后进行疗效评定:首先对患者的呼吸困难进行评定分级,患者在剧烈运动情况下才出现呼吸困难,其他情况下无呼吸困难,为0级;患者在快速行走时出现气短症状,为1级;患者正常平地行走时出现气促等呼吸困难症状,为2级;患者在平地行走剧烈100米即出现呼吸困难而被迫停止行走,为3级;患者不能平地行走情况下即有呼吸困难,为4级。根据治疗前后呼吸困难评定级改善情况进行疗效评定,患者呼吸困难评定级别在治疗后较原级别降低2个级别以上的,为显效;治疗后呼吸困难评定级别比治疗前降低1个级别,为有效;治疗后呼吸困难评定级别为变化或提高,为无效。

1.4统计学处理

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率和均数比较分别采用卡方和t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检测结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分别和对照组治疗后的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检测结果比较

2.2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显效37例、有效11例、无效2例;对照组显效27例、有效12例、无效11例;观察组总有效率(96.0%)高于对照组(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时,临床症状加重,需要及时治疗,及时控制症状。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发生和进展过程中,炎症反应也参与其中。阿托伐他汀属于降脂药物,对血脂水平起到调节作用,除了上述作用外,阿托伐他汀还有扩张血管作用,能够对血管平滑肌增殖起到抑制作用,有助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对炎症反应过程也起到抑制作用。低分子肝素属于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通过抑制凝血因子Ⅹ因子活性而起到抗凝作用,对血液的高凝状态起到显著抑制作用,有助于降低血液粘滞性。研究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机体可存在高凝状态[2,3]。本文中,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和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气分析指标检测结果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血气分析指标检测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高于对照组,说明阿托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马玲玲.阿托伐他汀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1,4(17):232-233

2王刚.低分子肝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42例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0,5(24):21

3孔庆国,刘正元,刘磊.硝酸甘油低分子肝素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11(10):1205-1206

上一篇:牙周翻瓣手术治疗重度牙周炎临床效果观察 下一篇:切开复位AO钢板内固定与透视下经皮撬拨闭合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