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时间:2022-07-31 03:20:37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具体的、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感受量的意义,形成数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校上了一节落实新课标研讨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学期“千克的认识”。整节课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千克,在体验中建立、生成千克的概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面是这节课的几个片段:

片段一:游戏情境感受轻重

请一胖一瘦的两个学生进行压跷跷板游戏。

胖学生很快就把瘦学生弹了上去。

师:为什么胖的同学会赢?

学生大声说:我们知道,因为××同学重。

怎样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

学生提出可以用秤称一下。

片段二:操作活动体验千克

教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千克”和台秤。

师:有同学会使用台秤吗?请你告诉大家怎样使用台秤?

学生介绍使用台秤的方法,教师补充。

然后学生四人一组,组织了下列活动:

1.称一称

学生合作,称出苹果(1千克)、碘盐(250克,4袋)、洗衣粉(500克,2袋)、鸡蛋(1千克)。

2.数一数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1千克的苹果、鸡蛋各有多少个?

生1:1千克的苹果有4个,鸡蛋有20个。

生2:1千克的苹果有5个,鸡蛋有21个。

生3:1千克的苹果有3个,鸡蛋有19个。

师:为什么同样是1千克的苹果、鸡蛋,个数却不同呢?

学生们立刻由兴奋转向了沉思。这时一个学生小声嘀咕道:“把两个组的苹果、鸡蛋比较一下。”

师高兴地说:好办法,请相邻的两个小组比较一下你们的苹果、鸡蛋。

比较后,学生们恍然大悟:原来苹果、鸡蛋有大有小。同样是1千克,大的个数就少,小的个数就多。

3.掂一掂

(1)请学生掂一掂自己称的1千克的物品。

(2)组内交换掂自己的物品。闭上眼睛,体会一下1千克的重量。

(3)老师课前准备了三个外形一模一样的盒子,不用秤称,你能把1千克的盒子找出来吗?谁能找出来,谁就拥有一双“如来神掌”。

学生们跃跃欲试,纷纷从三个盒子中找出了1千克的那一个。

4.找一找

请同学们掂一掂自己的书包、凳子,猜一猜,大约有几千克?再称一下,把他填写在表中。

片段三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生1:我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

生2:我学会了使用台秤。

生3:我知道1千克的鸡蛋大约有20个。

生4:老师,20个鸡蛋的质量是1千克,那么一个鸡蛋的质量是多少,是不是有比千克还小的单位a?

生5:一辆大汽车的质量比1千克重的多,是不是有比千克还要大的单位?

生6抢着说:我知道比千克小的单位有斤、两,还有克。

生7也插嘴说:我家的汽车载重量是30吨,听爸爸说,吨可比千克大多了。

师高兴地说:同学们知道的东西真多。下一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吨和克,以及斤、两这几个质量单位。

[反思]

记得小时候,老师给我们考试时,常常会出 “给下面的物体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的题目。经常会出现一些学生写“一块橡皮的质量是10千克,一辆汽车的质量是30千克”的笑话。现在想想,主要是当时的老师很少关注学生的个体感受、体验,只是一味地灌输,才会出现上述的笑话。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求“关注学生的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感受数学,在亲身体验中形成数感”。本节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活动机会,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一、在游戏情境中体验“轻重”

在小学,认识质量单位,一般先教学基本单位“千克”,然后认识“克、吨”。在教学千克的认识时,先要让学生感受轻重的概念。其实,轻重的概念在学生的潜意识里早已形成。这节课教师创设了压跷跷板的游戏情境,特意挑选了一胖一瘦的两个学生参加比赛。随着游戏的进行,学生的思维进一步被激活,随即产生问题:“为什么胖同学会赢?怎样比较他们的轻重?”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然会说出借助磅秤等物体来称物体的重量。学生在游戏情境中体验轻重,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学生的无意注意得到利用,参与体验的意识迅速浓烈,学生在体验中加深了对轻重的理解,轻重概念在体验中形成。

二、千克概念在体验中建构

“千克”,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早已听说,但千克具体表示什么,学生却不清楚。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千克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怎样让学生建立千克的概念?《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片段二中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创设了一系列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千克”,建构“千克”。

首先,教师让学生在“称一称”的环节里初步认识“千克”,实现了对“千克”的感知。“掂一掂”自己所称的1千克的物体,使学生有了“千克”的直接的经验。在“数一数”不同的物体的同时,比较“为什么同样是1千克苹果、鸡蛋,个数却不同”的思考,使学生抽象出1千克的概念。在学生已经有了1千克的体验时,组内交换掂1千克的物品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描绘出1千克的感觉,从而实现了对“1千克”的建构。教师设计的“如来神掌”这个游戏,再一次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千克,并且在掂一掂中体会到还有的物体比1千克重、比1千克轻。最后让学生估计其他物体的重量,加强了数学概念,又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整个体验活动中,“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体验活动中不仅感知了“千克”的概念,而且在操作体验中形成“千克”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的体验,使数学活动由过去的“学数学”转变为“做数学”,教师留给学生较大的探索体验交流的空间,才使教学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学习数学,在体验中实现概念的建构。

三、探索问题在体验中产生

由于教师创设的活动使学生有了充分的体验,学生才提出了“20个鸡蛋的质量是1千克,那么一个鸡蛋的质量是多少?”、“大汽车比1千克重得多,那么大汽车的质量是多少用什么单位?”“是不是有比千克大或者小的质量单位呢?”等具有探索性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只有在学生的充分的活动体验中才能产生,是教师创设体验活动的精彩生成。随着问题的产生,立即有学生说出:“比千克小的单位有斤、两、克,比千克大的单位有吨。”这些“斤、两、克、吨 ”的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这是生活经验赋予本节课夺目的闪光点。没有学生的充分体验,就没有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的迸发。实践出真知,体验生问题。

我相信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学生以后不会出现“一块橡皮重10千克”的笑话,因为他们在体验中学习了数学,在亲身体验中形成了概念。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中西方课堂文化差异及其对口语教学方法的影响 下一篇: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