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县退耕还林调查与效益初探

时间:2022-07-31 03:10:25

摘要:在发展现代林业的今天,生态建设成为林业工作的主旋律,坡耕地退耕还林仍是大势所趋。通化县以20°以上坡耕地和生态脆弱区实施退耕还林为重点,按照“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建设方针和“谁退耕、谁还林、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在全县范围内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显著的实效。

关键词:生态建设;退耕还林;三大效益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264-2

近年来,吉林省通化县对全县林情进行重点调研和全面分析。认为当前生态建设仍然是林业工作的主旋律,坡耕地退耕还林是大势所趋。基于这一认识,该县以20°以上坡耕地和生态脆弱区实施退耕还林为重点,按照“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建设方针和“谁退耕、谁还林、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在全县范围内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经过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及广大造林工作者三年的共同努力,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如期完成,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正不断显现出来。

1 严格把关,打造优质工程

通化县委、县政府明确要求,要坚持科学管理,严格把住质量关,大力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把退耕还林工程打造成一流的、能够经受得起历史检验的优质工程。

在造林组织形式上,实行专业队集中统一造林,针对退耕户联合造林;对大户造林和集体造林,全部组织专业队,从而使造林质量有了保障。

在植树标准上,严格按坑盘60cm×60cm,坑径40cm×40cm,坑深30cm标准实施鱼鳞坑整地。拉线定点,顶浆栽植,抢前抓早,化冻一块栽一块。同时采取每隔5-10行,栽植一行双株的替补行和营养钵育苗措施,以备补植用苗。

在科技应用上,全部采用高效吸水增肥剂、ZIH植物增长剂和菌根菌浸根造林造,面积达到100%,确保了苗木成活率。

在质量把关上,县领导带领退耕办成员、县林业局技术人员、乡镇村领导及包保人员,深入现场,跟班作业,做到有植树的地块就有县乡村干部,有群众造林就有技术人员现场指导。严把质量关,对出现的质量问题,坚决予以返工,直至达到质量标准。

在栽植作业上,造林队人员经过学习培训,提高了对退耕还林重要意义的认识,掌握了苗木栽植的要领,都能按照工程造林的标准要求施工,打造了退耕还林这一全优工程。

3年来,完成退耕地造林5.7万亩,完成宜林地配套造林4.97万亩,合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10.67万亩,全县森林覆被率提高1.8个百分点。

3年的退耕还林工作,每年的当年成活率都达到国家标准,面积合格率达到100%,顺利通过省林业厅检查验收。

2 加强管理,巩固还林成果

2.1 强化管护

各乡镇配齐了专、兼职护林员,层层签订了管护责任状。严格禁牧解决好林牧矛盾,实行羊群圈养,明确禁放期和禁牧地点,规定处罚标准。

2.2 搞好补植

在每年春季进行全面补植的基础上,按工程设计,培育营养钵苗木和替补行苗木在雨季对退耕还林地块进行全面补植。每年在春季造林前对工程造林地块进行全面检查,为补植做好准备。每年在各乡镇全面自检的基础上,县林业局组织业务技术人员,对退耕还林完成情况进行检查验收。

2.3 认真落实政策

每年由退耕办和相关职能部门组成检查组,对退耕还林各项补助政策兑现情况进行检查。为确保退耕农户的利益,林业部门求真务实做好确权发证工作,全县退耕还林地块确权发证率达100%,使群众吃下了“定心丸”。同时,坚持以法治林,禁止退耕还林后种植农作物等破坏植被的任何形式的间作,防止边退耕还林边毁林开垦,将林业用地再重新变为非林业用地,做到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

2.4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对退耕还林达不到质量标准要求的乡镇,实行“一票否决”,取消林业责任目标千分考核资格和乡镇综合考核评比资格。以村为单位,对退耕还林地块成活率均达到90%以上的,每亩地县政府奖励2元。为了使退耕还林工程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对退耕还林1.6万户全部签订合同,按户分装档案,设专人专柜保管。

3 退耕还林三大效益初探

几年来,通化县退耕还林工程的三大效益初步显现出来。

3.1 生态效益

自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7万亩。一是通过对25°以上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后,在雨季降水时大量泥沙被冲刷形成侵蚀沟现象已基本不存在。二是通过对主要公路两侧、江河两岸、水库、村屯周围生态区位比较重要区域的耕地实施退耕还林和宜林地配套造林,水土得到保持,降雨冲刷泥沙水质混浊现象得到基本解决。三是采取退耕还林坡耕地禁止林粮间作措施,自然恢复植被,地表径流明显减少。四是成林后,改善气候、涵养水源、制氧吸碳、增加了负离子、美化景观等生态功能。

3.2 经济效益

通化县退耕还林营造的全部为乔木生态林,主要树种和面积为:落叶松,3.1万亩,占退耕还林总面积的54.3%;红松1.2万亩,占退耕还林总面积的21.1%;刺槐0.5万亩,占退耕还林总面积的8.8%;杨树0.4万亩,占退耕还林总面积的6.6%;樟子松0.3万亩,占退耕还林总面积的5.3%。

未来经济效益可观。据测算,退耕还林至林木主伐期可产生经济效益16.5亿元。其中以红松为主的兼用树种1.2万亩,兼用树种一般采取红落混交方式造林,红松一般40年进入盛果期,林木过熟期前,每亩松籽年平均收益1600元,总收入可达6.4亿元。用材林4.5万亩,用材树种以落叶松为例,成熟林龄为41年以上,按每亩产出木材10立方米计算,可产生收益3500元/亩,收益可达10.1亿元。

3.3 社会效益

通过退耕还林,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开始逐步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笔者通过与农民座谈和接触,了解到农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习俗等,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他们的思想也在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由单纯依靠土地生存到依靠知识、技术和副业等多种方式生存转变,由以前的贫困――温饱向今后的温饱――小康转变。由于部分耕地转化为林地,减少了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农民在农闲时间已开始积极发展相关产业,思考脱贫致富的办法和路子,有的搞养殖、有的跑运输。

作者简介:王淑艳(1964-),女,吉林通化人,吉林省通化县林业局工程师,研究方向:营林。

上一篇:搞好造林绿化 促进生态建设 下一篇:浅析森林调查设计和森林可持续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