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数读”:用数据解读新闻

时间:2022-07-31 02:23:48

网易“数读”:用数据解读新闻

“新闻的未来,是分析数据。”2009年,有着“互联网之父”之称的蒂姆・伯纳斯・李爵士这样描绘新闻未来的发展方向。随后,2013年就被媒体称为大数据元年,到如今大数据已成为一股社会浪潮,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此,作为社会望者的新闻界也开始自身变革,数据新闻就是这场变革浪潮中涌起的一朵澎湃浪花。

关于数据新闻的定义,目前新闻学界尚未给出统一的说法。但明确的是,数据新闻又被称作数据驱动新闻(data-driven journalism),是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过滤而创作出的新闻报道。近年来,西方新闻界对数据新闻的关注越来越普遍,也进而引发国内学者关于数据新闻的研究。其中代表性的有中国人民大学方洁博士根据外国媒体实践人员对数据新闻的介绍、总结的博客、视频和其他相关资料,认为狭义上可从新闻呈现形态、新闻生产流程、新闻行业发展这三个角度来理解数据新闻的内涵:即基于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新型新闻报道方式。

尽管我国媒体对于数据新闻的研究和应用有待提高,但实际上数据新闻对我们而言并不陌生。目前虽然未考究我国最早的数据新闻出自哪里,但可以看出数据新闻也可认为是很早以前就已出现但形态较为初级,近年来在信息技术革命及媒介融合趋势推动下,新闻界正在进行积极探索发展的一大领域。其中,网络媒体、平面媒体、商业机构与个人都在对数据新闻进行有益的尝试。相比而言,以网易为代表的门户网站尤为明显。

“数读”:用数据说话

“数读”是网易近年来新开的一个栏目。该栏目设计主旨是用数据说话,提供轻量化的阅读体验。与其他网页新闻不同的是,在该栏目版块中,可视化的信息图表和说明文字相结合构成一篇新闻报道,其中信息图表占据了重要一部分,改变了传统的以文字见长的新闻报道方式。

网易“数读”作品的新闻议题大多是某一时段内全球媒体共同关注的话题,平均两天出一期。

数据新闻的意义是能够帮助记者使用数据图表讲述一个错综复杂的故事,还可以帮助解释新闻事件和个人之间的关联。从这个层面看,网易“数读”在议题选择上较为成功,创作者对于受众的分析把握也很准确。网易“数读”专栏的新闻选题基本上是在国际传播视阈下关于中国的话题,比如“中国女性”、“中国父母”、“中国创业环境”等,网络传播的主力军又是以拼搏中的70后至90后中青年为主,新闻传递的有关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等信息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正好满足受众环境监测的需求。

数据新闻的议题也并非全都重大,覆盖范围广,关键是能找到事件与受众个人的关联,即新闻透明度:关注公共数据哪些是可用的,哪些不是;哪些是有用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如在2013年10月13日的报道《大陆考生雅思口语世界最差 哑巴英语困境难破》中,就以曲线图的形式展示了全球41个主要雅思考试国(地区)考生的听力、阅读、写作、口语成绩,图表中的各组数据串联成一条条线索,引导受众将数据应用到自身的生活中去,数据新闻价值得以有效实现。

与纸媒和网络媒体上其他报道的最大不同是,网易“数读”专栏中的数据图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传统的新闻叙事。数据占据了报道的重要部分,文字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这也正体现出数据新闻的特征。

网易“数读”作品的数据大多来源于政府部门公布的统计数据,公司在官网上的公司财报以及其他媒体的公开报道中的数据或者由媒体自行调查抓取的第一手数据。在这里,数据成为了报道的信源。记者首先对来自各方面的原始数据进行抓取后,再按照既定的选题聚焦部分专门信息,过滤和筛选数据,最后通过重组来深度挖掘数据背后的意义。这是最能体现数据新闻本质的一个环节。例如网易“数读”专栏2013年7月15日的报道《青年就业怪现象:没好工作宁愿待业》中,记者通过展示分析青年失业率与受教育程度之间的关系,发现中国的青年就业呈现出了怪异的态势:受教育越多越可能失业;之后再通过剖析西南财经大学对城镇居民的调查数据,明确教育并没有降低青年劳动者的失业率。最后记者再将两组数据与美国的情况以及中国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的数量进行对比,分析认为造成中国这一怪异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教育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的错位以及青年人扭曲的就业预期。

客观冷静的数据分析,对受众关注的事件予以科学解读,这也正是数据新闻的魅力所在。受众能在数据背后找到自己与所发生的新闻事件的联系。数据新闻作为精确新闻的一种延伸,较之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而言,它更能做到新闻的事实真实和逻辑真实。“相关关系成为数据新闻的出发点,数据新闻也因此具有预测和寻找规律等特质。”

分析方法:多法并用 彰显新闻价值

分析方法包括统计、关联、对比、换算、量化、溯源、发散、综评等。利用不同的数据分析方法是数据新闻价值彰显的关键。网易“数读”作品中,经常通过对比、关联等多法并用,凸显新闻价值。例如:其中一篇《中国三大主粮靠进口 自给自足不应成唯一选择》的数据新闻报道中,通过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数与近十年来中国粮食总产量进行纵向比较,再将近年来中国三大主粮进口情况进行统计和对比,结合官方公布的95%粮食自给率红线进行量化换算,就得出了一个非常有参考价值的结论:在耕地不断被消耗、粮食生产成本逐渐增加的情况下,粮食单纯依赖国产日益变得成本高昂且不现实。

每一个新闻事件都有其不同特点,分析方法很多,采用最合适的分析方法是一件“数读”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点。数据背后是逻辑存在,网易“数读”中有很多报道都是结合往年积累的翔实的数据,通过各个数据的对比、换算、分析、整合,对媒体新的数据进行二度剖析和反思,并从受众的角度进行重新审视,找到各种数据之间的相关性,为读者解读数据背后的意义,及时满足“公众知情权”。这样一来也就自然会产生有价值的报道。由此可见,大数据时代媒体的责任转变之一就是“如何向公众解释复杂难懂的数据――既给予足够的信息,又不至于危言耸听。”

伴随着新媒体技术和可视化的发展,数据新闻的制作已成为囊括多媒体设计、视觉艺术在内的多学科融合的课程。网易“数读”通过创新图表表达方式、移除无用元素、创造视觉层级、设计精确的比例,定义调色板,巧搭说明文字、利用交互式设计等多种艺术设计手段,为读者展现出了一组组的精美信息图表,使得数据新闻叙事变得可视化,让人们对数据不再感到冰冷和陌生。正是利用这些可视化的手段将数据不再枯燥地呈现出来,数据新闻才将信息有效地传递给受众。

“数读”的不足及建议

目前,我国有越来越多的网络媒体开始涉足数据新闻服务,除了网易“数读”外,类似的还有新浪图解新闻、搜狐数字之道等。尽管这些门户网站的数据新闻业务发展方兴未艾,但却并未成为核心竞争力。单从网易“数读”栏目官方微博的招聘信息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我国网络媒体的数据新闻发展任重而道远。

新闻的数据化除了可以进行深度数据挖掘、发展和拓展新闻线索与深度之外,媒体自身还可以依靠数据整合技术,自动进行新闻采集和编辑。而社交媒体的日趋兴盛给新闻业的生产与消费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记者可充分挖掘社交媒体上的原始信息作为数据来源。但在目前网易的“数读”作品中,以社交媒体上的数据作为信息来源的鲜为少见。社交媒体的互动性、分享性、开放性、及时性等特征优势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而从技术层面上看,这些特征优势能使得社交媒体提供比其他渠道更加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数据新闻完全可以借助社会化媒体得以更好的发展。

网易“数读”作品在呈现形态上多是以静态图表为主,缺乏交互式信息图表和动态信息图表,数据可视化手段较为单一。数据新闻的最终呈现方式应是丰富的具有互动性的可视化手段。

“可视化是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数据转换成图形或图像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并进行交互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随着数据新闻的不断实践,原本掌握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人的关系也发生了改变。“数据新闻已经不仅仅是华丽而讨巧的视觉展示,而已经加入越来越多的互动成分”。数据新闻是跨学科的,数据新闻业的发展除了需要传媒领域的知识,还需要懂得数理统计、计算机绘图等理工科知识。“数据新闻学使新闻生产过程更为精细化,它对新闻工作者的技能要求除传统的文字写作、音视频制作外,还包括社科研究方法,计算机数据抓取、处理、可视化,平面/交互设计,计算机编程等多个领域。也就是说,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和可视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新闻媒体要更进一步发展,必须整合技术资源,重组新闻编辑室,让程序员和设计师共同来制作互动式图表,给全媒体的读者提供更好玩的互动式阅读体验。

尽管受众在进行阅读体验后可将网易“数读”作品一键分享到QQ空间、微信、人人网等社会化媒体平台,但受众与创制者之间的交流却仅能通过栏目下方评论功能和栏目官方微博,互动渠道相对单一。在此方面做的比较突出的,不得不提英国《卫报》。该报一直倡导开放新闻,在《卫报》网站上的“开放新闻”栏目中,公民个人可以针对数据表达自己的分析和理解。随着数据可视化技术日渐走向大众,《卫报》已实现公民自身参与到数据新闻的制作当中,实现数据新闻的众包运作。《卫报》的数据博客里也为数据新闻的爱好者提供了有关新闻可视化的知识,允许受众在线上自主获取和检测数据新闻的相关数据,同时可以线下自主进行数据新闻再创作。就目前国内门户网站的数据新闻实践而言,不妨借鉴西方一些主流媒体数据新闻的制作方式,在法律范围内,向用户开放、分享原始数据,让受众参与社会议题,鼓励用户参与制作数据新闻,再通过社交媒体与创制者、专家进行交流互动,让数据新闻得到二次传播。

对数据要持怀疑态度

数据新闻本质还是新闻,其价值在于新闻中的数据对受众个人有什么影响,读者希望和每天出现在新闻中的数字发生联系。目前网易“数读”专栏的作品均为独立作品,整体而言,传媒公信力尚未树立。另外,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应该避免为比较而比较,不能将数据新闻仅仅停留在视觉化报道层面,洞悉数据和解读数据背后的意义才是关键。

尽管数据新闻已在全球媒体平台上大行其道,但对于记者而言,不能被海量数据“淹没”。在原始信息数据的抓取上要心存求证意识。绝大部分记者数据挖掘大多源自政府部门公布的统计数据,公司在官网上的公司财报等,或者对网友的调查数据、公众爆料的众包数据、通过不同渠道爆料得出的数据等。在筛选分析数据时应先求证其是否真实准确,因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同时,记者还应避免在数据处理上“只看树木,不见森林”。例如,看报表时不能仅仅看“三公”消费等几个公众普遍关心的数据,不去关注别的领域公共开支中的数据,在展示通过对比得出的数据时,应将比较的前提和方法告知公众,筛选数据不能仅仅追求眼球效应,应注意避免社会化思维。

在传媒业正在受到巨大挑战和发生根本性变化之时,媒体也需要作出相应的转型,对策之一就是数据化。数据新闻对新闻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记者具备新闻专业知识,更要懂得数据挖掘分析、掌握可视化技术。既要有理性思维,同时又要有深刻的人文素养。面对数据,记者的“新闻鼻”要更加灵敏。目前来看,尽管我国网络媒体数据新闻业务尚未成熟,但不可否认数据新闻作为一片新的疆域,为新闻业的发展提供了宽阔的舞台。有着互动优势的新媒体平台在发展数据业务上存在着巨大的生存空间,相信国内新闻学界和业界也将会对此投入越来越多的力量,以充分地发挥媒体传播信息、环境监测、沟通服务等职能。

全球首届数据新闻奖参选情况

上一篇:葡萄酒朝圣之旅 下一篇:致未来领导者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