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故事中发现故事的特点

时间:2022-07-31 12:10:05

欣赏故事中发现故事的特点

观摩过多次《天鹅的故事》的公开教学,每堂课几乎都有这一幕:学生沉浸在老天鹅的壮举中,铿锵有力地读着,有的甚至还用双手模仿老天鹅在桌面上拍打,在“克噜——克哩——”的叫声中体验震撼。每当此时,我都会自问:孩子们的激情点燃了,声音抬高了,小手拍红了……这就算好课吗?《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学习,令我醍醐灌顶,修订稿把语文课程的特质聚焦在“语言文字运用”上,凸显了“实践性”和“综合性”。像以上教学孩子感动过后,是否真的学到了语文?如何从言语出发,再回到言语?如何通过阅读教学来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带着这样的理念,我们走进《天鹅的故事》,对课文进行深度解读。

一、在故事里寻觅有价值的内容

1.特别的叙事方式

初读课文,便产生疑问:作者为什么用斯杰潘老人回忆的方式讲述故事,而不是直接由他转述?合理的解释是;斯杰潘老人在这篇课文中是不能删除的。一旦删除,便不存在关于猎枪的对话,而没有那支挂在墙上二十年不动的猎枪,这个故事的意蕴将大打折扣。如果把目光聚焦在老天鹅身上,你就会看到一个勇于担当、不惜牺牲的英雄;如果你把目光聚焦在天鹅群上,又会发现团结的重要;如果再把目光由天鹅扩展到斯杰潘老人身上,你则会感受到故事中包含了对生命的敬畏和警示。这种特殊的讲述故事的方式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把握故事主要内容的路径,而且通过这种“特别”走近文章主旨。

2.特殊的写作手法

这篇课文重点是5、6自然段中着力描写的两个场景:一是老天鹅破冰的特写镜头;二是天鹅群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课文在内容安排上采用点面结合的写法,以老天鹅为“点”,群天鹅为“面”,就像一幅画,让人感到疏密有致。于是,既要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点”的深度,又要能在对比观照中感受到“面”的广度,体察出点面结合传达的深意,应是这两段教学需解决的重要内容。

3.生动的比喻手法

课文中运用了多处比喻,如以下几处:

(1)“(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

(2)“湖面上不时传来阵阵‘克噜——克哩——克哩’的叫声,就像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兄弟们哪,加油!齐心干哪,加油!’”

(3)“经过这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

第一句把老天鹅比做石头,形象地写出了老天鹅落下的情景,让人强烈感受到老天鹅扑打冰面之壮举;第二句则是把天鹅的叫声比做劳动号子,形象地写出了整群天鹅破冰时热闹的情景和气氛。第三句没有用比喻词,句式有了变化,从侧面烘托出天鹅破冰之艰辛。抓住这些语言现象,读出这些比喻背后的东西,才能体会文本语言的魅力。

4.耐人寻味的故事结尾

老人为什么没有向天鹅开枪,却把枪挂到肩头,悄悄地离开湖岸?猎枪究竟为谁而挂?仅仅为了天鹅吗?显然不是。通过对文本更深层的领悟,笔者以为猎枪是为同学们而挂,为所有热爱动物的人们而挂,为世人而挂!斯杰潘老人的“挂枪”行为告诉我们,必须像老人那样,尊重和敬畏一切生命,这是编者的初衷,也是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深切体会到的。

二、在欣赏故事中发现故事的特点

“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的特质。以“语言文字运用”为理念的阅读教学就不能把理解课文内容作为唯一的目标,而应准确地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和内在规律。从这一视角出发,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读故事”转变为“赏故事”。在“赏”中发现故事特点,教给阅读策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第一步,初读课文,认识故事的文体特点及其特殊的叙述方式,学习从语言材料中准确提取信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第二步,欣赏故事,以总问题“默读课文,从哪些字、词、句、段中感受故事的生动”来展开教学,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朗读、感悟、运用中明白故事的特点与特殊的写作方法。

第三步,悟故事,寻找并创设读写结合点,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步教学法简洁但不简单,每一步教学都暗含着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训练点、生长点和思考点。

1.略读故事,了解主要内容

赏故事,先要了解故事大意,就是概括课文内容。概括是很好的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方式,也是新课标修订稿第二学段“阅读”的训练重点。根据课文“故事中套故事”这一特殊表述方式,紧扣课题设问:是谁向我们讲述了天鹅的故事?故事给了他怎样的启示?引导学生用“讲清课文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的方法来概括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四年级学生对于故事情节的概述还处于似会非会的状态,所以教师可引导学生按“略读课文提取信息思考表达”的教学流程,重点训练“从文字材料中准确、熟练地提取信息”的能力。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练说,教师作为引导者、点拨者,在学生讨论交流时,及时点拨,在互动对话中渗透概括的要义——精简。有了这种整体性的概括训练,再让学生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方法了解老人所讲的“天鹅破冰”的故事就水到渠成了。

2.欣赏故事,发现鲜明特点

(1)点面结合,故事更丰满

四年级学生能抓住关键词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而对于跳出内容来欣赏“点面结合”的写法,需要教师智慧地引领。教学中,可采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比较老天鹅破冰与整群天鹅破冰两个场景的异同:第一步,分别朗读有关描写老天鹅与整群天鹅的句子,发现不同,揭示“特写”与“整体”相融合的写法;第二步,抓关键词感悟天鹅形象,读出“点”的深度、“面”的广度以及与侧面描写相融合,内容理解更深刻。第三步:多种形式朗读“点”“面”,在朗读中感受“点面结合”的表达效果——故事更丰满。第四步:告诉学生,在写生活中的场景时,如加入一个“特写”,就会更加丰满生动。四步教学中,既有自主的朗读对比,又有体会关键词语的表情达意,还通过朗读抒发出真情实感,触摸文章的写法,达到了情智交融的境界。

(2)形象比喻,故事更生动

文中的比喻句有多处,可引导学生细品一处,先扶后放,再领略其比喻的妙处。以老天鹅破冰这一句为例,引导学生从“像石头似的”中体会老天鹅不怕痛,文中没有出现“痛”字,却让人“痛彻心扉”,这就是比喻的妙用。接着举一反三,体会其他比喻句的妙处。最后,出示改编后的5、6自然段(删除了比喻句),让学生来讲一讲这段故事。通过对比,学生马上明白了:不用比喻,故事毫无味道!比喻的作用不言而喻,叶圣陶曾说过“教学的时候,内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视,而方法尤其应当注重”。因此教学比喻句,既要关注比喻内容,又要品味比喻的妙用,让比喻为学生所接受、所应用。教内容,更要教方法!

(3)品读拟声词,故事更鲜活

文中三次出现了天鹅“克噜——克哩——”的叫声,让学生深入文本世界感悟和品味天鹅的叫声,体会它们的情感,并运用“如果你是这群天鹅中的一只,你会说什么”这种方法来促进学生体验,表达内心感受。三次叫声分别在破冰前、破冰时和破冰后,这就可以把想象三次天鹅叫声的说话训练与复述故事相结合,为课后习题1中的“背诵段落”作铺垫。学生在复述故事中想象说话,感受拟声词让故事更鲜活的效果。

3.交流故事,抒发内心的体验

本课的结尾,在写到“挂在墙上的猎枪再也没动过”后就戛然而止,此时要激起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欲望,需要找一个合适的切入口,可以抛出问题:为什么猎枪再也没有动过?猎枪为谁而挂?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两个问题关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并让学生明白:令人回味的故事,就是好故事!为学生播下一颗鉴赏故事的种子。

换一个角度学故事,在欣赏故事中发现故事特点,在语言文字的咀嚼、对比与想象中感受故事,学生收获的就不仅仅是故事了。

上一篇:优化学习活动设计 促进课堂有效教学 下一篇:让作文教学植根于学生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