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代城市广场的发展趋势

时间:2022-07-31 11:57:05

浅析现代城市广场的发展趋势

摘要:如今,城市的公共活动空间广泛受到人们的重视,城市的环境已成为人们评价一座城市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而被称为“城市客厅”的广场,作为城市空间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场的开发和建设正迅猛地成为我国城市建设中一个热点,它的设计和管理已引起了管理者和决策者的高度重视。一些大城市在广场建设方面已取得很大的发展。

关键词:城市广场、空间、安全感、环境舒适程度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城市广场作为一个城市的缩影和象征,集中反映了现代都市的文化特质和精神气氛。正如美国著名建筑师所说,“如果一个空间是发生较多事情,当你从一个地区出去能意识到其它活动正在进行,你就能从精神上获得自由。”“你可以舒舒服服走着,一点也不疲劳、厌烦”。

广场不单单是一个纯粹的三维物质空间,而且还是一个深人到人类心理、行为、文化等方面的行为环境,是人类与环境共生的体现,以符合人类环境和人的心理环境这两方面要求。这两方面也就成为我们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来评价现代城市广场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一、生理方面的舒适感

生理需求是人的最基本需求,因此如何创造生理方面的舒适感就成为了城市广场设计中第一位考虑的因素。在这里我们引入“环境舒适程度”这个概念。环境舒适程度就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空间环境中,其中的气候和其它环境因素对人的生理产生影响的一种量化指标。环境舒适程度越大,说明设计得越合理,为人考虑得越多,反之则相反。决定环境舒适程度的因素有阳光、温度、湿度、风向、水面、植物等。

据研究,人们选择去那个广场,首先考虑的是阳光的,占调查人数的2.5%,考虑距离的19%,考虑舒适和美学因素的13%,考虑广场的社会因素的11%。所以广场的位置选择应考虑太阳的四季运行,以及已建成或将建的建筑对它产生的影响,争取最多的阳光。当然,天气炎热时阴影也是需要的。广场即使在风、雨等特殊气候条件下,依然为人提供了遮风蔽雨的环境。

二、心理方面的满足感

2.1安全感

安全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在广场设计中为公众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安全感应成为设计者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设置围栏、信号灯、禁止机动车通过的矮柱以及建立残疾人无障碍系统等都可达到此目的。另外,广场的可视性如何对增加广场的安全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存有犯罪隐患的空间、死角,在广场设计中应尽量避免。深圳大剧院前区的下沉式广场,由于与人行道连接不够紧密,不方便公众到达,以及可视性差,基本上无人问津。下沉式广场虽然空间灵活丰富,被许多城市所采用,但它存在的不安全性也应被设计者所重视。

2.2 领域感

占有领域是所有动物都具有的行为特征,也是人类的特殊需要。由于社会文化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自然而然地尊重他人的领域。而领域感的产生需要一定空间的围合。

美国建筑师卡米约・希特(Cami0io Sitte)提出了广场宽度D和周围建筑高度H之比应在1和2之间为最佳尺度,这时给人的领域感最强。当这个比例小于1时,广场周围的建筑显得比较拥挤,相互干扰,影响广场的开阔性和交往的公共性。当这个比例大于2时,广场周围的建筑物显得过于矮小和分散,起不到聚合与汇集的作用,影响到广场的封闭性和凝聚力,以及广场的社会向心空间的作用,削弱了广场给人的领域感。当然有公共领域,也就有私人领域。可通过环境小品的精心设计,使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在相互调节和补充下自然地达到平衡。

2.3 归属感和认同感

人们对直接容纳自己生活以外的建筑和环境,主要关心的还不是它的物质功能,而是其在城市整体大环境中的作用,以及与周围建筑的联系,关心其与当地其他环境因素共同构成的环境、空间、性格与特征,并感受和体验其依存的文化,印证自己的意象,从而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当今世界的快节奏,经过一天紧张忙碌的工作后,市民希望到自己熟悉的地方获得一种轻松、温馨、愉快的心理感受。城市广场就扮演了这样一种角色。广场内合理的布局,有特色的、富有亲切感的标志物,或用.以界定空间和标志空间的其它处理,都可以使得居民产生有“我们的广场”的观念,有助于市民建立归属感和对广场的认同感。

人是人类文明创造的主体,也是人类一切活动和发展围绕的核心。尊重并满足人的生理的、心理的及精神上的需求,就成为城市广场设计中关注的焦点。过去由于对物质的过分追逐所造成的对人的价值的轻视,在今天已得到逐步认识和改变,“以人为本”、“高技术与高情感的统一”等价值取向成为今日城市广场设计的主流。

三、现代城市广场发展的几个方向

随着人们心理及精神上需求的增加与丰富,今日的城市广场在继承传统城市广场空间形式及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呈现出许多顺应时代生活发展需要的新的态势,它们在阐释城市生活和塑造城市空间形象的同时,不断地给城市生活和空间增添新的色彩和活力。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功能的多元化

休闲、民主、多信息、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成为现代人所追求的生活目标,原来功能单一的政治性集会广场、交通广场等已不再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要,而以文化、休闲为主,其它功能为辅的多功能市民广场则取而代之。各种年龄层次和背景的人们能在广场内进行多种多样的活动,广场因此变成了一个复杂多样的具有可塑性的环境系统。

3.2规模的小型化

充分利用临街转角处的建筑物留出的一部分空地,或是两座建筑之间的空间,建设一些分散的、小规模的城市广场,或称中心花园广场,不但可以节约资金,疏散人流,而且它们在城市空间中还具有视觉心理上、环境行为上等多方面的调节和缓冲作用,为单调的城市空间增添了丰富的景观。

3.3空间的立体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处理不同交通方式的需要,立体化成为现代城市空间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下沉式广场、台地式广场、多层立体广场、空中广场、地下广场等多种空间形式在现代城市广场设计中都已或多或少出现。立体广场的出现为疏散人流,丰富城市景观起了重要的作用。

3.4环境的生态化

在保护生态、回归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呼声中,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的口号被提出来并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方向而加以实施。将自然元素纳人城市空间,已成为今日城市空间发展的必然趋势。

3.5立意的场所化

场所既包括物质真实又包括历史。在场所内每一新的活动,在其中既含有对过去的回‘忆,也预示着对未来的想象。在今天的城市广场设计中,注重表现地域文化和环境文脉,力图创造一个具有清晰可识别性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场所,以求在人内心留下深刻的印象。

3.6设计的整体化

城市是一个大系统,而特殊地段的广场是一个小系统。如果不作全面的把握,如果没有总体性的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广场很难形成一个良好的城市景观。设计中应使广场与城市原有的肌理、道路相吻合,地铁、公交、高架线路、隧道线路、设备用房、给排水电气管道等都应预先予以规划和设计,以免引起冲突和浪费。

四、 结语

城市的发展永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注重“当时当地”,充分考虑人的精神需要,采用适当的手段,才能设计出高质量的广场。同时,再加上建设者合理的监督与管理,才能使广场与城市有机地结合成为一个整体,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着的精神文明需要。

参考文献

[1] 杨新海城市广场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0

上一篇:强化公众参与推动科学发展城乡规划机制建设 下一篇:浅析我国总体城市设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