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物理新课改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物理素养

时间:2022-07-31 11:07:34

浅谈高中物理新课改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物理素养

摘 要:用高中物理新课改的理念从通过预习提供问题情景、提供能否定学生已有经验的问题情境、学生实验提供问题情境、展示课件提供问题情境、老师演示实验提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反问逆问曲问提供问题情境、对解题提问提供问题情境等七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关键词:高中物理;新课改;提问能力;物理素养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在科学探究的具体内容标准中,要求学生:“能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从物理学的角度较明确地表述这些问题”“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义”“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提问能力就是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经验,通过观察、思考,发现新的事物与已有的知识规律间的矛盾、不同,并把物理过程内化成问题,并合理组织、用清晰明确的语言将其表述出来,形成一个可进行探究的科学问题的能力。学会“提出问题”对培养创新能力的意义和作用,或者说是它的教育价值,正愈来愈引起广大师生和专家的重视。首先,“提出问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其次,“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观察力、好奇心,激发求知欲、探索兴趣的重要途径。其三,“提出问题”也是探索研究的主要方式之一。其四,从教学的角度讲,只有让学生“提出问题”,才能够让教师了解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要哪些帮助,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的双边活动,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五,重视“提出问题”这一要素,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情感、态度和探究精神。而新课改中一个重要的理念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重构学生观,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教育若只停留在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能是一种“工具教育”“仆从教育”,只有加上“提出问题能力”,才是“主人教育”,有利于培养“帅才”。正如国家督学王文湛先生所说:“不要把学生当成容纳知识的容器,而要看成等待点燃的火把。老师的责任就是把火把点燃,让它熊熊燃烧。”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注重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英国科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物理学是一门理论和实验高度结合的精确科学,物理学中有一套最全面有效的科学方法,所以物理教学在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作为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一个好的物理老师,一堂好的物理课,不应是讲得学生没有问题,而是启发他们不断提出深刻的问题。本人对如何在高中物理新授课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从而提高物理素养进行了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问”问题的方法,让每个学生养成想问题、问问题、挖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一、通过预习提供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预习自学教材,针对教材内容由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并加以分析、解决,逐步形成一种“自学―讨论―引导”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自主意识,活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学习物理必修2《机械功》时,可以首先让学生自学这部分内容,在自学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就课本上的内容提出一些问题,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1)什么叫功?(2)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3)功的计算公式怎样?公式中的各个量怎么理解?(4)功是状态量还是过程量?(5)功是标量还是矢量?(6)功的正负的意义是什么?(7)怎样计算几个力的总功?(8)功的计算有哪些方法?这些问题的提出,一方面说明学生在预习教材时已经发挥了自己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的回答、讨论、交流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另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导总结,这样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内容。

二、通过提供能否定学生已有经验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需要一定的问题情境,而教师的“导”就是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导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唤起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卷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以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目的。如,在物理选修3-5中《动量、动量定理》教学时,可先讲述1924年法国一次汽车竞赛时发生过的不愉快的事情:“当时沿途农民看到汽车从身旁飞驰而过非常激动,纷纷加油喝彩,有的还向汽车轻轻投去了西瓜、苹果。可结果是西瓜像一颗颗炮弹竟把坚硬的车身砸凹、砸坏;苹果落到乘客和驾驶员身上,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大家都发出了“咦”的惊奇声。这样的情境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完全不同,大家急于想找到产生这种力的原因和规律,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和求知欲望。于是许多学生提出:(1)向飞驰而过的汽车轻轻投去西瓜、苹果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力?(2)向静止的人和汽车轻轻投去了西瓜、苹果,为什么没有这么大的力?(3)这种力的大小可以计算吗?(4)这种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5)如果这个力的大小跟飞驰而过的汽车的速度有关,那么法国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射向他的德国子弹?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看待事物,去寻找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产生合理、新颖、独特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

三、通过学生实验提供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实验真实、生动的特点,抓住学生的心理反差,出其不意地在学生面前展示一幅崭新的画面,创设心理“不和谐”的情境,促使他们主动进入思维状态,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求异性、创造性。例如,在学习物理必修1《力的分解》一节时,教师可以在每个学生的桌上放一个质量较大的钩码和两根细线,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用细线把一个质量较大的钩码提起来,问学生用一根线易断还是两根线易断?学生肯定地回答是一根线易断。但学生实验的结果却完全相反。用一根细线可将钩码稳稳地提起,而用两根同样的细线(故意使两线间有一较大夹角)提钩码时,细线断了!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在学生的大脑里立刻产生了撞击,学生的思维被迅速激活起来,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如:(1)为什么两根线的效果反而不如一根线呢?(2)为什么两根线间夹角越大线越容易断?(3)两根线间夹角多大时线刚好断?学生们就会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力的分解”一节。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通过展示课件提供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如,在学习物理必修1《弹力》一节时,学生感觉到弹力看不见、摸不着,特别是微小形变,初学时觉得很枯燥、抽象。针对这种情况,我利用电脑展现了观察桌面的微小形变的课件,并让学生根据现象提出问题。课堂立即热闹了起来,很多同学都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头脑里也产生了很多的问题,诸如:(1)为什么此装置能放大微小形变?(2)它是怎样放大微小形变的?(3)此形变的大小跟什么有关?(4)发生形变时伴随有力吗?(5)产生的力叫什么?(6)产生此力的原因是什么?(7).此力的方向怎样?(8)此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等等。在物理教学中,我们经常性地进行此类问题的探究,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更能有效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更深刻地掌握所学物理知识。

五、通过演示实验提供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物理实验因受仪器、环境、操作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结果一般不会完全一致,因而在实验中去寻找问题、提出问题,以增强学生的实验意识、动手能力,教师应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多想、多做。如,在学习物理选修2-1《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时,在学生已掌握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两个不同的电源,并实际测出电动势分别为3V(内阻很小),12V(内阻很大)。再出示一个额定电压为3伏的小灯泡。教师设问:如果将这个灯泡分别与上述两个电源连接形成闭合回路,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回答:小灯泡接在3V的电源上时正常发光,接在12V电源上时会烧毁。接着演示:将小灯泡分别接在两个电源上。结果是:小灯泡与12V电源相接时不但没有被烧毁,亮度反而比接在3V电源上时暗一些。面对猜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学生会议论纷纷,有的学生就会发问:(1)小灯泡的电阻一定,额定电压为3V,接在3V电源上应正常发光,而接在12 V电源上时会烧毁,因为实际电压等于额定电压时,实际功率等于额定功率,实际电压大于额定电压时,实际功率大于额定功率。但实验现象相反,这是为什么?(2)如果将这个灯泡分别与3V(内阻很小)和12V(内阻很小)两个电源连接形成闭合回路,会出现什么情况?(3)如果将这个灯泡分别与3V(内阻很大)和12V(内阻很大)两个电源连接形成闭合回路,会出现什么情况?(4)小电灯接在12V的电源上,亮度反而暗一些,说明电流反而小一些,为什么高电压的电源和低电压的电源接在同一电阻上,电流反而会小呢?使学生产生有效的认知冲突与碰撞,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主动提出疑问,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科学探究和创新的能力。

六、通过引导学生反问、逆问、曲问提供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学生在理解物理概念、应用公式时容易出现偏差,有时从正面讲解难以奏效,采用反诘提问的方法可以使学生恍然大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电阻率ρ是一个反应材料导电性能的物理量,所以对于同一物质ρ的数值一定。有的学生认为电阻率跟材料的长度和横截面积有关,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可以引导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反问:(1)将一根铜线剪成长度相等的两半,对于其中的半根长度是多少?横截面积是多少?电阻率又是多少?(2)将这两半根铜线并联在一起,其长度是多少?横截面积是多少?电阻率又是多少?用反问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解决了问题。如果正向思维显得繁琐甚至百思不得其解,就得充分利用其中的可逆性创造性地设置新情境,常会茅塞顿开。如(1)物体以10米每秒的初速度,5米每二次方秒的加速度沿光滑斜面上滑至最高点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引导学生逆问:从逆向角度看此运动是什么?(2)在光学中,已知物的位置,能确定像的位置,引导学生逆问:在光学中,已知像的位置,能确定物的位置吗。曲问是一种迂回设问的方法,问在此而意在彼,针对学生疏漏、模糊处,抓住关键词为突破口进行曲问,会使学生幡然醒悟,从而对正确的结论印象更深。引导学生曲问,如,(1)如何使已退磁的小磁针重新磁化?(2)如何使小磁针的南极变为北极。变更提问角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全面认识物体的特性,另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七、通过对解题提问提供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解题是学习物理的一个方面,在解题时能就题目本身进行思考、提问,效果一定很好。乔治・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一书中指出:“对你自己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当你有目的地向自己提出问题时,也就变成你的问题,根据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可以归纳出下列提问:(1)已知一些什么条件?(2)某些关键的语句意味着什么?(3)还缺少哪些关系?(4)可以从哪些角度去解决这些问题。(5)以前曾见过它吗?(6)能否用一个相同或相似的模型去替代它?(7)是否有一些特殊情况可帮助分析?(8)你能解问题的一部分吗?(9)你用了全部条件吗?(10)能检验结果吗?(11)能否用不同的方法得出结果?(12)能否适当改换一下条件?我经常用此方法引导学生解题。比如:额定功率为80千瓦的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其最大速度可达20米每秒,汽车的质量为2吨。如果汽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运动,设运动中阻力不变,加速度为2米每二次方秒,求:汽车所受阻力。学生在解此题时用此方法逐项给自己提问并回答如下:(1)已知额定

功率、最大速度、加速度;(2)关键句是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运动意味着实际功率在逐渐变化;(3)还缺少牵引力等于阻力时,速度最大这个关系;(4)可以从牵引力等于阻力时,速度最大,P=FV=fv这个关系来求阻力;(5)以前曾见过;(6)能用以恒定加速度启动这个模型去替代它;(7)没有一些特殊情况可帮助分析;(8)能解问题的全部;(9)还有一个条件没用上;(10)能检验结果;(11)能用不同的方法得出结果;(12)能适当改换一下条件。如果一个学生在解题时能习惯于不断地这样问自己,那么这个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问能力肯定会有一个较大的飞跃。

总之,通过以上方法既能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科学探究和创新能力、逆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解题能力、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参考文献:

乔治・波利亚.怎样解题.科学出版社,1971-11.

作者简介:黄剑,女,1966年生,现为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教育局教培中心物理教研员,中学物理高级教师。

上一篇:初中物理《浮力》的教学探究与反思 下一篇:对学生阅读活动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