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文化琐谈

时间:2022-07-31 07:20:30

家训文化琐谈

家训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五帝时代就已萌芽。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家训文化也逐步走向成熟和繁荣。从隋唐时期的《颜氏家训》、《帝范》发展到宋以后的《袁氏家范》以及范仲淹的《义庄规矩》、陆游的《放翁家训》、朱熹的《朱子家训》、朱伯庐的《治家格言》和曾国藩的《曾国藩教子书》等等。这些《家训》瑰宝,为中华传统文化,增添了一重绚丽的光彩。

历代《家训》,是家庭长辈通过涛词、书信、箴言等文字形式,从理想情操、修身养性、求知立德、做人择友、珍惜光阴、勤奋学习等几乎涉及人生历程中的方方面面,向自己的子女晚辈们有针对性地进行的训诲。这对于青少年在继承传统美德、树立远大志向、培养高尚情操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一面。在今天,也仍然可以借鉴,尤其是揭示当今个人道德与社会道德的相互关系等方面,更有其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曹操,不仅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而且还是一位教子有方的家长。公元214年,曹操南征孙权,临行前,给三子曹植写下了《诫子植》:“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欤!”意思是,我曹操二十三岁时,己任顿丘县令,任期所为,于今回想,无甚可悔之处,而你今年也正好是二十三岁,难道可以不努力上进吗,他教育曹植,要勤奋学习,不要浪费光阴;要树立远大理想,不要庸庸碌碌,要有所作为,不要一事无成。公元218年,曹操派长子曹彰带兵讨伐代郡乌桓奴隶主贵族的叛乱,临行前,写下了《诫子彰》:“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动以王法从事,尔其戒之。”曹操带兵一贯纪律严明,曾有“割发代首”的佳话,在此家训中,更表现出了曹操的执法严明。他告诫儿子,在家里我们是父子关系,但在你接受出征任务后,我们便成了君臣关系。因此,你的一举一劫都要以王法为准,不得违犯军纪国法。从曹操的这些“诫子家训”中,不乏寄托着对子弟的殷殷厚望和在执法上不分亲疏的严正态度,这对于当今我们加强法制观念来说,依然起着一定的教育作用。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但他在处吐、立身、为政、治学等方面却异于凡俗之论,有许多独到的见解。早年曾发出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赞语。曾国藩虽权绾四省,位居三公,但仙却在生活上崇尚俭朴,尤其是对子孙的教育极严。咸丰六年十一月初五,在给大儿曾纪泽的信中说:“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骄、奢二字者,尔与诸弟共戒之,至嘱至嘱。”同治元年五月二十七日,在写给二儿曾纪鸿的信中说:“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还叮嘱:“概仕宦之家,由俭人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尚年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及懒惰。”曾国藩还于同治三年七月在为纪鸿赴长沙考试时,写下了“尔在外以谦谨二字为主,世家子弟,门第过盛,万目所属……场前不可与州县来往,不可送条子。进身之始,务知自重”的教谕。曾国藩的这些D丁嘱子弟要注意言行和蕴含父子深情的“家训”,对当今广大青少年养成勤俭作风和不骄不傲、不奢不华,尤其是对那些官家子弟“务知自重”,不搞特殊来说,是不无裨益的。

包拯,是封建社会中清官的典型,他为官清廉,公正无私,就连他的舅父犯法,也按刑律,当众责打。在《包拯家训》中有这么一段记载:“后进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六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工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昭后世。”这是包拯临终前给次子包绶留下的遗嘱,用来教导子孙后代,要保持廉洁作风,并告诫子孙做官就要做清官,切莫做贪官。包拯的这一家训,对当今的官员及他们在教育自己的子弟中,难道不无启迪吗?

我国古代的家训文化,内容极其丰富,影响极其深远。家训文化,不失为做人的标尺、处世的范本,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作者单位:江西省万载县委宣传部,336100)

上一篇:私学与文化传承 下一篇:先秦时期的尚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