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舍利干的艺术创作

时间:2022-07-31 05:37:00

浅谈舍利干的艺术创作

舍利干制作属于树木盆景艺术创作的范畴,它模仿大自然中苍老古树自然形成的舍利及经久不腐的枯干,通过人为的对盆景根、干的雕琢,形象地再现自然界古树风貌。在上世纪末。经过台湾的郑诚恭等人与大陆盆景界的交流,现在舍利干在松柏类盆景的创作中已经得到广泛运用,成为盆景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舍利干创作,能极大地提升树木盆景的品格,归纳起来,舍利干有以下几条独特的功能:

一、舍利干创作,能充分地展现出岁月沧桑之感。人们以大自然的千年古柏为蓝本,制作出白骨狰狰、扭筋屈节的舍利干形象,鲜活的生命水线攀附其上,充满了年代久远而又具无限生命活力的无限魅力。

二、能充分展现出感人的阳刚之气。那白骨化的躯干,似铁划银钩,体现着与大自然的万钧抗争之力,有着非凡的冲天气势,而那隆起的跃动的活着的生命水线之上,又是一片青绿,欣欣向荣,把枯与荣、生与死的对比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能充分展现出对立统一的和谐之美。那红润的水线、苍翠的树冠、灰白的舍利干,纷繁的色彩显得既对立又统一。那枯朽的躯干、鲜活的绿色,集中体现了静与动、巧与拙的相辅相成,使形、神、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相谐相生。

舍利干创作的过程是一个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创作者经过提炼、加工,将多种造型形式巧妙而艺术地结合起来,展现出树干历尽沧桑后的优美姿态,以表达作者的情感。舍利干的造型形式多样,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板块式:对树体上的部分木质不进行大刀阔斧的雕刻,只是在上面进行简单修饰,如撕拉出大自然现象中风蚀后留下的较浅的纹理或沟槽,增加苍古气息。(如图1)

二、洞穴式:有的木质局部平滑无奇,缺乏凹凸与层次感,为改变这一缺陷,在这一局部雕刻出不规则的较深的洞穴,或通透对面,增加景深。(如图2)

三、龙潭式:有的树木底部伸出一块板根,显得臃肿,美化的方法有二:其一,是将其分开,转化为放射根。其二,是将其挖成根部洞穴,最好是穿通根底部,避免积水,以达到修饰的目的。(如图3)

四、沟壑式:较大面积的木质部平直无变化,可经过较大程度的雕刻,撕拉出较深的沟槽,形如黄土高原上纵横交错的沟壑,显示出非凡的气势。(如图4)

五、象牙式:有的树干上由于人为砍伐,残留下很多较短的树杈,可将其雕刻成自然风化状的残枝状,形似象牙,状若虎爪,尽显悲壮之美。(如图5)

六、峰峦式:在树干的顶端或中部留下的锯断面,其树干较粗,横截面较大,应将其雕刻成崎岖不平的山峰状,其形状或平缓,或陡峭,如山之峰峦,气势雄伟。(如图6)

七、疙瘩式:有的树干上留下了树瘤或较短的枝基,则应因势利导,顺势剥刻成太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疙瘩,但疙瘩宜小不宜大,避免臃肿。(如图7)

八、筋骨式:有的树干呈扭转状,或从下至上呈明显的条形隆突状,应顺其天势进行雕刻,凸凹相间,扭筋转骨。若凹处为舍利,隆起部分是活着的水线则更佳,这样的枝干极富变化。(如图8)

舍利干造型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有的表现悲壮美,有的表现俊秀美,但都应该表现出自然美,力图达到盆景艺术的意境美,以折射出人格化的内涵。

舍利干的创作,有的是利用已枯朽的部分进行创作,有的则是将显得呆板的活着的树体进行创作,不管怎样,都应该尽量多的保留活着的部分,不要一味的追求过多的舍利干,而应做到因材施技,活用桩材,让舍利干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创作舍利干之前,应做到胸有蓝图,将舍利干的多种造型形式融会贯通于一干,并与景树的根、干、枝、叶互为映衬,相得益彰,在景树中得到完美的统一。

一切艺术的东西都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盆景中的舍利干艺术亦当如此,“虽由人作,宛如天成”应是舍利干创作的最高境界,让人们在欣赏盆景之时,能领略到大自然之美,感受到天然生态中纯朴的野趣美、自然美。

上一篇:增强精品意识 让精品见证发展 下一篇:中国松树盆景研讨会在顺德大良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