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时间:2022-08-11 04:03:32

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摘要:当前因气候变化问题引发的世界低碳经济发展趋势不可逆转,我国必须对此有充分而足够的考量,做到知微见著,寻求适合国情的低碳发展路径。

关键词:低碳经济中国发展

一、从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看,我国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是由近几年来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CO2等温室气体引起的。近几年来,国际上有一种很流行的观点(可以说是主导性的,但也有部分学者提出了质疑)认为,近百年来随着各国工业生产的发展,消耗了大量的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同时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CO2等被称为温室气体的污染物,引起了气候变化,危及了人类健康和生存安全。因此,必须减低“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所谓低碳经济,其涵义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与统一。从这一概念的涵义我们可以看出,其所关注的就是能源和环境问题。当然,这一切也必然会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我国现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重要阶段,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庞大, 能源需求迅速增长,“高碳经济”特征突出的现实,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制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能源消耗总量为32.5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加5.9%。其中煤炭、原油、天然气的消费量分别较上年增加5.3%、12.9%和18.2%,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5%,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和消费国。这些数据资料表明,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短时间内很难以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非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任重道远。

低碳经济的提出,表面上看是人类对全球变暖现象的关注而引发的环境保护问题。但实质上反映的是能源和新一轮经济竞争优势地位问题。中国作为世界人口上最多的国家,在当今气候环境问题上理应承担起一个大国的责任,为全球的节能减排做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另一方面,更有必要做到知微见著,坚持用科学的眼光,准确判断和把握世界经济、科技及政治发展趋势,在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浪潮中,寻求适合中国实际的低碳之路。

那么,低碳经济对中国具有怎样的意义和发展机遇呢?笔者认为:尽管我国目前推进低碳经济尚有诸多困难,但这一道路是必须要走的。这是因为,从当前来看,发展低碳经济,一是有利于我们的能源外交,保障中国能源安全。能源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说:一个国家如果不能掌握自己的能源,这个国家是没有未来的。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时代,能源是当今世界的一个焦点问题。对于正在经历经济总量与能源的消费都快速增长的中国而言,能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面对越来越严竣的能源形势,只有开展有利的能源外交,才能保证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为低碳经济模式,可以使我国的能源供给多元化,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从而降低能源风险,提高中国应对能源危机的能力。

二是低碳经济模式可以减轻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可能面临的国际政治压力。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化石能源消费国,同时也是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名列前茅的国家。然而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目前碳排放问题已成为全球首要问题,已影响人类生存的情况下,再不能把碳排放降下来,在国际上必须面临较大的国际政治压力。所以中国政府已向世界郑重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 CO2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同时,我国又正努力推进资源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这是我国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对有关气候变化问题的积极应对。

三是低碳经济模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环境质量。在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能源消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举世嘱目,但环境污染也触目惊心。低碳经济的初衷就是要通过低碳发展,改善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与资源状况,实现经济、生态的协调持续发展。

四是低碳技术的提升,可促使中国科技水平及创新能力的提升。发展低碳经济,技术是关键。就目前来看,美、日和欧盟国家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坚实的基础,并很有可能在适短时期内形成相应的产业链条。这对我们国家来说,是一种压力和挑战。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把压力变动力,千方百计提升我国的科技水平,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尤其要在低碳领域有所作为,有所发展,努力进行传统制造业的升级换代,力争低碳技术及其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占居优势地位。这是我们应该认真把握的良好机遇。

二、从低碳经济发展趋势看,我国必须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寻求我国的低碳发展之路。

随着全球环境保护的制度化趋势,建立公平有效的国际间气候治理机制,已成为当今世界政治的主要议程之一。低碳经济的理念已经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大势所趋。尽管一些国家的有些学者,拿出许多足以证明西方国家拿气候变化作文章,进而提出低碳经济及其一系列相关理念,是别有用心的国际骗局。但我们应该坚信的是世界低碳趋势在许多大国的积极推崇和参与下是不可逆转的。这一切就好像是一个在国际范围内演泽的“狼来了”的中国故事。我们必须慎重地加以有效应对。且来看欧盟等国的低碳行动:欧盟一直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倡导者,其积极推动国际温室气体的减排行动。2008年1月欧盟提出《气候变化行动与再生能源一揽子计划》,旨在带动欧盟经济发展向高能效,低排放的方向转型,并以此引领全球进入“后工业革命”时代。

美国政府在2007年基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社会以及环境形势的变化,在应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化方面,拒绝在没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参与的情况下,承担定期定量的强制性减排责任,并对市场机制下温室气体减排和能源有效利用的技术创新给予高度关注。积极推动清洁能源技术的研发与创新,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低碳技术与新能源经济已经成为美国振兴计划的重要战略选择。

在国际低碳趋势下,中国作为发展中的新兴大国,何去何从?答案必须是明确而又坚定的。就近期而言,中国必须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在国际社会保持更加积极主动应对气候变化的意愿,更加密切地与国际社会保持广泛联系和沟通,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向外界传达中国建社“两型”社会以及节能节排政策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效应,同时应积极开展相关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和试点研究,寻求我国在低碳经济领域的发展路径。从去年哥本哈根传递的信息看,国际社会很可能会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不断施加限排减排温室气体的压力。可能的手段是从限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能源效率,温室气体的增长速度和幅度进而逐步过渡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共同的温室气体排放份额制定,以及限排减排指标的制定上来,这必然会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及国家的长远利益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我国必须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制定明确的阶段目标和优先行动的发展路径。一是要适应世界发展趋势,建立和完善应对气候变化和减低碳排放的有关法律法规,以促使各级政府,企业和公众提高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二是把“低碳化”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积极建立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效机制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从政府、企业及公众参与等各方面,全面推动低碳转型。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低碳转型提高到基本国策的层面来加以考虑。三是权衡利弊,妥善处理应对气候变化和经济稳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利用战略机遇期实现重化工业阶段的跨越与低碳转型的关系,找准低碳发展的切入点,充分考虑碳减排,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协同效应,有效地降低减排成本。

参考文献:

1、陶红原《低碳经济知识读本》研究出版社

2、曾琪《低碳中国》法律出版社

3、柳下再会《低碳之名――低碳骗局幕后的全球博奕》中国发展出版社

上一篇:论管辖权异议权的主体扩张 下一篇:初探小额诉讼程序的审级制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