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教师应用图示化教学方法探讨

时间:2022-07-31 03:47:28

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教师应用图示化教学方法探讨

摘 要:《基础会计》课程作为会计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是后续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石;同时,本课程也是其他财经类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可见,学好《基础会计》这门课程十分必要。针对《基础会计》课程中学生不易理解、很难掌握的部分知识点,采用图示化的方法进行讲解、分析,从而促进学生对难点、重点的理解和掌握。

关键词:图示化教学;图示解析;损益类账户结转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7-0285-03

一、《基础会计》这门课程的特点

《基础会计》这门课程会计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是后续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石;同时本课程也是其他财经类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基础会计》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概念、特征、原则等理论部分抽象不易于学生理解、记忆;账户与账户之间的关系易混淆、学生不易理清思路;期末的账户结转、计提等处理难于理解。

二、高职高专学生特点

高职高专的学生基本来源是通过普通高考招收的高中毕业生,我校会计专业学生的高考分数段在360~500分之间,占绝大部分;省外学生的分值一般在300分左右,该部分学生占极少部分。通过对学生高考分数的分析,应该可以说高职高专学生通过高中时期的学习有较完善的知识体系,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

目前,高职高专的学生均为“90后”,具有独特的个性,他们活泼好动、个性张扬;看待事物有自己的独特视角;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但同时也有自身的弱点,较为依赖高新科技产品,对新的知识点分析判断能力欠缺,总以“拿来主义”的方式对待知识,欠缺思考的能力;对学习的兴趣逐渐丧失、不爱学习;学习方法不得当,确切地说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没有培养成自身独立学习能力。

三、利用图示化教学法分析《基础会计》难点

根据对《基础会计》这门课程的特点分析及对高职高专学生特点的分析,在《基础会计》这门课程教学中如果仍然采用以往枯燥的传统教学方法讲解理论概念、复式记账法的具体应用,高职高专学生不仅没有对《基础会计》产生浓厚兴趣,反而会觉得《基础会计》晦涩难懂,不利于学生们的后续专业课的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们对《基础会计》及会计专业产生浓厚兴趣,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培养会计专业学生处理经济业务题时的分析、判断能力。

学生对《基础会计》的基本理论、账户的应用、期末的结转等部分理解不透彻、掌握情况不好。针对这一现状,作者根据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教学经验,利用图示法将晦涩难懂的知识点融会贯通于图形中,有效地提高了高职高专学生掌握《基础会计》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们的浓厚兴趣、同时也培养学生处理经济业务题的分析、判断能力。

本文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在学习《基础会计》这门课程中遇到较难理解部分进行举例:

(一)借贷记账法——记账符号与账户结构图示解析

[图示解析]记账符号借、贷表示增加、减少方向的纯记忆符号。账户按经济内容划分为五类: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损益类、成本类;其中,损益类账户包括收入类和费用类;成本类账户是将费用对象化的部分划分为成本类账户 归根揭底成本类归属于费用。通过图示我们可以知道:公式左侧的资产类、费用类账户(成本类账户)借表示增加、贷表示减少;公式右侧的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类账户贷表示增加、借表示减少;注意,其中,每类账户的期末余额一般与该类账户的增加方向一致;但收入类账户、费用类账户期末无余额。

[案例分析]根据记账符号与账户结构图示进行经济业务处理。例题:甲企业于2013年1月1日向银行借入 100 000元资金借款已收存银行,年利率为6%,期限3个月,4月1日到期以银行存款一次还本付息,企业按月计提利息,编制会计分录。

1.本题为一项借款业务,向银行借入期限3个月的款项可判断出为“短期借款”,将其存入银行账户,可判断为“银行存款”账户,“短期借款”负债类 贷方 100 000 “银行存款”资产类 借方 100 000 即:

借:银行存款 100 000

贷:短期借款 100 000

2.企业1月份承担使用100 000的使用费500元 即“财务费用”;但该项费用(即利息)并未支付,形成一项负债“应付利息”。“财务费用” 费用类借方;500“应付利息” 负债类贷方 500(2月、3月同)即:

借:财务费用 500

贷:应付利息 500

3. 4月1日到期以银行存款一次还本付息:在4月1日这一天做的工作有两方面,(1)还款100 000;(2)偿还1月、2月、3月所欠利息。 偿还本金短期借款即以后不欠银行款项,负债减少“短期借款” 负债类(借方100 000);偿还所欠3个月银行利息,负债减少“应付利息” 负债类(借1500);本金、利息均为银行存款支付,资产减少“银行存款” 资产类(贷方 101 500)即:

借:短期借款 100 000

应付利息 1 500

贷:银行存款 101 500

(二)损益类账户结转核算图示解析

表2 收入、费用变动对利润影响图示

[图示解析]在一个会计年度结束之后,企业都要核算这一期间企业的经营结果如何。能够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要素有:收入、费用、利润,其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收入-费用=利润,到了一个营业周期结束企业所获得的利润归企业所有,从而会计上用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本年利润”核算企业的经营成果。

由表2可知:收入-费用=利润,当收入增加导致利润增加;当费用增加导致利润减少。同时我们知道,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本年利润”贷方表示增加、借表示减少。

由图1可知,由于损益类账户包括收入类、费用类账户,在我们结转损益类账户的时候,将本会计年度内所发生的收入类账户的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的贷方,因为收入导致利润增加;将费用类账户的余额转入的“本年利润”的借方,因为费用导致利润减少;若“本年利润”账户余额在贷方表示企业盈利,若“本年余额在借方表示企业亏损;同时,收入类账户、费用类账户无余额。

例甲公司2013年12月份所有收入账户和成本费用账户余额情况为:主营业务收入贷方余额162 000元其他业务收入贷方余额 20 000营业外收入贷方余额3 000元;主营业务成本借方余额52 530元销售费用借方余额27 110元管理费用借方余额36 810元财务费用借方余额8 650元营业外支出借方余额5 000元,结转损益类账户如下:

1.将各项收入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增加方向贷方,会计分录为:

借:主营业务收入 162 000

其他业务收入 20 000

营业外收入 3 000

贷:本年利润 185 000

2.将各项费用支出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减少方向借方会计分录为:

借:本年利润 130 100

贷:主营业务成本 52 530

销售费用 27 110

管理费用 36 810

财务费用 8 650

营业外支出 5 000

通过图示化教学方法,详细讲解了在《基础会计》课程中较难理解、难掌握的知识点。作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已运用图示化教学法,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授课对象的特点,总结经验,做到教学思路清晰,概括准确,图示简化易懂,学生思路必然明确。将复杂知识简单化,是教学方法的精髓所在!

参考文献:

[1] 石振河.高职院校改进《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商业会计,2013,(10).

[2] 邓雪雅,蒋昕,韩露.对基础会计教学思路的思考[J].商业会计,2013,(11).

上一篇: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基础会计》课程设计 下一篇:马来西亚曼绒电站桩基工程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