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一格”看学生

时间:2022-07-31 02:11:02

“不拘一格”看学生

摘要:学生生活习惯差、学习自由散漫,而且也批评不得,这是当今许多教师看待学生的误区,文章要求教师要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认识孩子身上的一切优缺点,还学生以“人”的面目,针对他们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和谐之人、有用之才。

关键词:尊重;赏识;沟通;激励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3-185-01

踏上教育岗位至今,二十余年了,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忽然觉得自己不认识自己的学生了,和其他教师在一起闲谈的时候,我发现许多教师和我有同样的感受。学生在我们的眼里,变得那么陌生,甚至不可理喻。

就拿我所教的六年级来说吧!首先,生活习惯差。书包、抽屉永远是乱七八糟的,垃圾随处乱扔,地总是扫不干净,劳动在过去是三分钟的热情,现在则一点热情也没有,所以我校虽然周周大扫除,天天小扫除,却总有扫不完的垃圾,环境依旧。其次,批评不得。一般同学对教师的批评当面唯唯喏喏,可背后依旧。有的则当面噘起嘴巴,不愿接受,更有的干脆与教师顶撞,而且明明错了,照样不承认,还振振有词。其三,学习自由散漫。课堂上要么死气沉沉,要么在教师提出大家感兴趣的问题时吵成一团,各说各的,教师听了半天不知所云,部分同学总有做不完的小动作,即使三分钟提醒一下,也是小动作依旧。课堂作业匆匆应付,家庭作业更是无所谓。有一个例子:我布置了这样的家作:把某篇课文当中要背的几个自然段抄一遍,准备默写。第二天,有三个同学没做,我把他们叫到面前,问:

“你们会默了吗?”

“不会。”

“你们忘记了昨天的家作?”

“没有。”

“为什么不做?”他们不作声。

“不怕我让你们多做几遍?”他们还是不作声。可是从他们坦然、若无其事的神态中,我感到的是一种冷漠,毫不在乎,我心里更清楚的是他们的家作能够补来就相当不错了。其四,敢于要求、指责教师。如无论成绩好坏,都要求少布置作业,最好是没有作业。甚至在学校为一些活动进行宣传时,学生敢说“领导来了,我就要说坏话。”之类的话。

总之,在我们教师眼里,有些学生简直是自由散漫,自私自利,无法无天,不可理喻,说得幽默些,他们做出怪事不奇怪,不做出怪事倒奇怪了。

我们的学生到底怎么了?我们教师到底又该怎么做?

这些问题一直在困惑着我,通过不断地学习、反复实践,我有点想通了,也颇有点成效——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科学地认识学生,要更多地学会赏识学生、激励学生,至少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要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从孩子长远发展的角度认识孩子身上的一切优缺点,用自身的阳光去放大孩子的优点,消融孩子的缺点。自己心里有了阳光,才可能和孩子们进行一种心心相印的交流。这种心心相印的背后,是老师不泯的童心。童心阳光引领我们走进孩子的心扉与孩子同心协力,开掘知识的汩汩清泉,不断提升师生的人生品味。

二、还学生以“人”的面目,不要对其要求太高。自古以来,人们都想事事追求完美,事事追求崇高,但人人都追求神圣是一件痛苦的事,是毒害你自在心灵的诱饵,因为这世界本来就不是最完美的,也没有完人圣人。当然这绝不是降低对学生的要求,而是合理公正地为“人”定位。

三、师生沟通,从心开始。现实生活中,有时沟通太生硬,有时太拘谨,有时太严肃,这种拙劣的沟通严重污染了学校的情绪氛围,漠视了师生的关系,引发了不必要的敌意,结果课堂内外满是顶撞、对立、不快乐,对老师的付出,学生丝毫不能从中感受到关爱和善意,学生的解释只是加深了教师的误会。让生命与生命对话,才能达到心灵彼此沟通的境界。

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尊重和理解儿童是教育儿童的前提。的确,每一位学生,不论其个性品质如何,无一例外地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爱如阳光,特别是对后进生。我们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如果多些宽容,多些平等,多些尊重,多些赞许,让每一位学生都均衡地享受到温暖的阳光,那么,无论哪个层次的学生都会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学生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奇迹就会出现。

亚克贝尔斯也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撒播人文的阳光,老师越尊重学生,越严格要求自己,学生就会越尊重自己、尊重老师,越会主动自觉地检查自己的错误,越能自觉地进入善的境界。

当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会长期呈现多样化的特征。稳定成熟的社会人才结构,既应包括科学院院士,也应包括优秀的车间钳工;既需要“能干大事”的科学家、政治家,也需要优秀的木匠、瓦匠、种田大王、蔬菜大王。这些不同类型的职业活动都是相互关联、相互服务、不可缺少的。对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需求也是不同的,这为现在个性迥异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成才的可能。因此,我们教育者应该根据社会生活的需要,针对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真正实现“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培养出更多的和谐的人!

上一篇:加强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下一篇:激活英语课堂教学的尝试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