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一格做公益

时间:2022-04-18 08:00:00

不拘一格做公益

“那些为善事努力的人与那些直接行善的人一样可敬。”位于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的圣裘德儿童医院写着这句充满感召力的口号。据说,维持这家医院每天正常运行需要花费1.2亿美元,而这笔钱一部分来自人们在Chili's Grill and Bar餐厅花一美元加辣椒酱的消费,另一部分则来自人们在百货公司的收银台自愿捐助的无数个一美元。数以百万计的民众靠各自的微小的力量做到了想都不敢想的大好事。

在中国,人们不乏行善的意愿,却屡屡受困于官方公益渠道的不畅,于是人们的善心以各种形式迸发。走在舆论监督前沿的媒体,首先利用自身优势投入到公益事业中。

8月底,陕西省宜川县云岩镇与物美超市实现了“农超对接”,背后的“始作俑者”便是共识传媒集团。媒体作为公益的参与者,以线上交往弥补线下社交的不足,让公益社会动员依然具有可能;用新一代的参与模式弥补老一代的传统行为模式的迟缓与滞后,使得公益资源整合找到了新的路径;用新公益的增长弥补传统公益的济困式思路,从而为更广范围的公益参与开辟了空间。这正是媒体参与公益的价值所在。

所谓术业有专攻。尽管媒体人怀揣着一腔热情和公益理想,利用自身职业优势将公益活动做得风生水起,但不管是哪个行业,都需要专职的团队。目前,中国的公益事业刚刚起步,现代慈善的意识还没有建立起来,相关法律法规尚待健全和完善。在这种情况下,媒体除了传播慈善理念,更多是要通过媒介的作用,让公众了解并熟悉现行的公益法律法规,解开大众将公益等同于慈善的误解、公众对于基金会管理费存在的认识误区等。

而更有实际意义的举动可能是通过专业化的社会慈善机构实现善举,这也促使民间公益基金的多元化成为必然。如果说之前的行政审批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被动地限制了民间公益基金的发展,那么,现在民间公益就正处在自我主动探索阶段。

“石门坎”便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民间公益中的沧海一粟。8月12日,在北京郊区的共识堂里,13位来自贵州石门坎的志愿者老师登上小小的舞台,用哑语演绎着《感恩的心》。这是由北京大学陈浩武教授组织的石门坎地区教师及志愿者的培训活动的一部分。而社会上还有众多默默无闻的公益人,他们来自不同阶层和职业,但是都有一颗既柔软又坚强的内心。

这些民间公益组织,弥补了公众对慈善的信任危机。而公众的质疑又成为慈善进步的重要源泉,一个社会大变革,往往就是在质疑声中前进,从结果来看,慈善终于从边缘进入到公共生活的中心,开始了特殊的普及化与专业化的道路。

上一篇:公益是番事业 下一篇:中国白酒国际化的“难题”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