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内香8518等引进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时间:2022-07-31 01:30:56

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内香8518等引进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摘要 通过品种区域试验筛选出内香8518、丰优737、Q优6号、国丰1号、明优06等5个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总结出配套的高产保优栽培技术,以期大面积推广应用。

关键词 水稻新品种;引进表现;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027-03

水稻是陕西省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13.33万hm2左右,总产100万t左右,是陕南安康、汉中主要秋收作物,种植面积占到秋收作物总面积的40%以上。然而目前在陕西省水稻生产中存在着优质主推品种不突出、良种良法不配套、栽培技术不规范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陕南区域资源优势的有效利用和新品种新技术增产潜力的发挥,制约着陕南优质水稻生产水平的提高。针对陕西地区水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于2004—2007年引进了50余个优质水稻新品种,通过品种试验、品质分析等,筛选出优质高产晚熟新品种内香8518、Q优6号,以及优质高产中早熟新品种国丰1号、丰优737、明优06 5个优质杂交水稻品种。5个品种现已连续多年成为陕西省稻区主推品种,6年累计推广有效面积23.1万hm2,新增产优质稻谷11.6万t,新增总产值3.25亿元。在陕西省水稻生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确保陕西省粮食安全做出了一定贡献。

1 品种引进试验情况

1.1 在陕西省水稻品种区域试验中、汉滨区优质水稻新品种引进试验的表现

内香8518和Q优6号为国审品种,2006年由汉滨区农技中心引入安康市,参加汉滨区2006—2007年优质水稻新品种比较试验。内香8518参加2004—2005年国家长江上游水稻品种区试以及2006—2007年汉中安康对比试验,结果,平均产量9 252 kg/hm2,较对照汕优63平均产量8 593.5 kg/hm2,增产658.5 kg/hm2,增产率7.70%;Q优6号参加2004—2005年国家长江上游水稻品种区试及2006—2007汉中安康品比试验结果,平均产量9 241.5 kg/hm2,较对照汕优63平均产量8 616 kg/hm2,增产625.5 kg/hm2,增产率7.30%。丰优737于2004—2005年参加陕西省水稻品种晚熟组区试,平均产量9 312.0 kg/hm2,较对照汕优63增产688.5 kg/hm2,增产率7.99%;国丰1号于2007年参加陕西省水稻品种晚熟组区试,平均产量9 501.0 kg/hm2,较对照汕优63增产825.0 kg/hm2,增产率9.50%;明优06于2005—2006年参加陕西省水稻品种中早熟组区试,平均产量8 049.0 kg/hm2,较对照金优晚3增产318.0 kg/hm2,增产率4.10%。

综上,内香8518等5个品种4年国家、省、市、区水稻品种试验平均产量为9 121.5 kg/hm2,较对照的平均产量8 493 kg/hm2增产628.5 kg/hm2,0.8缩值后增产502.8 kg/hm2增产率7.40%(表1)。

1.2 陕西省水稻高产创建万亩高产示范片的表现

内香8518、丰优737、Q优6号连续3年被省农技总站确定为全省水稻高产创建主推品种,2010—2012年3年在安康市、汉中水稻高产创建3年共计应用该品种面积2.92 万hm2,经省农业厅专家组测产验收,3年的平均产量10 030.5 kg/hm2,较普通大田产量8 250 kg/hm2平均增产1 780.5 kg/hm2(表2)。

2 特征特性

2.1 内香8518

该品种是优质、高产籼型三系晚熟杂交水稻,在陕南地区海拔600 m以下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2.9 d,比对照汕优63迟熟0.2 d。主茎总叶片数16~17叶,株型适中,剑叶长而挺,叶色浓绿,有效穗数255万穗/hm2,株高112.3 cm,穗长25.6 cm,每穗总粒数170粒以上,结实率80%以上,千粒重29.9 g。抗性较好,稻谷品质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表3、表4)。

2.2 Q优6号

该品种是优质、高产、耐高温籼型三系晚熟杂交水稻,在陕南地区海拔600 m以下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3.7 d,比对照汕优63迟熟0.8 d。主茎总叶片数16~17叶,株型适中,茎秆轻度弯曲,茎节外露,抗倒性较差,叶色浓绿,叶片略宽长,剑叶较宽、挺直,叶鞘紫色,稃尖紫色。有效穗数240万~225万穗/hm2,株高112.6 cm,穗长25.1 cm,每穗总粒数180粒以上,结实率80 %以上,千粒重29.0 g。抗性较好,贵州省水稻区试稻谷品质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国家长江上游水稻区试稻谷品质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表3、表4)。

2.3 丰优737

该品种是优质、高产籼型三系中晚熟杂交水稻,在陕南海拔650 m以下稻区作中晚熟品种种植全生育期146~150 d,比对照汕优63早熟2~3 d。主茎总叶片数15~16叶,株高120 cm,有效穗数平均225万~255万穗/hm2,单穗总粒数160~170粒、千粒重30.5 g,结实率80%以上。抗稻瘟病,中抗纹枯病,稻谷品质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表3、表4)。

2.4 国丰1号

该品种是优质、高产籼型三系中晚熟杂交水稻,在陕南海拔500~700 m浅山丘陵稻区做中晚熟品种种植,全生育期144.5 d,比对照汕优63早熟5~7 d。该品种分蘖力中等,株型较好,叶鞘紫色,叶片宽厚挺秀,剑叶直立,茎秆不倒伏,抗寒抗倒性强,主茎总叶片数15叶,后期熟相佳;据2006年陕西省水稻区试结果,有效穗数267万穗/hm2,平均株高118.9 cm,穗长25.8 cm,每穗总粒数150.7粒,穗实粒数126.2粒,结实率83.8%,千粒重28.6 g。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稻谷品质达国标优质米二级标准(表3、表4),是目前陕南浅山丘陵稻区推广品种中唯一一个品质达到优质2级的稻谷品种。

2.5 明优06

该品种属优质、高产籼型三系早熟杂交水稻,在陕南海拔700~900 m稻区作中早熟品种种植全生育期136.1 d,主茎总叶片数14叶,株高108.3 cm,平均有效穗数225万~255万穗/hm2,每穗总粒数160粒左右、千粒重26.9 g,结实率80%以上。抗性较好,稻谷品质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该品种是目前陕西省中高山区稻区推广品种中唯一一个优质稻谷品种(表3、表4)。

3 不同品种、密度、播期三因子试验产量

为配套内香8518等5个品种高产栽培技术,于2010年在川道稻区大同镇民七村、浅山丘陵稻区大河镇关坝村、中高山稻区中原镇联合村分别按排了内香8518、国丰1号、明优06的不同密度、播期二因子试验。密度均设6个水平,分别为15.0万、16.5万、18.0万、19.5万、21.0万、22.5万穴/hm2,每穴2头芽谷;播期设5个水平,分别为4月1日、4月5日、4月9日、4月13日、4月17日。每个品种设30个处理,每处理33.33 m2,不设重复。3块试验地前茬均为油菜,肥地均匀,施肥水平均为施碳铵300 kg/hm2,艳阳天复合肥525 kg/hm2,尿素150 kg/hm2,底肥∶蘖肥∶穗肥为5∶3∶2,其他管理同于大田。从表5可以看出,川道稻区内香8518以4月5日播种,插19.5万穴/hm2产量最高,该品种适宜播期为4月5—9日,适宜移栽密度为16.5万~19.5万穴/hm2;浅山丘陵稻区国丰1号以4月9日播种,插21.0万穴/hm2产量最高,该品种适宜播期为4月9—13日,适宜移栽密度为19.5万~21.0万穴/hm2;中高山稻区中原镇联合村明优06以4月13日播种,插22.5万穴/hm2产量最高,该品种适宜播期为4月9—13日,适宜移栽密度为21.0万~22.5万穴/hm2。

4 保优高产栽培技术

4.1 适种区域

内香8518、Q优6号适宜在陕南海拔600 m以下川道稻区做晚熟品种种植,丰优737、国丰1号适宜在陕南海拔500~700 m浅山丘陵稻区作中晚熟品种种植,明优06适宜在陕南海拔700~900 m中高山稻区作中早熟品种种植。

4.2 适期播种,培育壮苗

内香8518、Q优6号于4月5—9日,丰优737、国丰1号、明优06于4月9—13日播种,使抽穗杨花期在7月25日后,避过高温时段有利于提高稻米品质。育苗要做好3点,一是留足苗床地,确保大田不少于700 m2/hm2苗床面积。二是培肥苗床,加强管理培育状秧。三是在三叶期苗床地用300 mg/kg多效唑溶液750 kg/hm2喷施,有利于培育多蘖状秧[1]。

4.3 适时早栽,合理密植

移栽时,秧苗应达到秧龄40~45 d、叶龄6~8叶、单株带蘖2~4个、清秀无病虫的壮秧标准。采取宽窄行移栽或等行距移栽均可,内香8518、Q优6号移栽16.5万~19.5万穴/hm2,基本苗120万根/hm2左右。国丰1号及明优06移栽19.5万~22.5万穴/hm2,基本苗120万~150万根/hm2 [2]。

4.4 科学肥水管理

进行配方施肥,结合整田,施腐熟有机肥15 t/hm2,施纯氮165~195 kg/hm2、五氧化二磷75~105 kg/hm2、氧化钾90~120 kg/hm2及硼肥15 kg/hm2。移栽时将总施氮量的50%和全部磷肥、钾肥、硼肥作底肥穴施[3]。底肥、蘖肥、穗肥按总氮量的50%、30%、20%施入。

适时晒田、加强水分管理,浅水插秧,寸水促蘖,大田分蘖期保持浅水层,移栽后25 d左右或苗数达270万~300万根/hm2左右时开始退水晒田控苗,晒田7~10 d,在叶片明显落黄后及时复水,复水后保持浅水层,勾头散籽后采取间歇灌水,以湿润为主,保持干干湿湿管理,成熟前7 d开始断水,切忌断水过早,以免影响稻谷产量和品质[4]。

4.5 病虫草害绿色防控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将健身栽培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突出抓好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二化螟、稻苞虫的防治,同时采用人工除草和化除结合的方法防治杂草。

5 参考文献

[1] 关术平,周世兴,王海英.水稻超稀植高产栽培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4):113-114.

[2] 张栩,薛应征,王书玉,等.河南省沿黄水稻优质高产无公害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4(9):15-16.

[3] 毛艳.水稻晚育晚插节水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2):104-105.

[4] 姜明波,翟顺国,潘晓波,等.豫南稻区水稻机械化插秧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7(9):31-32.

上一篇:汾豌豆1号选育过程及其一年2茬栽培技术 下一篇:保山市隆阳区常规粳稻品比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