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致瑶 音乐人生的快慢板

时间:2022-07-30 11:27:23

白致瑶 音乐人生的快慢板

白致瑶,作为少数民族(满族)青年军旅歌手,现师从著名歌唱家李双江。从2006年进入最高文艺团体总政歌剧团,三年来白致瑶以一颗新星的姿态孜孜以求,冉冉上升。名字致瑶,意为“不断追求美好”,父辈寄予的美好愿望,正被这个年轻的爱唱歌的女孩子放在心里,一路追随。

慢板――唱三叹的歌唱之路

白致瑶天生一副好嗓子,偏巧又生长在一个充满音乐的家庭。白致瑶学会说话的同时学会了唱歌。儿时的记忆里,家里总是充满琴声和歌声,那时条件艰苦,父亲省吃俭用买了一台简易电子琴,周末的时候,父母的很多朋友就会来家里聚会,小小的白致瑶便又唱又跳,逗得大家哈哈笑。直到四岁的一天,白致瑶跟着父母去看电影,回到家后,父亲在电子琴上尝试着弹电影主题曲,白致瑶突然说:“爸爸弹错了。”大人根本不信这么小的孩子会听音,可是白致瑶固执地挤到琴旁,抬手就在琴键上准确地敲出了音符,父母由此真正发现了她的音乐天赋。

从小到大,白致瑶从来没有离开过舞台,也从来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仗着天生一副如草原般广阔的嗓音,她活跃在乌海市、内蒙古自治区的大小舞台上,唱美声,唱流行歌曲,唱民歌……音乐,伴随着白致瑶从小长大,也最终左右了她的人生。

高中二年级,白致瑶决定考中国音乐学院。

作为一个内地小城市的普通工薪家庭,白致瑶家里并不富有,为了供她学习音乐,家里千方百计省下每一分钱。母亲陪着她在中国音乐学院附近租了地下室学习,自己则在一位老师的帮助下到音乐学院打工补贴家用。

从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原生态”,让辅导老师看到了她的潜质,也让她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惑,“突然就不会唱歌了”。第一年考试,初试即出局。白致瑶至今记得那个心碎的场面――倾盆大雨中,母亲带着她挤在人群里一遍一遍地看榜,上面没有她的名字。雨中自致瑶蹲在电话亭旁边嚎啕大哭。潮湿的地下室家人的付出,瓶颈期的窒息感……这个十几岁的女孩子屡次想到了放弃。

她给父亲打电话,却不知道怎么说放弃。还是父亲的话给了她继续走下去的勇气。经历了这次落败和接下来一年的涅,2001年,白致瑶以全国第五名的成绩走进了她向往已久的。全国民族声乐的最高学府。

然而命运似乎还想继续考验她学声乐的毅力与诚心,大学三年级时,白致瑶又遭遇了第二道坎儿,那一年的汇报演出她唱得一塌糊涂,以致于唱不下去;老师的要求,她似乎听不懂了,更不用说达到;专业课她以各种理由逃避……伴随她一路走来的音乐,仿佛瞬间面目狰狞扼住了她的气息,发声与思想。

茫然再次笼罩在她的心头,“我不停地自问,我是不是真的不合适唱歌?”不过,幸好她又遇到了理解她的老师,白致瑶再次拨云见日。音乐没有铺设捷径,她却在一次次越过阻挠困境之后,不断领悟艺术追求的真谛。如今,她更加坚定明亮的大眼睛中,已经找不到当初的彷徨。

行板――在总政的成长历程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头脑。2005年年末,机会来眷顾白致瑶。为准备第二年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总政歌剧团在全国范围内选拔歌手,在200:4的突围中,白致瑶幸运地成为1/4,与其他三位候选者组成了团队。虽然他们这个组合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没有参加比赛,但是半年的时光,白致瑶作为总政歌剧团的编外成员,得到了最严格的训练,也让她的实力如夏花般完整地绽放。毕业时,白致瑶幸运地走进了总政歌剧团的大门。

从此,一切开始步入正轨。

这是个大腕儿云集的地方,也是一方难得的成长舞台。白致瑶扎扎实实地完善自己,寻求自己的进步与成长。

2006年,白致瑶参加参加中央电视台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演出,一曲《七根火柴》将观众带回了长征的年代。《七根火柴》是当代作家王愿坚根据长征期间一个真实故事而写成的著名小说,入选语文课本后,红军战士的牺牲精神感动,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但是在距离长征七十年后的今天重新演绎,而且是作为一位青年歌手,难度并不小。白致瑶一遍又一遍地读王愿坚的小说,翻资料,将歌曲融化在自己的感情里,也带着听众一起走入英雄人物的情感世界。

不久,白致瑶又以一曲风格迥异的《喜事多多》走进观众的视野。喜庆的旋律,灵动的歌声,在民族音调与现代节奏的巧妙结合中,她准确地找到了与听众之间充满激情的语言交流感。作为一名民族唱法的歌手,白致瑶的歌从来不拘泥于民族唱法,在她看来,每一种唱法总是在融合其他唱法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发展,而她一直在这种融合中尝试,感觉,突破,在草原的大气中加入细腻,在军人的坚强中融入女孩子的妩媚,用年轻的歌声表达着庄重大气,每每总是给大家带来一份惊喜。

也许正因为这些别具一格的特色,2006年,白致瑶获得国家级艺术大奖――中国音乐金钟奖优秀表演奖。

快板――艺术是无止境的追求

2009年,白致瑶无比忙碌。其实,她一直不曾停歇,只是,现在她又给自己加了转数,于是,身材高挑的她像一只快乐的陀螺,轻盈又稳健地旋转――

2008年9月,经过一番刻骨铭心的努力,白致瑶以第一名的身份走进艺术学院的大门,师从著名歌唱家李双江,踏上了新的追求之路。“不是因为生活太悠闲,而是因为面临压力。”从前辈们炉火纯青的技法和深厚的艺术造诣中,白致瑶看到了自己的差距。进步在何处?

她选择了学习。师从李双江老师,又为白致瑶打开了一扇窗。第一次在课堂上面对面看李双江老师唱歌,白致瑶惊奇地感觉到,原来歌曲还可以这样演绎。充沛饱满的感情,一下子将人的情感带到歌曲的情境中,“唱歌讲究声情并茂,声准了,还要追求以情动人。”白致瑶一步一步地追求着,向前走着,很像王国维所谓人生“三个境界”的追求,每次都是一个蜕变。

在白致瑶的生命中,每一次蜕变总是伴随着人生感悟的加深。2009年1月,白致瑶加入内蒙古自治区青联,在内蒙古优秀青年中间,白致瑶与他们共同进步,也共同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虽然还是青联的一名新成员,她却在这里找到了家的温暖与亲切。

作为部队文艺战士,白致瑶把每年下基层的任务看得很重很重,“看到亲爱的战友用发自内心的掌声欢迎你,那种感动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虽然她到总政歌剧团时间不长,下基层的机会有限,但是这并不妨碍她每一次都带着一颗真诚的心走进连队,走向战友,一首一首地为他们唱歌,只要他们想听,白致瑶他们就一直唱下去。在基层,没有舞台上的炫目灯光,她的心里却无比踏实,

2009年3月,总政歌剧团为庆祝建团六十周年,筹拍大型史诗歌剧《太阳雪》,剧本发到每位演员手中,自愿报名,择优选拔。读罢剧本,白致瑶发现,自己与剧中主要角色刘毓荣无论年龄,性格,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她开始悄悄地在心里揣摩这个角色。终于,机会真的降临到白致瑶手中,她出演《太阳雪》中这名年轻活泼、充满热情与憧憬的进藏女兵。然而,机会面前,她也面临着挑战,那段日子里,白致瑶白天排练,晚上就向团里的前辈请教,学习歌剧的特点,演唱方式,一招一式一个眼神,她都会揣摩半天。排练的日子里,白致瑶似乎就活在角色的世界里,因为,她已经明白,她在舞台上展示的,不仅是刘毓荣这个剧中角色,而是在和战友们一起为观众演绎那段不能忘记的日子,而她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即便时代在进步,现在的年轻人距离那段日子越来越远,但是心中总有一群人不能忘,有一种信念不能丢,她就要带着观众记起那段尘封已久却依旧熠熠闪光的历史。

从剧团,到舞台:从课堂,到社会,白致瑶追求的触角从不拘泥于一个空间,而是带着青春的活力与热情,在如歌行板,快板与慢板中从容走过,一路起伏,执著向前。

上一篇:也说“忙”与“穷忙” 下一篇:董冬:穿过寒冬便是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