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乡村经济建设

时间:2022-07-30 10:36:46

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乡村经济建设

黑龙江省是全国产粮大省,农村经济结构的主体是产业结构,要想发展农村经济就必须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因此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第一,有利于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所产生的新矛盾。改革开放以后,黑龙江省农村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当温饱问题解决以后,农村经济的发展上升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必然也产生新的问题,因此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农村产业结构又是农村经济结构的主体,所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也是必须的。第二,便于提高农民收入。目前,黑龙江省粮食生产效益低,畜牧业发展较弱,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民增收途径狭窄;农产品原字号较多,精品少,难以满足市场要求,导致农产品销量不高,农民收入难以提高;同时农产品深加工能力较弱,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农村市场萎缩,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吸收农村劳动力能力不强,导致农民非农收入减少。只有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产品品种,提高产品品质,大力发展畜牧业,从而带动农村乳品、肉类深加工业的发展,带动农村交通运输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

一、黑龙江省农村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第一产业比重仍旧较大,且内部结构协调度不高

1.通过黑龙江省统计年鉴数据显示,黑龙江省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比重数值依旧很大,仍旧是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全年纯收入来看,2009 年从二三产业获得的收入仅占总收入的 3.04%,农业仍然是农民的主要收入,农民增收仍受到限制。

2.内部结构不合理。饲料作物的播种面积较小:2000年以前的黑龙江省的种植业结构是粮饲不分的,这样的种植结构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科学的,但是从 2002 年开始,黑龙江省开始种植饲料作物,饲料作物的种植面积由2002 年的 14.9 万公顷到 2004 年的 29.9 万公顷,可是从2005 年开始饲料作物的播种面积开始下降,从 22.6 万公顷下降到 2009 年的 10.3 万公顷,相对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1313.3 万公顷来讲,是微不足道的,饲料播种面积小,使得畜牧业、水产业对粮食的需求不断增加,造成农业资源的非经济利用,人为的给粮食供给,粮食生产带来了压力。经济作物比重小。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仍旧较大,并出现逐年上涨的趋势,2000 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785.2 万公顷,到 2009 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上涨到 1313.3 万公顷,比重也从 2000年的 84.17%上涨到 2009 年的 94.68%,而 2009 年经济作物的比重仅占 5.32%。单一的粮食结构没有改变:粮食作物中谷物仍以玉米为主,2009 年玉米播种面积 485.4 万公顷,占粮食播种面积的 36.96%,豆类中仍以大豆为主,2009 年的大豆的播种面积是 486.3 万公顷,占粮食播种面积的 37.02%,单一的粮食种植结构,使得比较经济效益难以发挥,阻碍农民收入的增加。

3.农产品产量高,品质差,农业科技含量不高。黑龙江省主要农产品产量逐年上升,从 2000 年的 2545.5 万吨,增长到 2009 年的 4353.0 万吨,年均增长 212.66 万吨,但是品质差,缺少高质产品和拳头产品。农产品品质差,导致农产品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造成积压,不仅给政府带来负担,也给农民造成极大的损失。农业科技含量不高,特别是特种作物的种植,技术低,产量不高例如 2007 年 178 公顷的枸杞,年产量才 248吨,2009 年的 86 公顷的龙胆草年产量仅是 72 吨。

4.畜牧业总体水平不高。从 2000 年开始,黑龙江省的畜牧业产值跌宕起伏,但是总体还是上升的,2009 年畜牧产值占第一产业总产值的 38.65%,畜牧业养殖没有形成规模化,还是分散经营,饲养习惯还很落后。同时,畜牧业原字号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

(二)农村工业发展缓慢

1.企业管理方法落后,思想落后。近几年,虽然,农村工业得到发展,但是无论企业的规模大还是小,企业的生产组织管理模式都是“大而全、小而全”模式,乡镇企业管理人员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思想保守,狭隘,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不能够及时作出反应,适时的调整管理战略。

2.企业内部规模较小,技术落后。根据黑龙江省统计年鉴,黑龙江省农村工业企业中主营业务收入在 500 万元以上的企业数量,2007 年仅为 32 个,虽然到 2009 年企业数量增加到 46 个,但是农村规模大企业数量还是较少,46 个企业全部从业人员数才为 8675 人,平均每个企业从业人员 188 个,这种布局,浪费大量的土地资源。同时,乡镇企业大多数产品结构不合理,初级产品多,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少,同时一些大型企业没有配备完善的排污装置和系统,利用工业废渣的能力比较差,对环境的污染较大。

3.企业外部服务机制缺失。乡镇企业外部,各种与之相匹配的服务机构和机制严重缺失。在投资领域,适合乡镇企业自身发展特点的投资机制机构和投资担保机制机构,也严重缺失。造成乡镇企业融资困难,资金短缺,乡镇企业的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

(三)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

黑龙江省农村第三产业,即信息运输,交通运输,邮政等基础设施不完善,2008 年农村集镇文化中心才 689个,2009 年有限电视入户率 34.2%,农村文化生活、卫生事业水平低,新兴产业像金融、信息、保险等产业却不能够很好的为农村一二产业服务,使第二产业的发展受到牵制,同时业严重制约第一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的严重滞缓,导致第三产业内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不强,使得第一产业中,仍然大量滞留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农民收入难以增加。

二、黑龙江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策

(一)稳定发展农业,调整内部结构

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把单一的种植业结构调整为粮食、饲料、经济作物相结合的种植业结构。在保证粮食产量不减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增加饲料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畜牧业与种植业协调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收入的增加,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消费结构也改变,转向肉、蛋、水产品等动物性食物以及水果、细加工食品等,粮食的消费量下降,肉、蛋、奶等粮食的消费量上升。因此必须以市场为向导,大力发展畜牧业,实施粮牧业共同发展的战略,把原来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形成规模经济。调整畜牧业的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将产业链延伸到第二,第三产业。同时提高林业、牧业、渔业的在农业中的比重。

(二)提高农产品品质

首先,要提高认识,调整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改变一味追求产量而忽略品质的观念,农业发展要实现增产和增质并重,要把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作为今后农业发展的目标。其次,建立培育高质农产品的技术体系。保证粮食总产量的基础上,提高农产品的品质,要想发展无公害纯绿色产品是离不开技术支持的,只有技术进步,农产品的高产和高质才能够并存。具体来讲:第一是加强高质产品的培育、引进和改良。第二是建立农业技术行业标准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实施标准监督,推动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保证农产品的安全和高质。再次,建立农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建立农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可以消除生产者和消费者认识上的差异,对农产的高质认识上达成共识,同时,应废除有关收购部门的自检制度,采取第三方检验制度来对农产品整体进行集中质量检测。

(三)加快发展工业

坚持“抓大活小、择强扶优、典型开发、效益突出”的发展思路,选择优势产业和壮大骨干企业,全面推进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政府政策支持、高新技术为指导,突出新产业、新增长、新技术三个重点,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同时,还要扶持法权益,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从总体来看,我国政务公开的监督主体还是各级监察部门。

(三)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建设电子政务

从发达地区的实践看,利用互联网可以实现政务信息低成本大范围的传播,政府上网之后,可以在网上政府公告,提供包括市政规划、工商管理、人事管理、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物价信息等在内的数据库查询服务,在网上进行电子采购和电子招投标、及时公布政府政策和情况,公民在网上参与行政决策、电子投票、电子民意调查,达到行政活动的透明性、实效性和权威性。政府也可以凭借互联网强大的技术支持,为公民提供有关政治、经济、社会一切公共领域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知识和信息,而这些信息在网上是非常易于检索和获取的。政府可以开发网上公共服务系统,利用信息技术为公众提供更迅速、简便、周到的服务,将政府服务的平台从传统的办公室、窗、柜台转向简单的网络平台。

(四)主动及时的公开信息

我国政府信息化未来的发展模式应以“整合、协同、互联、共享、重构”为思路,走低成本、集约化、见实效的发展道路。通过信息化手段推动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切实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一是在提高政务公开的工作效率的同时完善政务公开的组织领导体系。二是完善共享机制从地区开始,待时机成熟再建立全国性的基础数据交换中心,最终建立全国性的共享机制。三是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协调机制逐步完善信息公开的辅保障机制。四是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解决各部门的利益驱动机制问题,为政务公开扫清障碍。

上一篇:中国失地群众医疗保障研讨 下一篇:高校营销专业实训上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