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思想中的人性

时间:2022-07-30 10:05:05

沈从文思想中的人性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特别的作家,以高小的学历直闯文坛,笔下创造出一个奇特的湘西世界,在他的一生当中始终执着追求人性,构建理想中的“希腊小庙”。

“发掘人性的美质,揭示和探寻生命的庄严和价值,进而重造民族的品德,重铸国民的灵魂,实现社会、国家、民族的重造,并向人类远景倾心,是沈从文文学理想的一个基本精神向度。”沈从文说:“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沈从文在其文学世界里真的就构筑了这样一个供奉着“人性”的小庙。可以说,“人性”是沈从文文学的基础。

五四新文学是“人的文学”,“人的活动首先是人性的活动”,文学中的人性应当说是文学表现的基本起点。然而在当时民族危机大的历史环境下,文学要承担启蒙民众思想和拯救民族危亡的社会责任,于是文学对于人性的表现和启蒙就成为了次要的。始终执著与表现人性,挖掘人性的沈从文成了文学主流的边缘人物,他的作品在时代背景下显得多少有些“不合时宜”。

沈从文在社会动荡,民族危机和政治危机突显的时候,用理性的眼光审视生存的社会,将社会中出现的丑恶的现象和湘西的带有原始色彩的健康的进行对照,深刻挖掘造成“人性迷失”的根本原因。首先,“陈腐的封建思想和文化礼教观念扭曲了人性中的‘魔性’,了人的本能欲求,压抑了人的自然天性,造成了人性中情、欲的分离和灵、肉的割裂,导致了人性的迷失和异化。”其次,“‘现代文明’尤其是商品经济则扭曲了人性中的‘神性’,膨胀和纵容了人的贪欲”,“人性被异化”。

其实,人类一直在面临着两难的境地,既不希望因为葆持人性,追求真善美,而拒绝历史的向前发展,让人类退回到原始的生存状态;也不能放任人性在现代社会里,因人对现代化和经济物质的追求,而导致人性迷失和堕落。对于这些问题沈从文有他自己的看法,“爱与美是黏合人性割裂、调适人性冲突的最好方式,是人性的最高层次,是神性内容的核心。”沈从文文艺思想中的“人性”是在五四新文化的土壤中生长的,周作人的‘人学’理论、五四初期‘爱与美’的文学思潮等都对沈从文的人性思考有所启迪和帮助。因此,其文艺思想中的“人性”,既具有启蒙层面上的意义探寻,又紧密结合社会现实,从人性角度挖掘现代中国危机的根源,以文学的审美性改造人性,进而调适现实矛盾和冲突。

构建一座“希腊小庙”是沈从文一生都在做的事,对“人性”的追求是沈从文从来就不曾停止的,人性对于在沈从文的文艺思想里不仅是文学表现的具体内容,而且是评价和判断的标准。沈从文说“我以为一个作品的恰当与否,必需以‘人性’作为准则。是用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都‘共通处多差别处少’的共通人性作为准则。一个作家能了解它较多,且能好好运用文字来表现它,便可望得到成功,一个作家对于这一点缺少理解,文字又平常,而少生命,必然失败。”

“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说乡下人我毫不骄傲,也不在自贬,乡下人照例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沈从文对于自己乡下人的认同,使得他对人性的探寻“投向遥远而偏僻、原始而古朴的湘西世界”,结合自己所生活着现代都市环境,用现代的视角反观湘西世界。他看到了当地的“自然的美,生命的真,人性的善,世风的淳”;发现了人格的雄强和健康、生命的生机和活力;发现了人性的庄严和美丽,崇高和伟大。于是他的“希腊小庙”就建立在这块奇特的土地之上。将至美的人性寄寓在湘西众多的人物形象中,展示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他作品中的湘西青年男女大都是大自然的孩子,“青山碧水给他们以透明无瑕的灵魂,朝岚暮霭氤氲出他们似水的柔情,风雨雷电熔铸了他们如火般刚烈的个性。”比如《边城》里的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在自然中生活的人,保持着和自然一样的自然人性,无处不闪耀人性的光辉,“相对封闭和古朴的区域人文传统则赋予了他们人性中的厚道和善良”,他们没有儒家传统的伦理道德的束缚,没有礼教的约束,他们敬畏自然和天神,比如天保和傩送尽管家长是船总,“却又和气亲人,不矫情,不浮华,不依势凌人”;豹子用鲜血和生命来回应媚金的感情,来证明自己的忠诚,来捍卫人性的尊严。沈从文把人性的理性和希望寄寓在湘西年轻一代人的身上,把对人性丰富内涵和底蕴的挖掘,放在了湘西中老年一代的身上。他们历经沧桑,阅历丰富,体现了人性的恒定与长存,比如老兵会明从军十几年,看着别人用各种手段升官发财,依然能够真诚善良,保持乡下人的美好品格,证明人性不会泯灭。

“人性”是一个长久不衰的命题,沈从文执着追求人性的美,构建理性中的“希腊小庙”,供奉着“人性”,也为后来人构建了一个理想中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康长福.沈从文文学理想研究[M] .人民出版社,2007.

[2][美]金介甫著,符家钦译.凤凰之子:沈从文传[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99.

[3]严家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许志英,邹恬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主潮[M].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文学学院)

上一篇:“山雨欲来风满楼”――浅析清末新政之失败 下一篇:父亲年轻孩子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