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力现状分析及提升路径

时间:2022-07-30 08:26:38

大学生就业力现状分析及提升路径

[摘 要]近些年,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经济规模不断发展,高等教育也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大学生毕业的人数也达到了一个高点,高校毕业生如何能就业、如何就好业、如何获得就业岗位后保持岗位竞争力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高校、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问题。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岗位需求间的差距日益凸显,那就必然诞生出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因此,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使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能够相契合,成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核心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人才培养;面试

[DOI]10.13939/ki.zgsc.2016.51.066

1 大学生就业力内涵

“就业力”概念的提出最早是由英国学者贝弗里奇提出。他提出就业力是指个体能够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国内较早提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理念的是郑晓明,他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并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我认为,大学生就业力就是在校期间通过能力提升和专业学习所产生的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从而获得工作,并且能够支持和促进个体职业发展的能力。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在就业力这方面的研究对比,大学生就业力构成大致可以分为几个方面:①知识结构。指从事岗位工作必须具备的知识储备,包括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理论转化成实践的应用能力,同时也包括如计算机水平、外语水平等一些附加的通用能力。②能力结构。包括社会适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计划分析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这也是除知识结构外最能体现个人核心竞争力的体现。③心理品质和职业素养。这是立足岗位的必备的基本要求,包括心理承受能力、责任心、敬业感、上进心、诚信度、能否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等。④面试能力。包括良好的形象、流利的表达、敏捷的思维、基本的礼仪等。

2 影响大学生就业力因素分析

2.1 人才培养模式固守

有一些学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以及专业知识教育内容上并没有主动与市场需求匹配,没有及时根据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而进行调整,相对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就业力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匹配产生了阻力。同时,大学生在把已掌握的专业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的能力也不够突出,通用能力培养的意识和能力也不强,拉大了雇主需求与大学生专业能力供给之间的差距,从而导致大学生就业力不能够满足市场的要求。

2.2 个人核心竞争力不足

2.2.1 心理素质偏差

一些大学生由于在校期间并没有对心理素质建设的重要性有一个很强的意识,导致自己在毕业时并没有一个过硬的求职心理。大学生在毕业之初往往给自己设定一个很高的目标,因为家庭因素、个人因素、环境因素,攀比心理、从众心理又会使自己非常在意求职的结果,虽然已满18岁,但由于大学生的心理结构并未完全成熟,而且人的心理素质发育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就业时很容易受到一些外在环境的影响,导致因为一些挫折、一些打击使得大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的方面暴露出来。在求职时遇到一些高压问题、没有遇到的问题或者面试时容易产生羞涩、茫然、胆怯,也会导致一蹶不振。

2.2.2 面试能力不强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是每个大学必开的课程,这三门课程的设置会教会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良好的规划,有一个创新的思维,以及应该具备的面试能力。但很多学生并不以为然,认为课程设置与专业无关,课程教育内容枯燥无味或期末不需要考试,所以对以上科目并不重视。也有很多同学在大学期间很少进行社会实践,没有做到早期接触社会,在与人交往、与人交谈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所以也会对面试能力产生影响。在求职时如果不掌握一定的面试技巧,没有充足的准备那么很难在面试时取得成功,也就更难谈得上就业了。以公务员为例,很多人每次笔试考试成绩都不错,都够进入面试,但是可能面试的结果却次次不尽如人意。这就是面试能力不强的一个表现。

2.2.3 创新能力不足

在我国很多学生由于学习方式或者教学方式的问题,很多学生从小属于被灌输的一种学习,思维容易固化。虽然可以考取好的学校,甚至名牌大学,但创造性的思维,自主的学习方面相对弱化。当今的就业形势下,在学习能力相当、社会阅历相当、综合素质相当的条件下,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突出,一个人卷面成绩再漂亮,如果没有创新,死记硬背,那么也不是一个优秀的人才。高校部分学生缺乏大胆求新的精神,局限于书本知识所教授的定理规律而不思破旧立新、深层次探索,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就会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

3 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路径

3.1 更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效果是一个学校评估的重要方面,那么效果应与目标同等重要,然而很多高校却忽视了效果。专业科目设置与市场脱节,教材内容没有随着市场的变化而调整,都会导致大学生就业力不强。就人才培养模式而言,高校应及时地与市场需求相匹配,一些与市场脱轨的专业、与市场不匹配的学科应该予以调整。高校管理者、教育者应该从思想上树立以大学生就业力培养为重点的教育观念。更应该强调人才培养效果的反馈机制,形成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改革或调整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

3.2 强化心理培育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能否拥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是否能成功应聘的一个重要因素。就业心理素质也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因此在注重学生职业修养的同时也应该将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主要的培养目标。学校应加大心理课程的辐射面,更要达到小班授课、多次授课,让学生真正地从心理课的培训中得到心理素质的强化。也可以通过新老生交流会,毕业生交流会等形式,让心理素质较强、成功就业的学长与学生们交流,分享他们的打拼经历,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信心,从而消除因为紧张焦虑所造成的自卑心理,直面现实。在家庭中,家长也要起到积极的作用,不要强加给孩子过多的期望,用宽容的心态和积极的想法帮助孩子树立正面的人生观,鼓励孩子直面困难、克服障碍。

3.3 充分掌握面试技巧

在就业的过程中,除了笔试中对于专业知识水平以及实践能力的考察之外,不少的单位也将面试作为一部分参考。其中就有很多因为面试过程中表现优异、脱颖而出的应聘者。因此能够充分掌握面试技巧成为了就业过程中的重磅武器。首先,在面试中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及不足对自己形成客观正确的评价尤为重要。其次,虽然面试没有固定的准确答案也会因为所应聘的岗位不同有很大的差别,但是能够掌握基本的面试技巧对于成功就业还是有所帮助。例如面试中会有准备阶段、引入阶段、正题阶段、结束阶段。最后,留给面试官的第一印象应当是积极乐观的,对于所应聘的岗位也要有合理的认识,并表达出能够胜任的决心。按时到达面试地点,保持衣物的整洁和举止谦虚谨慎这些面试礼仪也是必不可少的技巧。

3.4 转变就业理念、强化创新能力

(1)针对就业,大学生要加强对“自主就业理念”的培养,将传统的就业求职的固定模式打破,从而依照自身优点制订出属于自己的求职计划,要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在大学之初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更要通过学校、家庭尽快了解行业需求。珍惜在校期间个人能力锻炼的机会,如参加就业指导讲座,参加大学生职业规划组织,在老师帮助的同时培养个人的就业意识,通过边学边做的方式积累个人经验,为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非书本上问题的处理打下基础。主动地参加招聘会,从中了解就业新动态、新要求,尽力迎合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做到早就业、好就业。

(2)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样一个阶段,更可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大学期间将自己的创业想法付诸行动,通过学校专业老师的指导,通过自己在大学期间的锻炼,积极地在校园进行创业,无论创业的结果成功与否,都会对自己的创新能力培养起到促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谢志远.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1).

[2]孙长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11).

上一篇: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我认知力对就业竞争力的影响 下一篇: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热点年度透视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