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2013~2016微写作研究的文献综述

时间:2022-07-30 07:47:49

浅析2013~2016微写作研究的文献综述

基于微型课程理论和写作教学理论而产生的微写作,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便携式设备的普及,正在成为人们最常用的写作形式。在中职语文写作教学中引入微写作的概念并大力实践,是提高中职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举措。中职学校语文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写作需求,领会微写作的概念与内涵,学会编写微写作教学素材,通过微写作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为学生拥有职业素养奠定基础。

一、微写作研究现状

1.微写作研究方兴未艾

课题组9月25日以“微写作”为篇名关键词搜索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得到文献310篇,其中2013年到2016年8月文献数据如下表。

307篇文献中,按照研究对象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此外,笔者还在当当网、京东两大图书销售电商平台以“微写作”为关键词搜索专著,发现两大网站共在线销售以“微写作”为主题的图书11种,其中2014年出版的5种,2015年出版的4种,2016年(8月以前)出版的2种。

通过上述两类数据,可以明确微写作正在成为写作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微写作研究方兴未艾。

2.中职微写作研究刚刚起步

在期刊论文中,专门研究中职微写作的文献很少。课题组以“中职”为篇名关键词在上述307篇文献中搜索,仅仅找到3篇论文,它们是《借助“微写作”打通中职生写作训练的“梗阻”》(甘东海,2015年第3期)、《见“微”知著,“微”亦足道――中职生“微写作”教学实践》(甘东海,2015年第23期)、《让微写作成为中职语文教学新常态》(何梅艳,2016年第5期)。从专著来看,11本专著中没有1本是以“中职微写作”为研究对象的。从这一点来看,中职微写作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才刚刚起步,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二、关于“微写作”产生的背景与特征的研究综述

“微写作”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引入我国的微型课程,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邓彤提出了微型写作课程的设想,并大胆构建。随着手机等新媒介的广泛使用,微写作不仅在社会上取得了自己的生存地位,并且逐步进入了学校语文课堂。最显著的变化是2014年北京高考语文把微写作列为了必考内容。这一举措使微写作成为了人们关注与研究的焦点。

研究者一般从微写作的时代、教学、文体三个方面分析了微写作的特点。丁莉丽从“微时代”的角度分析了微写作的特征,即写作的形式化和即时性、内容的碎片化和消费性、写作群体的部落化和草根性。韩宝江则从教育研究的角度,将微写作和通常的大作文写作进行对比,认为微写作是一种更加生活化、现实化,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时效性,句子更加凝炼的写作形式。杜红梅、梁晓涵则认为,微写作是一种形式灵活、体裁多样、短小精悍的写作形式,写作内容丰富多彩,展示平台多样化,写作产品异彩纷呈,写作过程高度自主和日常化。

三、关于普通教育微写作实践研究的文献综述

185篇以中小学“微写作”教学为研究对象的文献中,论述范围较广,不仅涉及微写作的起源、概念、性质,也涉及了微写作课程建设、教学策略、写作技法、教学案例(课例)等方面的内容。本综述主要从上述四个方面予以概括。

1.微写作课程建设研究现状

由于微写作兴起时间较短,课程建设仍不完善,很多处于设想阶段,所以涉及文献较少。

何捷源于对全篇幅教学的反思,提出微写作课程应该遵循写作进行时以“教”为轴心,用“教”串联全程,时时关照学情、因学定教、教学相长的原则,采用“课内教学”和“课后百字”并轨同行的模式,确保写作能力的发展和素养的提升。王立华认为微写作继承了以往关于类似写作形式的内核要求,应该成为课堂主业,要以表达生命为目的,实现和阅读教学对等,回到常态课堂,注重课文典例运用,着眼于学生精神生长。李向云认为微写作的第一核心是学习者,所以课程建设既要满足学生需求,还要求课程目标与内容微型化。沈建军结合言语技能训练、写作心理学、课程论,立足学情,全程助写,通过课例,归纳出微写作课的五种类型:生活应用写作、文本阅读写作、问题解决写作、任务活动写作和应试指导写作。不论哪种主张,微写作课程建设的共识都是要基于学生学情,立足于生活,满足学生的写作需求,确定有教学价值的教学内容。由于微写作课程的“微”,所以课时目标要单纯集中,教学内容要具体明确,让学生在“我手写我心”的真情流露中,提升写作技巧。

2.微写作教学策略研究现状

从事微写作研究的多为一线教师,教学策略研究文献是所有研究文献中占比最大的,以论文为主。大家提出的常用教学策略有如下三种。

一是创设情境。沈建忠和郑军亮认为有经验的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或提问法或激情法,激发学生探索思悟。崔余辉认为可以利用语言表达创设一定的情景,通过关键词调动学生想象,让学生在情境中构思想象,酝酿写作,以弥补中学生逻辑思维的不足。

二是结合阅读。很多研究者都提到利用课文作为语言载体,从课文中的内容出发,去设计跟课文相关的写作内容,以达到以读、以写促读的教学目的。刘兴聪认为微写作活动是以文本材料为蓝本,由阅读活动自然生发而来,有很强的方向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郭素青提出,微写作教学的主要形式有圈点批注式、微博发表式、文中选文式、拓展延伸式,这些都是阅读写作中的及时性写作教学。

三是拓宽手段。丁莉丽认为可以将图片、视频和文字组合在一起,以达到“有图有真相”的视觉效果。杜红梅、梁晓涵认为,可以充分利用新兴媒介强化微写作的效果。姚国艳利用微电影进行课堂微写作,设计电影海报,创作剧本,在不知不觉中,将零散的点状读写由主题读写串联起来,形成丰实的活动序列,构建微写作教学独特的体系。丁宏兵认为可以从影视作品中挖掘微写作资源,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影片的故事情节,选择影片中的精彩镜头进行描写等。

3.微写作创作技法研究现状

部分专著集中研究微写作的创作技法。熊芳芳把微写作分为结微散文、微评论、微小说、微剧本、微诗歌、微应用六类,并通过大量鲜活例文,解决写作中说什么和怎么说的问题。邱道学针对“对联创作”“阅读延伸拓展”“仿写”“评论”“新闻写作”“片段创作”“考场习题”等不同样式的写作实践,提供针对性指导。穆秀颖阐述了微写作的实际要求、特点、叙述方式转换及应用、应用文写作等。高星云运用经典和范文为考生指引方向;通过技法点拨和典型例题提炼写作之法,帮助考生举一反三;在模拟演练和巩固训练中反复练习,指导考生全面掌握不同类型考题。

4.微写作案例(课例)研究现状

2014年,北京高考改革方案公布,微写作逐渐进入语文教学领域,微写作考试题型研究日益增多,专门的微写作案例(课例)研究以微写作考试题型的解析和对策为核心,课例研究内容比较单薄。

一是对高考中的微写作考试题型进行解读。如卜廷才和朱丽丽针对2015年北京微写作试题,从命题导向性、要求灵活性、考察多元性三个方面予以评析,旨在对2016年备考师生有所启迪。韩宝江认为早在20世纪90年代的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微写作就已经初见端倪,他还对1989年至199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作文命题形式变化情况做了比较,认为2014年高考北京卷的微写作是全国作文命题形式的回归,无本质上的差别和创新。李文仓和刘伟以对联为例和高考微写作进行对接考查,提出备考方案。二是详细分析了微写作可能会出现的命题形式。武国屏呼吁命题应回归生活、尽可能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具有开放性;应关注社会,引导学生留心身边发生的事情,具有时代性;应目标单一,要求应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四、职业教育微写作研究现状

专门研究中职语文学科微写作教学的文献只有3篇,主要阐述了微写作产生的背景、微写作的特点与教学形式、微写作的创新要素。具体阐述如下。

微写作更符合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第一,浓缩性,篇幅短小,200字左右,不会使学生望而生畏;第二,交互性,互联网时代,使得学生可以方便地利用网络平台获取信息,分享信息,并及时得到反馈,营造自由诉说空间;第三,自主性,没有功利性目的,没有精神负担,学生可以更自主地表达心声,抒发真情,而与媒体互动又让学生有感而发,激发其参与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生的兴趣不是单一的。微写作以激发兴趣为目的,通过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方式实现学生整体写作素养的提升。其相应的教学模式也是多元多向的,可以与读写结合,进行项目竞赛、活动体验、新闻杂谈,甚至渗透进专业领域,为图片配文,为楼盘诠释,介绍店铺,撰写广告语等。

微写作是迎合时展,切合教学改革需要,符合学情实际的写作训练。但训练也要融入创新要素,要根据中职学生的不同需求,以实用为原则,选择贴近其生活、学习甚至职业和成长的作文能力训练点。可以设置“菜单式”的训练内容,如时事短评类、随感随录类、应用写作类、美文锤炼类。根据不同类别的训练内容,分解能力训练点,进行“放射式”的训练实践,在无处不在的“生活化”写作中培养学生练笔、积累的习惯。用“顶、赞、评、转”的评价方式替代传统评价方式,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教师批改效率。

五、微写作研究现状对本课题的影响

本课题以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微写作教学为研究对象,强调实践性研究。而目前,普通中小学微写作研究内容比较全面,既有理论性研究,也有实践性研究,这为中职微写作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参考。但是中职微写作应当有自己的特点、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中职微写作教学应当消除为升学而写作的功利性,与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为未来的终身发展服务。从这个角度出发,中职微写作研究还有许多空白,比如中职微写作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意义、作用,教学内容如何与未来的职业发展相衔接,教学模式如何更好地与学情相呼应等等。

总之,改变中职写作教学现状,使中职写作教学更符合学生实际,更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是在中职学校大力推行微写作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本课题研究希望达成的重要目标。

(作者单位:南京江宁高等职业学校)

上一篇:房地产泡沫催生险资举牌潮 下一篇:5万亿元新增抵押贷风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