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在学生问题意识上的培养模式探讨

时间:2022-07-30 06:45:56

初中语文教学在学生问题意识上的培养模式探讨

摘 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归纳能力和联想能力等的建构,是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上的重要职能。这一职能的作用发挥,又将助力学生其他学科学习能力的构建。培养模式包括转换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以及优化阅读教学的组织形式两个方面。

关键词:初中语文;问题意识;培养模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诸多衍生作用,包括当前所推广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以及分层教学模式等,都依赖于学生在问题意识的养成下形成探究能力。不难理解,若仍是按照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则无法从根本上满足上述教学模式的开展要求。由此,探讨初中语文教学在学生问题意识上的培养模式,则构成了本文立论的出发点。

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各学科共同完成。由此,初中语文教学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笔者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归纳能力和联想能力等的建构,是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上的重要职能。这一职能的作用发挥,又将助力学生其他学科学习能力的构建。

一、学生问题意识的功能解析

1.支撑语文学科的学习

初中语文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将建构其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不仅需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还需要针对其思维习惯给予优化,从而实现“问题意识―探究活动―自我总结”的学习逻辑。可见,小组合作学习和分层教学模式都依赖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2.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

初中语文教学还应起到促进学生学习其他学科课程的作用。初中所开设的数学、化学、物理、生物等课程,都有需要通过阅读材料来进行自我归纳、总结的板块。因此,学生语文问题意识的培养,在增强联想能力的基础上将有助于学生完成以上学习任务。

二、解析基础上的现状反思

初中语文教学的知识板块并不局限于阅读理解,但从培养问题意识的手段来看,阅读教学将承担着主要的培养工作。因此,这里需要结合现状进行教学反思,从而为下文的培养模式提供切入点。

1.针对阅读教学目的的反思

传统视域下的阅读教学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任务,还承担着向学生传递语言文字类知识的任务。对此笔者表示认可,但也需要指出:部分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因过于重视对文字类知识点的传递,在适应了应试教育的同时,弱化了对学生语感、问题思考、问题联想等能力的培养。

2.针对阅读教学手段的反思

从现阶段初中所进行的教改活动中也可以感知到,初中语文教学手段的创新获得了长足进展。特别是在多媒体教学平台的支撑下,基于音视频的开放式教学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境界。然而这里还应注意到,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并无法完全替代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化,当前仍存留着单向教学反馈的痕迹。

三、反思引导下的培养模式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反思引导下,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模式可从以下两个部分进行构建。

1.理论探索部分

(1)转换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正如上文所指出的,因教师存在着应试教学的惯性,从而在阅读教学中弱化了三大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应在教案设计上前置性地规避这一现状。即:在新课讲授前在教案上根据内容进展,预设出若干个小问题,并交由学生自主解决。这里需要注意,若干个问题之间应形成连贯的逻辑链,这样才能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

(2)优化阅读教学的组织形式。在现有教学技术的支撑下,还应在构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上下工夫,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主探究问题意识。这里需要注意,分组应打破班级内部的行政分组,且小组成员不应过多(如以5~6人为宜),选派组长(可由语文成绩不甚理想的学生担任)。

2.实证分析部分

以《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演示PPT或是播放视频的方式,向学生从整体上展现济南冬天真实景象。在完成知识点的讲解后,要求学生构建起本地冬天的特征。这一教学活动可以由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来承担,通过小组讨论进行回答。如有小组学生代表就说了,“我们这里的冬天有时会起雾,站在家里的阳台看去朦朦胧胧”。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根据本地冬天的特征进行景物描写,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这样一来,学生再配合以往所学习的背景知识,就能对课文所要阐述的内容主线有整体的把握。

四、小结

本文认为,培养模式包括转换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以及优化阅读教学的组织形式两个方面。

参考文献:

[1]张勇.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J].广西教育,2013(42).

[2]陈啸宇.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中国文房四宝,2013(5).

[3]郝玉辉.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与对策[J].学周刊:A,2013(9).

上一篇:初中英语语法教学问题分析及对策 下一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政治教师的有效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