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略带来剧变

时间:2022-07-30 03:27:17

三大战略带来剧变

机器轰鸣,塔吊林立,伴随着红桥新区、路喜工业园、盘县两河新区等工业园区的建成,凉都奏响新一轮城市大建设、大发展“变奏曲”,一座新城正崛起。

凉都体育中心、内环快线、凤凰山城市综合体等大项目正在紧锣密鼓进行,盘县普古乡舍烹村娘娘山湿地生态农业观光园、水城县蟠龙乡沙坡村百车河现代高效农业生态园等一批农业项目正崭露头角……一座座产业兴旺、特色鲜明的新型小城镇异军突起,实践着“让农民过城里人的生活”。

为跨越发展提供动力

“保证项目顺利实施,政府公平、诚信显得非常重要。”六盘水市市委书记王晓光认为,公务员是公仆,要敬畏群众,敬畏权力。政府部门只有把权力装进“笼子”里,才能在改善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能、自律和他律上有提升,才能营造良好的发展软环境,提高经济综合软实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正能量”。

有了主基调,六盘水全市上下掀起一场“效能革命”,为六盘水实现跨越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首要建园区、核心抓招商、突破在项目”,六盘水市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大力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两大战略,把工业强省主战略放在第一位,筑巢引凤。围绕六盘水的支柱产业、核心企业抓招商,依托资源抓招商……以项目的谋划和落地作为最终的突破点,积极培育老工业城市的新增长极。

完善城市功能,为更多的项目落地提供“硬件”保障,六盘水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下足了功夫。全长46.5公里、宽33米,设计时速80公里、总投资约65亿元、双向六车道的内环快线将六盘水城市内部“鱼骨状”道路网升级为“鱼网状”道路网。

作为全省三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六盘水市是贵州省西部的中心城市、产业基地和交通枢纽。根据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六盘水市中心城区将在钟山、石龙、柏杨坡、德坞、水月、双水和老鹰山七大片区的基础上,形成双戛、大河等新兴组团和汪家寨、南开等产业发展区。而内环快线的建成,将七大片区与组团串连起来,优化城市功能结构,促进沿线地区的土地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

同时,凉都体育中心、会展中心、凉都大剧院、展览馆、图书馆、三线建设博物馆等场馆建设进入冲刺阶段,六盘水总投资24亿元的城市综合治理工作全面推进,美化、亮化、绿化、油化工程建设使得城市面貌日新月异。随着全省首个奥特莱斯购物中心的开门迎客、凉都国际大酒店和盘江雅阁大酒店两个五星级酒店的提前营业、凉都城市湿地公园和市民休闲广场的建设完成,六盘水将以全新的面貌在第八届旅发大会期间迎接八方宾客的到来。

吹响新一轮产业升级号角

从初次考察,到决定落户红桥新区,明扬风电公司的企业负责人在一天内就作出决定:投资10亿元入驻红桥新区,开展风力发电整机设备制造,并以此衍生从事“清洁能源”──风力发电开发等项目。而电线杆生产厂、杨梅酒加工企业、化肥厂项目等原红山、石桥园区的签约项目被“请”了出去。招商引资的转型升级引发新一轮产业升级。

“落户”红桥新区的西南天地煤矿装备制造基地,是央企与驻六盘水市国企合作典范,初期30亿元的投资充分利用中煤科工集团技术优势,生产和维修采煤机、掘进机、液压支架、刮板机、皮带运输机等煤矿成套煤矿装备制造,成为覆盖西南、辐射东南亚地区的基地;中国飞鹰集团有限公司投资48亿元致力于打造中国西部五金产品集散地和五金产品制造加工基地,填补了六盘水市二产中五金制造产品的空白。

考察环境、洽谈项目、携手共赢。伴随着产业的不断升级,福建、浙江、广东等地客商接踵而来,央企、国企、地方民营企业等企业负责人纷至沓来。随着隆隆炮声和各类施工机械的轰鸣声,一座座高山被夷为平地,一条条沟壑被填平。取而代之的是一座不断崛起的新城:十五公里红桥大道两侧,一片厂房如雨后春笋般“冒出”,飞和贵州汽车制造项目、明阳风电整机设备制造地等项目纷纷落地生根。

“正能量”推进了软环境的发展,使得来自四面八方的投资商纷纷在六盘水这片投资热土上“安家落户”。老鹰山煤化工基地、西南天地煤矿装备制造基地、路喜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等相继落户六盘水,一系列力促产业转型项目的相继落地,标志着六盘水的采掘文明正向制造文明转变,煤电基地正向综合性能源基地和现代产业基地转变,六盘水新一轮产业升级的号角已然吹响。

努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六盘水“工业强市、城镇化带动和农业现代化提升”三大战略剧变所散发出的巨大“热能”,可以从2012年汇总的三方面数据里窥豹一斑。

工业强市方面:去年,六盘水市329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96亿元,集中开工项目940个,总投资1193.3亿元,完成投资3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8%,增速排名全省第3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实现较快增长,原煤产量7150万吨,增长27.5%;钢材产量485万吨,增长24.9%;发电量369亿千瓦时,增长3.3%;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达60.8亿元,建成标准厂房120.4万平方米,在建企业165家,投产企业149家,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54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42.5%。

作为六盘水市最具代表性的工业园区──红桥新区既是一个工业园区,同是又承载着六盘水城市新区的功能。这座刚诞生不久的新座,将引进的项目延伸到高新技术产业、机械制造、医药制造、纺织业(针织品、编织品及其制品制造,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等)、文化、体育用品制造、有色金属加工、循环经济型项目、家具制造、食品、饮料、农副产品深加工等领域。

目前,红桥新区等10个产业园区被列入全省“100个产业园区成长工程”培育园区名单。六盘水市将按照“三化同步”、“产城互动”和生态文明的理念,大力实施100个产业园区成长工程,以实施“511示范园区培育计划”、开展产业园区规划中期评估、推进产业园区与城镇化互动发展、优化产业园区招商引资工作、进一步拓宽园区投资渠道、同步推进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为主要任务,把六盘水市的园区打造成为生态文明、结构调整、科技创新、两化融合、人才汇聚、政策集聚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城镇化带动方面:去年,郎岱、柏果、玉舍等8个小城镇被纳入贵州省100个示范小城镇建设,一批产业兴旺、特色明显的新型小城镇拔地而起。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38%,步入城镇化加速发展新阶段。按照六盘水“十二五”城镇化发展专项规划,到2015年,该市城镇化水平将从现在的35%提高到50%,年均增加3个百分点,城镇人口达到168万(其中市中心区人口80万人),城镇人口年均增加11.2万,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期。

走在以煤炭资源经济闻名的盘县淤泥乡,干净的街道两侧是统一整齐的仿古建筑,各类商贸店铺林立,统一样式的广告牌上印有中文、英文和彝文三种文字,初看上去,更似置身于知名古镇里。

围绕“兴煤强乡、农业稳乡、以城带乡、文化兴乡、旅游活乡”的战略思想,淤泥乡突出重点,统筹全局,在大力发展乡域经济的基础上,结合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快彝族风貌小城镇建设步伐,乡容村貌焕然一新。

淤泥乡结合自身民族风情实际,投资超过2500万元实施了彝乡风情街立面改造。涉及改造的房屋131栋261个门面,改造所需资金乡政府承担80%、居民承担20%。工程完工后,改造后的街道门面租金平均上涨30%左右,群众居住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投资4000余万元在小城镇中心区建设文化广场,提升城镇文化品位。该广场占地面积24000平方米,集文化长廊、音乐喷泉广场、民歌广场、火炬广场、虎文化广场、酒文化广场、浮雕墙、篮球场、大型LED电子屏、彝族铜雕为一体。目前,广场日均人流量超过3000人,为当地群众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休闲娱乐活动提供了最佳场所。

淤泥彝乡风情街立面改造只是六盘水市一批产业兴旺、特色明显的新型小城镇建设的代表之一。小城镇建设的强力推进,加速了六盘水市城镇化步伐。

农业现代化提升方面:六盘水市委、市政府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同时更加注重统筹城乡,总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强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去年,全市全年粮食总产量75.3万吨,增长33.37%;农业招商引资签约资金44.9亿元,22个签约项目开工建设。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六盘水市大力发展马铃薯、蔬菜、茶叶、猕猴桃、畜牧、核桃、油茶、烤烟和中药材种植九大产业,农产品规模化、特色化、商品化水平不断提高,粮经比为63:37,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得到进一步壮大。

资源相对匮乏的盘县普古乡,曾一度被冠以“贫困、偏远”的字样。六盘水利用这一“短板”作“跳板”,以“喀斯特山区特色农业示范区”为突破口,打出一张漂亮的“高原湿地”牌。“贵州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示范园”项目应声落地,项目计划总投资11.3亿元,规划面积181.4平方公里,覆盖整个普古乡及周边乡镇的部分村寨。主要种植猕猴桃、蓝莓、刺梨等精品水果,配套发展特色种养殖和加工业,是集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农业休闲观光于一体的高标准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同时依托当地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项目开发,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6.72亿元。

2013年,“贵州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示范园”被六盘水市列为市委、市政府“十大工程”建设项目之一,被确定为全省“5个100工程”中的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之一,被省扶贫办命名为首批全省20个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之一。项目建后可解决就业6000余人,辐射带动周边农户8100户42000人的发展,实现农民增收4.03亿元。在“农业现代化提升”的作用和影响下,普古乡“贫困、偏远”的标签正被摘除,取而代之的,是对“现代高效农业、高原湿地生态旅游”的热议和追捧。

不难看出,“增长”成为以上三组数据的关键词。这些数据所拆射出的是六盘水市委、市政府将“工业强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战略、核心战略、根本战略的结果;是六盘水市委、市政府坚定信心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体现;是六盘水市委、市政府变农业“短板”为“跳板”,舞动舞活“农业九条龙”提速农业现代化的最好见证。正是这股“正能量”将六盘水市社会经济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去年上半年,六盘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73.54亿元,同比增长16%,增幅居全省第二。同年,六盘水市在全省经济发展增比进位排名由第6位上升至第4位。(责任编辑/哈文丽)

上一篇:农民讲师素描 下一篇:重建人与森林的文化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