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时间:2022-07-30 03:08:32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2012年12月9日在广州主持召开经济工作座谈会时强调:“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既是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结构优化的基础之上、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和增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期动力,也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抗风险能力,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根本途径。

一、经济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一)推进结构调整是解决国内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根本举措

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成为全球具有重要影响的最大新兴经济体和世界工业与制造业大国。但是,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显现,突出表现在需求结构失衡、供给结构不协调、要素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损害大等方面。

从需求结构看,主要是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失衡。多年来,我国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不断上升,经济增长在较大程度上依赖国际市场。同时,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据测算,我国的投资率由1978年的38.2%上升到2010年的48.6%,消费率则由1978年的62.1%下降到2010年的47.4%。作为一个大国,依赖投资、外需拉动经济增长,会加大经济的不稳定性,不利于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从产业结构看,主要是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加大了资源环境压力,也制约着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从城乡和区域结构看,主要是城镇化发展滞后、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城乡和区域之间生活条件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城乡和区域结构不合理问题,不仅关系到内需扩大和发展空间拓展,也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

从要素投入结构看,主要是资源消耗偏高,环境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突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需要长期面对的重大挑战。

(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当前,世界经济在大调整、大变革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趋势,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形成了压力和倒逼机制。一是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国际市场需求受到抑制。二是世界经济原有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发展格局面临深度调整。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过度依赖虚拟经济的增长模式受到冲击,一些国家提出了世界经济“再平衡”、“再工业化”以及贸易逆差国扩大出口等政策设想及目标,这种全球性的经济格局调整和转型,给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带来深刻影响。三是世界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发达国家加快调整科技和产业发展战略,把绿色、低碳技术及其产业化作为突破口。四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外部压力有所加大。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将更加密切,在一些领域的竞争可能趋于激烈。

二、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

从国民生产总值的经济结构分析,可以得出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层次:

(一)国民生产总值的经济结构,从生产的角度看,指的是产业结构,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调整经济结构的第一个层次的内容是调整产业结构。

(二)国民生产总值的经济结构,从收入的角度看,包括政府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和居民收入。调整经济结构的第二个层次的内容是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三)国民生产总值的经济结构,从需求的角度看,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调整经济结构的第三个层次的内容是调整需求结构。

三、加快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能力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能力,要做好以下三个层面的工作。

(一)加快推进需求结构的调整

1 需求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1978-2010年,我国GDP中投资比重逐年上升,从1978年的38.2%上升到2010年的48.6%。世界各国的投资率一般都维持在20%~23%,我国的投资率明显偏高。

但是,消费占GDP比重逐年下降。从1978年的62.1%下降到2010年的47.4%。目前世界各国消费率一般都在65%左右。消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偏高,是我国需求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 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

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居民收入低,或是当期收入低,人们不能消费,没钱花;或是长期收入没有保证,有钱不敢花。

(二)加快推进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

1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劳动报酬初次分配比重过低

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后形成三部分,即居民拿一部分主要是劳动报酬,企业拿一部分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和企业盈余,政府拿一部分主要是生产税净额。

1995-2010年,初次分配中居民收入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由1995年57.68%下降到2010年37.7%,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比重一般介于50%~57%,我国居民收入初次分配所占比重远远低于世界主要经济体。

企业收入中固定资产折旧由1995年的13%上升到2010年的14.8%,上升1.8个百分点,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比重一般介于11%~19%,我国处于中等水平。企业收入中营业盈余由1995年的23.3%上升到2010年的33.3%,上升10个百分点,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比重一般介于20%~25%,我国企业营业盈余所占比重远远高于世界主要经济体。政府收入(生产税净额)由1995年的11.3%上升到2010年的14.2%,上升2.9个百分点,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比重一般介于6%~14%,我国处于上限。

从上述可见,在初次分配中,固定资产折旧变化不大,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差距也不大。生产税净额处于上限。居民收人大幅下降,远远低于世界主要经济体。企业盈余大幅上升,远远高于世界主要经济体。这说明,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企业和政府拿得太多,居民拿得太少,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过低。

(2)居民收入再次分配比重过低

1995-2010年,在再次分配中,政府部门的收入在可支配总收入中的比重由16.5上升到24.1,上升7.6个百分点。企业部门的收入由16.7上升到18.4,上升1.7个百分点,上升幅度较小。而住户则由66.8下降到57.5,下降9.3个百分点。

从再次分配结果看,居民再次分配比例继续下降,企业再次分配比例上升幅度较小,而政府再次分配比例大幅度地提高。我国国民收入再次分配中政府拿得太多,居民拿得太少。

(3)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一是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改革开放前的基尼系数为0.16,收入绝对平均,1981年为0.29,收入比较平均,1988年突破0.3,由收入比较平均进入收入相对合理,2000年突破0.4的警戒线,由收入相对合理进入收入差距较大的区间,2010年是0.47,收入差距悬殊。

二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20世纪80年代,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1.8~2.3倍之间。20世纪90年代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达到2.2~2.8倍,2000年以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到2011年达到3.13倍。世界其他国家一般都在1.6以下。

三是地区收入差距扩大。1990年我国地区间最高工资与最低工资比为1.84:1。2010年,平均工资最高的上海市为66115元,最低的黑龙江省27735元。最高最低之比为2.38:1。

四是行业、企业间工资差距扩大。20世纪80年代,我国行业间工资收入差距基本保持在1.6~1.8倍左右。2010年,最高与最低之比为4.2:1。世界上多数国家行业间差距在1.5~2倍左右。

消费与收入差距成反向变动关系,即收入差距越大,社会消费越低,收入差距越小,社会消费越大。

2 如何加快推进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

(1)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一是将减税免税的一部分转化为劳动报酬;二是要落实工资协商机制。

(2)提高居民收入在再次分配中的比重。要改变再次分配政府拿得太多,居民拿得太少的局面,适当降低政府在再次分配中的比例,提高居民收入在再次分配中的比例。

(3)不断缩小收入差距。一是对于居民收入差距,主要通过财税政策和转移支付缩小收入差距。二是对于地区收入差距,主要通过政府投资解决。政府要加强对落后地区的投资,增加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三是对于城乡收入差距,主要通过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四是对于行业间的收入差距,主要通过行政手段,一方面打破垄断,另一方面限制最高工资。

(4)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必须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一是建立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二是要逐步提高社会保障的水平。

(三)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1 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一、二、三产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大而不强,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发展滞后的问题。

(1)第一产业:基础薄弱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二是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三是农业科技落后;四是农民的文化水平低;五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低。

(2)第二产业:大而不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都在40%以上。2011年,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为46.8%,而世界平均水平为25%左右,近乎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不强体现为“三低”:一是产品附加值低,二是技术水平低,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低。

(31第三产业比重低、发展滞后

一是三产比重低。2011年第三产业比重为43.1%,世界平均水平为67%,我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二是发展滞后。传统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相对发达,而现代服务业和生产型服务业发展缓慢。

2 如何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1)巩固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

一是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强农政策;二是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三是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四是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五是加强农民的教育和培训。

(2)大力发展现代工业特别是现代制造业和现代装备制造业

一是大力发展自有高新技术、先进实用技术;二是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三是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四是抓住结构调整的契机,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3)大力发展服务业

一是增加服务业比重,提高服务业水平。

二是加快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大研发、设计、品牌、营销、服务等环节的投入和激励,在产业链高端占据一席之地,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参考文献:

[1],深刻理解《建议》主题主线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N],人民日报,2010-11-15

[2]中国统计年鉴1983-2011[K],2011

[3]中国统计摘要1983-2011[K],2011

作者简介:于斐(1969-),男,甘肃临洮人,主任,讲师,从事人口、资源和环境经济学研究。

上一篇:怎样学习财务管理 下一篇:浅谈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