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声乐教学中的换声区训练

时间:2022-07-30 12:15:25

浅谈声乐教学中的换声区训练

摘要: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训练学生掌握转换声区和统一声区的技巧与方法,达到声区转换自如、音质统一是声乐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哼鸣练习,打开喉咙喊嗓子练习,u母音练习以及假声位置混合母音练习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关键词:声乐教学;换声区;训练

在声乐训练中,要掌握好声区的统一、声音的流畅及宽广的音域,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掌握好换声区的唱法。我们知道人声的自然音域是非常有限的,不经过专业训练,人声的自然音域仅有一个八度或者一个八度多点,如果超过了这个自然音域再往上发展,恐怕大多数人都唱不上去,唱上去也可能是喊的声音。所以,超过了自然音域再往上发展,就必须转换成另一个声区的唱法,这种自然声区到高声区的连接区域,就称为换声区。

要想获得统一的声区,消除换声,最有效的措施是始终坚持以混合声为主体的唱法。 混合声是真声和假声的混合,它既有真声的结实、明亮,又有假声的柔和、圆润和高位置。这种声音上下自如统一,音色甜美明亮,给人以亲切真实的美感。它不存在由于换声而出现的音色不统一现象,又克服了真声唱不上去,假声唱不下来的困难,是当今普遍公认的一种科学的唱法。

人声本来就有真声(声带的全振)和假声(声带的边缘振动)两个机能的存在,恰恰是这两个机能的混合,我们才获得了宽广的音域,这音域大大地超越了生活语言所需要的范围。

真声和假声两者的混合声音。其发声状态为:从低声区开始就使声带边缘变薄,掺入少量假声,随着声音的上行,假声成分逐渐增多。但仍不失少量真声。中声区真假声相半,混合共鸣较好。混合声的音域统一连贯,无明显的换声区。这种声音的效果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假难分,真声不炸,假声不虚,混在一起”。一般说来唱高音时假声成分多些,头腔共鸣就丰富,唱低音时真声成分多些,胸腔共鸣成分就越多。这种混声的发声是充分运用共鸣器官来配合声带振动变化为依据产生的混合共鸣。

混合声具有明亮、宽广、清脆、流畅、甜美的声音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我把混合声的训练作为转换声区的重点来练习。笔者根据多年的声乐教学经验,总结出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收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下面是我在声乐教学中针对女高音声区转换训练所采取的方法,它们分别是:

一、用“哼鸣”唱法训练换声区

哼鸣是初学者乃至学有成者练声的极好方法,是获得声音高位置的良好手段,有利于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效果。这种训练非常必要又容易掌握,练习闭口哼鸣时注意:

1.身体自然直立,胸部自然扩张,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保持吸气的姿势,找呼吸支点。

2.嘴唇微闭,舌头自然放平,舌尖轻靠着下牙跟,下腭和颈部肌肉放松,上下牙稍分开不要咬紧。

3.哼唱时颌关节向上打开,鼻道打开,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两眉之间感到明显振动,象擤鼻涕时的感觉,找哼鸣焦点,哼在气上。

不论音的高低,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置的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很有益处。

高音开始的下行音阶容易找到头腔,鼻腔的共振感觉,一般说来下行音阶要比上行音阶容易些,气息比较易于控制声音容易哼得连贯,音阶下行第一个音较高,发声器官的肌肉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随着音高的降低,肌肉随之逐渐放松,而逐渐放松比逐渐紧张要容易控制,初练时在自然声区练习。不要哼高音,因为哼高音对初学者极易形成喉头上提,声音挤压。哼鸣是哼出来的,不是唱出来的,声音应无任何振动感。用深的呼吸支点,轻轻推出气息,音量不大但很松弛,很集中。

练习哼鸣时,方法一定要正确,如若不正确,发出的声音又紧又僵,带出来的声音就不会有好的效果。哼唱正确了,带出来的声音才会好,检验哼鸣的对错,可以在哼鸣时看嘴巴能否随便动作,而不影响声音的进行,如若不影响,就说明方法对了。这样,用哼鸣方法唱时,嘴巴在做咬字动作和做表情动作时,就不会影响声音。所以哼鸣练习对呼吸支点的体会和真假声 混合都有很好的效果。

二、用打开喉咙喊嗓子的方法训练换声区

喊嗓子本是戏曲演员从祖辈沿袭下来的传统练声方法。它之所以能流传那么久、那么广、必然有它存在的道理,这道理是有其科学性的。 多年来我在教学中始终保留了“喊嗓子”的传统。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喊嗓子决不是一般人认为的“扯着脖子喊叫”而是科学的训练,它首先强调的是打开喉咙,使其处于自然放松的状态。然后由弱到强,由低到高地“喊”。简单地说就是一句话“打开喉咙喊嗓子”。卡鲁索的夫人写《卡鲁索的一生》的书上说,“卡鲁索常常对着镜子练声。他把口张得特别大,把舌头伸得很长,象要给医生检查喉咙那样,然后发很尖锐而“位置”很高的高音来作练习”。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曾说过“打开喉咙喊嗓子是最科学的发声方法”。通过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沈湘老师的观点是非常正确的。事实证明只有在最佳状态下喊嗓子才能做到如下几点:

1.打开喉咙喊嗓子,使鼻腔张开,口腔中口盖抬起,积极收缩成拱行,咽腔中会厌卷起,咽壁直立,喉头放在深呼吸的自然位置,这样发声通道才能畅通无阻,在这条管道中喊嗓子,才能体会到这个管子不仅仅是一个肌肉组成的管子,它象铜管乐的金属管道一样坚实有力,只有这样才能喊出金属般的穿透力强的铿锵声。打开喉咙喊嗓子,使口、鼻、咽、喉各器官张开,金属般的通畅管道使歌者能获得人体各个腔体的共鸣,声音上下无阻,高高低低、强强弱弱、使真假声混合得不露痕迹,使假声不虚不空,中低声区胸腔共鸣自然混着高位安放的头腔共鸣,真声区自然混着假声,使真声不白不横,做到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虚虚实实、浑然一体。

2.打开喉咙喊嗓子,使所谓“没嗓子的变成好嗓子”。打开喉咙形成“金属管道”使演唱者越喊管道越通。音质、音量、音色也就会有明显的改变。

三、u母音训练换声区

唱u母音时唇微闭成“撮口”,喉咙打开放松,上下畅通好似一根管子,口腔形成膛大口小的共鸣箱,呼气出声引起头腔、口腔、咽腔、胸腔的共振,容易找到混合共鸣的感觉。

唱u母音时,上唇要拢住,唇尖用力。如果拢不住,有的人还会出现上唇抖动,这不但会影响共鸣效果,使声音不能到位,还会造成u母音的发音不纯正。从高音开始的下行音阶练习,比较容易找到高位置,体会到头腔、口腔、咽腔、胸腔形成上下相通的共鸣的感觉,随着音高的变化,要保持声音的上下一致,做到“松”“通”“空”。

“松”是指声音松弛,不挤不压,喉咙打开,放松,在深深的气息的支持下,将声音推出,圆润不丰满、浑厚。“通”是指声音从下腹部(即丹田)涌出,至胸腔通过喉直达头顶,上下如同一根管状通道,上通下达,声区统一,气息流畅,音量不大却有明显的上下一体的振动感。“空”是指声音的流动的空间感,“四不靠”即不蹭嗓子,没有明显的着力点。总之,练好u母音是打开头腔共鸣,获得高位置,打开喉咙形成管道上下一致,真假混合声的有力手段,是带动其它母音练习的好办法,可以说是发声练习的“敲门砖”。

四、假声位置混合母音训练换声区

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强调声音要高位置,最能体会高位置的声音是假声,唱假声的时候,喉咙一般都是开的,松弛的,气息也不僵,上下容易连成一条垂直的气柱,所以声音比较柔和圆润,通畅统一,演唱也相当省力。根据假声的特点和音色,可以在保持假声演唱的状态下把声音放出来,以增加声带的张力,并掺入真声成分,就会形成明亮圆润的混合声效果,同时音域也得到了扩展。

也可以这样理解和体会,就是把假声放大,变成明亮有力的声音,但一定要在不改变假声的歌唱状态下放出声音,使所有字都统一在假声的位置上转换,字的转换动作要小,而且每个字都是在相同感觉下转换的。同时也要与气息配合好,保持气息深度,否则声音就会发虚,反而放不出声音。注意它与呼吸的关系,使用假声位置的练习,一般从上向下练为合适,因为高音容易找到假声位置,从上向下,保持位置来带声音,一直唱到低音时仍然是假声位置的感觉,加上气息的配合,便能得到混合声的效果。

母音是语言和歌唱发音的主要因素,因此,唱好母音对于歌唱来说非常重要。声乐训练的母音是a、e、i、o、u,这些母音的发音有宽有窄,有暗有亮,位置有前有后。为了使歌唱的发音统一,音色统一,而且便于咬字,在教学中,我采用混合母音练声发收到明显效果。

混合母音,也叫母音变形唱法,即在一个母音里混入一定量的另一个母音的成分,以达到使口腔内部的调节以适应某种发音的需要,而获得高位置声音的方法。如在a母音里混入适量的o母音,在i母音里混入适量u 母音使喉、口、咽等腔体从横转向竖,从窄到内开。把两个母音混为一个音,在发声时,同时吸收了两个母音的优点,弥补了发单个母音的不足,这样可使喉头逐渐放开,发声管道竖起,声音流畅.对真假混合声的训练非常有效。

实践证明,用以上这套教学方法,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一段时间后决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气息畅通,音色明亮,圆润,真假混合声统一,只要不断坚持科学的发声训练,不仅对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有帮助,而且会对以后的歌唱艺术实践大有裨益。换声区的训练,是教学工作中一项长期的艰苦的耐心细致的工作,仍有不少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本文谨以笔者多年来教学实践中的感受求教于同仁,以期引起充分关注和讨论。

参考文献:

[1]金铁林.《民族声乐的学习与训练》(黄河音像出版社)

[2]沈湘.《美声区别于其它唱法的最主要特点》(中国音乐网)

[3]谭萍.《打开喉咙喊嗓子》(中国音乐杂志2002年第1期)

[4]韩勋国.《送你一副金嗓子》(湖北人民出版社)

[5]徐青茹.《声乐教程》(山东文艺出版社)

[6]潘乃宪.《声乐实用指导》(上海音乐出版社)

作者简介:

牛志华,毕业于河南大学音乐系,大学本科学历,现就职于河南省鹤壁市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教育学院,职称为音乐副教授。

上一篇:论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在国民音乐教育中的层次与... 下一篇:数码技术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