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楼油田一区Ⅲ5.6层边水淹区潜力分析及挖潜对策研究

时间:2022-07-30 11:59:02

【前言】井楼油田一区Ⅲ5.6层边水淹区潜力分析及挖潜对策研究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1.2 油藏特征 一区主要含油层系为Ⅲ5.6、Ⅲ8.9、Ⅳ1.3、Ⅳ11等层,其中Ⅲ5.6层埋深102-266m,属特浅型油藏,油层物性好,但非均质程度高,平均孔隙度为32%,渗透率1.67μm2,原始含油饱和度65-75%左右,渗透率级差大,并且具有油层越厚非均质越严重的趋势。 原油粘度高...

井楼油田一区Ⅲ5.6层边水淹区潜力分析及挖潜对策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对Ⅲ5.6层水淹区剩余油监测资料分析研究,从平面上、纵向上对边水淹区进行挖潜,有针对性的制定了组合注汽、氮气吞吐、氮气辅助热处理、泡沫调剖、潜力油井扶产及低效井调层回采等挖潜对策,提高主力油层Ⅲ5.6层采收率,进一步改善油藏整体开发效果。

关键词:井楼一区Ⅲ5.6层 边水淹 剩余油监测 挖潜对策

1 边水淹区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现状

1.1 地质背景

井楼油田一区构造上属于泌阳凹陷西斜坡带的井楼背斜。该背斜是一个北西走向,西南翼被断层切割的长轴双高点半片鞍形复式背斜。背斜轴线在楼127和楼1503井连线上。背斜轴向141°,向东南方倾没,倾角6°左右;北东翼地层倾角约11°,南西翼被断层切割。构造闭合度180m,闭合面积约2km2。在改背斜上,发育着五条断层,对一区的油水分布具有控制作用 。

1.2 油藏特征

一区主要含油层系为Ⅲ5.6、Ⅲ8.9、Ⅳ1.3、Ⅳ11等层,其中Ⅲ5.6层埋深102-266m,属特浅型油藏,油层物性好,但非均质程度高,平均孔隙度为32%,渗透率1.67μm2,原始含油饱和度65-75%左右,渗透率级差大,并且具有油层越厚非均质越严重的趋势。

原油粘度高,纵向上呈浅稠深稀分布,Ⅲ5.6层油层脱气原油粘度为50000mPa.s,属于超稠油,深部Ⅳ-Ⅴ油组为5700-38000mPa.s,属于普通稠油Ⅱ类和特稠油。油水界面复杂,各小层均有其独立的油水界面,且边水活跃。

1.3 水淹区开发状况

井楼油田一区于1987年开展单井蒸汽吞吐试采,1988年进行规模化推广应用,1996年进行井网加密调整,2001年进行完善调整和特薄层难采储量的开发。Ⅲ5层动用含油面积1.604km2,动用地质储量224.08×104t;Ⅲ6层动用含油面积1.266km2,动用地质储量253.08×104t;Ⅲ8-9层动用含油面积0.89km2,动用地质储量227.43×104t。

截止2012年9月,水淹区边水影响油井共48口,含油面积0.4 km2,水淹储量78.1×104t,目前水淹区地层压力为0.5MPa,仅为原始地层压力的22.7%,平均单井吞吐周期达到12,平均采出程度为30.5%。

2. Ⅲ5.6层边水淹影响因素及特征

2.1 Ⅲ5.6层边水淹影响因素

2.1.1 降压吞吐开发,油藏内部压力下降

特超稠油原油粘度高,油层物性好,油层胶结疏松,渗透率高,一般在1-5μm2,注蒸汽吞吐降压开采,采注比一般在1.0以上,油层内部压力下降幅度大,多次吞吐当油层内部压力低于边水压力时,边水逐渐内推,起着补充能量作用,最终导致边水推进。

2.1.2 原油粘度越大,油水流度比越高,水淹速度越快

特超稠油油层温度下原油粘度在10000-80000mPa.s,多轮次吞吐开采后 ,油层内部压力下降,边水推进造成油井水淹,特超稠油原油粘度大,油水流度比高,边水推进速度较普通稠油快。

2.1.3 油层非均质严重,水淹程度差异大

井楼一区Ⅲ5-6小层属于扇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沉积,分选差,粒度较粗,油层层内和层间非均质严重,剖面动用差异大。

2.2 Ⅲ5.6层边水淹特征

2.2.1 边水淹井水淹后能量充足,表现为液量高、含水高

统计水淹区2口井,日产液由11.3t/d上升至21.8t/d,上升了10.5t/d,含水由,61.5%上升至94.5%,上升了33%。

2.2.2 边水淹初期有一定增产效果

油井刚见边水,边水起着补充能量作用,油井产能短期内增加,随着吞吐生产时间加长,油藏压力进一步降低,油水流度比增大,边水推进速度加快,油井完全水淹,高含水低产油生产。

2.2.3 同样原油粘度下水淹后,厚油层纵向上非均质较为严重,主要是高渗层水淹,低渗层仍未水淹,薄油层一旦水淹,将整体水淹。

3. Ⅲ5.6层边水淹区潜力分析

3.1 Ⅲ5.6层边水淹区平面上潜力分析

3.1.1 边水淹区采出程度低及水淹过渡带油井占总水淹井数一定比例,有剩余油潜力可挖

井楼一区Ⅲ5.6层水淹区采出程度≤20%的油井有18口,占总水淹井数(48口)的38%,水淹过度带油井有15口,占总水淹井数(48口)的32%,为下步挖潜提供潜力基础。

3.1.2 边水淹区相邻油井汽窜带周围区域剩余油较富集,有剩余油潜力可挖

通过蒸汽吞吐油藏数值模拟发现,相邻几口油井间汽窜带周围区域剩余油较为富集,油井大部分油层段含油饱和度在65%左右,处于原始含油饱和度状态,一区Ⅲ5.6层水淹区汽窜严重,为利用汽窜能量驱替汽窜带周围区域剩余油提供潜力基础。

3.2 Ⅲ5.6层边水淹区纵向上潜力分析

井楼一区Ⅲ5-6小层属于扇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沉积,分选差,粒度较粗,厚度较大,砂体内部常由多个韵律段组成,油层层内和层间非均质严重,剖面动用差异大,因此从纵向上分析,因储层物性差异大,高渗层因油层物性好,动用程度高;中低渗透层因物性差,动用程度较低。从一区Ⅲ5-6层水淹区19口油井剩余油监测资料,统计出油层剖面上弱淹厚度 70.6m,占总厚度的18.4%,未淹厚度94.9m,占总厚度的24.7%,因此可看出,纵向上剩余油潜力较大。

通过纵向上各小层采出程度图叠加后可看出,油层Ⅲ5层边水淹主要是沿主河道发育的Ⅲ53单层水淹,Ⅲ51-2层可再利用;水淹区Ⅲ6层边水淹主要是沿主河道发育的Ⅲ61-2单层水淹,Ⅲ63层可再利用。

4.Ⅲ5.6层水淹区下步挖潜思路及技术对策

4.1 Ⅲ5.6层水淹区平面上挖潜思路及技术对策

(1)对水淹区域及过渡带油井实施“三线”控制法挖潜,即确定一线排边水井,二线弱水淹井实施氮气辅助措施,保护三线未水淹井 ;

(2)筛选水淹区有潜力的长关井扶产并实施氮气辅助措施;

(3)利用汽窜对油井汽窜带周围剩余油进行驱油挖潜。

4.2 Ⅲ5.6层水淹区纵向上挖潜思路及技术对策

(1)优化注汽参数,采用短周期注汽方式进行开采;

(2)对于弱水淹井进行氮气吞吐或者氮气辅助热处理措施,可以提高油井周期吞吐效果并抑制边水推进速度;

(3)对于强水淹井进行氮气泡沫调剖措施,可封堵高渗层,挖潜低渗层潜力并抑制边水推进速度;

(4)根据硼中子测井资料,封堵强水淹层,单采中、弱水淹层;对可细分单层边水淹井:Ⅲ5层封堵水淹层Ⅲ53层,单采Ⅲ51-2层;Ⅲ6层封堵水淹层Ⅲ61-2层,单采Ⅲ63层;

(5)对于强水淹井根据油井各小层采出情况,进行层间轮换开采,改善开发效果。

5. 结 论

通过对井楼一区Ⅲ5-6层水淹区平面上及纵向上潜力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了Ⅲ5-6油层水淹区下步挖潜思路,将有效加强水淹层治理,提高剖面动用程度,最大限度地提高储量动用,为井楼油田一区其它主力油层边水淹区的挖潜及综合治理提供经验,从而最终提高区块采收率。

参考文献

[1]王素青,陈彩云,马明英,刘军红等. 特超稠油边水淹特征及技术对策[J].河南石油. 2004,18(z1);46-48

[2]邵先杰,申本科,王沛等.河南泌阳特超稠油储层水淹层测井解释[J].测井技术.2004,28(3);217-220

[3]刘欣,陶良军,刘洪涛,林景禹,张文江等.河南稠油油田氮气辅助蒸汽吞吐技术[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8,22(6);84-86

上一篇:低碳理念指导的煤化工产业发展讨论 下一篇:幼儿教师怎样倾听、欣赏,与孩子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