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学结合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分析

时间:2022-07-30 11:28:50

基于工学结合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分析

摘 要:本文结合我国高职院校实际情形,以工学结合基础上构建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切入点,分析了高职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及如何在此前提下构建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就行动向导下的教学过程进行了探讨,以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计算机应用型技术专业人才,为推进社会发展尽出绵薄之力。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工学结合,即是一种把工作与学习结合起来的人才教育模式,其以职业作为导向,以加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平台,为学生创造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利益。(1)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特别是通过与社会人士的交流,既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又对社会有了进一步认识;(2)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并在实践过程中增进对所学专业的了解;(3)帮助学生发现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间的联系,进而提高学习主动性;(4)提高学生就业机会;(5)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受教育机会与经济来源;(6)给学生带来考察自身能力的机会,并加强其社会适应能力,提前了解未来职业的各类信息;(7)培养学生自主能力与责任感,将其由稚嫩推向成熟。

1 在工学结合基础上构建的人才培养模式

1.1 根据行业需要明确人才培养方向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单位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计算机培训行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并迅速呈现白热化趋势。然而,在计算机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企业对于计算机人才的要求已不仅仅满足于基本知识结构的掌握,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调查显示,目前大量企事业单位存在计算机技能型人才紧缺情况[2]。当前就业市场上广受欢迎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包括动画设计人才、平面设计人才以及网页设计人才等。这些职业不仅用人需求量大,且条件基本相同,门槛相对其它职业要求较低。为此,根据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普遍情况,应把培养方向定位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2 构建弹性的计算机人才培养学制

基于工学结合是把学习与工作结合为一体的教育模式,因而理论学习课时的缩短是在所难免的,为保证学生的学习进度,高职院校应根据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与实际情况构建弹性的教学培养模式。譬如2+1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入学后,第一年主要教授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技能基础;第二年主要培养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知识运用与实践能力;第三年进入用人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岗前强化训练与岗位综合能力训练,实习结束后考核学生在实习期间的综合表现,合格后即可成为该用人单位的正式员工。采用该种培养模式时应实行学分替换,即把第五学期课程替换为用人单位课程,从而确保学生院校成绩不受实习工作所影响。

1.3 设立工学结合系统化的岗位课程

高职院校在设立基于工学结合的岗位课程时,应在进行过详细的市场调研,充分考虑当前的就业形势后方可作出判断,确保课程设置在符合高职院校教学特点的同时也能体现出“以职业作为导向,以加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强调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环节设计偏向实践性与应用性,主要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3]。同时,在传统岗位课程的基础上,改革后的岗位课程体系应以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为中心,对原本的主干课程进行整合与重组,在保证新课程设置不会出现重复内容的前提下加强实践动手课程,并从原先的理论教学中粹取出内容,缩短理论教学课时,将多余的课时用于进行实验与实训教学,使学生每个学期都能参与至少一周时间的实训活动,从而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应用能力。

2 将行动导向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

2.1 注重计算机应用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最直接的手段是上机实践[4],应用该种教学方式,一方面能训练学生在上机操作、编辑、程序调试及程度测试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此外,在学生在完成实践作业后,教师还应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如此一来,对于主攻设计的学生可以帮助他们复习设计思路,而对于主攻编程的学生则可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编程习惯与严谨的编程态度。通过该种教学方式,既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编程能力,实现了专业技能的加强,又避免了上机实践课程的重复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2.2 建立以实践为主的考核模式

工学结合高职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考核模式应突显实践教学的考核要求,以设计作品代替部分笔试,特别是一些对操作技能要求极高的课程,如平面设计、Flas设计等,这类课程完全可以抛弃笔试部分,改为上机实践考试。譬如在考核中向学生提供主题与相应素材,要求其根据内容充分发挥想像力与创作能力进行设计,而后教师再从色彩、整体结构与主题切合等方面对学生的设计作品作出评分。运用该种考核模式,一方面可通过刺激学生的创造能力,帮助其培养创新思维,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促进其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另一方面,也有效实现了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双重保证。

[参考文献]

[1]伍德雁,陈胜华.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广西教育.2011(30):48-49.

[2]王然升.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研究[J].电子制作.2012(10):68.

[3]蒋腾旭,查玉祥.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1(12):112-114.

[4]王芳,叶玲.产业对接背景下的高职电子专业“实境耦合”人才培养途径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5):63-65.

上一篇:刍议中学数学的常用解题方法 下一篇:《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阶段式”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