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

时间:2022-07-30 10:53:09

例谈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

摘要:本文结合一个具体的课堂案例来阐述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学生在搜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过程中体会知识的获得过程,提高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结合科学史的学习,并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提高能力素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素养;进而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达到学科的知识、科学探究、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以及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认识等四个领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生物;科学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132-02

2012年9月广西终于迎来了新课改,这是时代的进步,改革的必然。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生物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在课改中进行落实。生物科学素养由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素养三部分组成。它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己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促进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是一个值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将教学经验与新课改理论有机结合在一起,学生在课堂上既获得知识又提高了生物科学素养。

《细胞的癌变》是人教版必修一《生物①分子与细胞》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第四节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本节知识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本设计本着新课程的理念一切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依据新课程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达到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的三维教学目标来设计本节课,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了解生活常识,以课本基础知识指导生活,将生活和学习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描述癌细胞的特征;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致癌因子;说出癌症治疗方法。(2)能力目标:通过讨论如何预防癌症,学会更好地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通过搜集身边的病例,学会搜集并整理从书籍、报刊及网络等途径中查询相关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比正常细胞与癌细胞的区别,学会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癌症病人,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健康生活的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正确对待癌症。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癌细胞的特征、癌症的预防为本节教学重点。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将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及其关系定为教学难点。课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四个小组),分别查找以下资料:(1)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分别是什么?癌症居第几位?(2)我国有哪些常见癌症?(3)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有何区别?在细胞结构上有什么不同?(4)为什么臭氧层的破坏会导致皮肤癌患者增多?并要求学生将以上四点撰写成新闻,并小组内选出新闻播报员,上课时以新闻联播的方式播报这几则新闻来引入新课。这样的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又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及自信心,同时体现了他们是课堂的主人公,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发言。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但是并不是很难理解,通过图片和案例对比分析正常细胞与癌细胞的对比学生不难发现和总结癌细胞的基本特征,但是学生自主用生物学的语言总结癌细胞的特征是学生的一个难关,因此需要我对其进行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用生物学的语言去描述生物学的现象,不断地学会用生物学语言去解释生物学问题。通过问题“我们身边常见的癌症都是有什么因素造成的”,从癌症与生活关系中找出致癌因子,并按物理、化学、生物三个方面进行归类。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对自己从学习材料中总结出的知识会有更深的理解和记忆,更能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习癌变的原因时牵涉到一个难点内容即原癌基因,本人提供科学家是如何发现原癌基因的视频小资料,学生在了解科学家艰难曲折的科学发现之路及他们不屈不挠精神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又让他们只是在老师的指点下自己突破难点,从而感受到收获胜利果实的喜悦,最后由各小组交流结果,取长补短。利用科学史来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学生将自己置身于科学家的发现历程中,培养生物科学素养。同时提供这样的小资料,1982年美科学家从人膀胱癌细胞中找到人类第一癌基因与已知的鼠肉瘤病毒基因同正常染色体内存在某些抑制肿瘤发生的基因,抑癌基因的功能是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分化和抑制细胞迁移。抑癌基因的丢失、突变或失去功能,使激活的癌细胞发挥作用而致癌。这样的视频资料和文字小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这不仅有利于本节知识的学习,同时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形象的比喻更加有利于这一难点知识的突破,将原癌基因比作车间的运行机制,将抑癌基因比作惩罚纪律,使学生对难点有形象深刻的认识。之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不良习惯可能导致各种癌症,使本节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根据课前的癌症治疗的调查结果,全班分单双数组,单组为正方,双数为反方,结合身边的病例辩论癌症是否为不治之症。辩论课题的完成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倡学生要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对癌症治疗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同时将科学——技术——社会(STS)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中通过参与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来获得科学与技术的知识,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最后,每人写一份给家庭成员的防癌生活方式建议书,带回去让家人阅读。课后组织小组成员一起利用课余时间到大家居住的生活小区做宣传活动,让市民了解癌症的危害、普及癌症的预防知识并提醒他们关心和关注身边的癌症病人,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这样的课堂学生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就知道如何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与实践结合起来,对科技引起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判断,当他们参与到社会活动时,能够依照自己的价值观对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与解释,采取适当的个人行动。

以上是本人以一个教学内容为例说明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注重把新课标落到实处,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课程改革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为主动探究性学习为突破口的改革,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这个建构者的帮助者、促进者、指导者。注重学生的参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体会着学习的乐趣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使命。学生不仅仅获得知识,而且能够体会知识获得的过程,并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培养生物科学素养,达到学科的知识、科学探究、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以及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认识等四个领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

[2]刘艳敏.谈《细胞的癌变》的教学设计[J].考试周刊,2011,(6).

上一篇:对症下药,软硬兼施:“90后”高职大学生学风现... 下一篇:监狱全球基金结核病项目报表系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