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和谐之美在语文课堂中绽放

时间:2022-07-30 10:44:06

让和谐之美在语文课堂中绽放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句话将美育与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和进行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指出了美育在语文教学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美的教育?如何让和谐之美在语文课堂中绽放?

1 在教材中充分发掘美

1.1 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环境美。

大自然为作者提供了无穷尽的素材,经过作者的审美处理,给人的印象往往比自然更美,如《草原》的风情,《五彩池》的神奇,《美丽的小兴安岭》的绮丽,《海底世界》的奇异,《小池》的幽静……课文教材中描写这些自然景物,可谓琳琅满目,教学中要细致品味和赏析这些景物,引领学生进入情景,体察情态,让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给予学生自然美的陶冶和滋养,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1.2 引导学生感受社会生活美。

生活处处都有美,语文教材源于生活并再现生活。许多课文描写的人物事件甚至场面都仿佛就在我们身边,使人产生一种真实的美感。如写母女俩关心邻居老奶奶的《亲人》,赞美小姑娘纯朴诚实品德的《在金色的沙滩上》……让学生了解人际间的友好的关系和生活中的真善美,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和欣赏情趣的艺术珍品。

1.3 引导学生感受情趣美。

新教材关注少年儿童的生活世界,关注少年儿童内心的情感体验,关注少年儿童游戏玩乐中天真烂漫的情趣美。如《秋游》中孩子们投向草地的怀抱,向着蓝天亮开嗓子,在草地上打滚、逮蚂蚱;《乡下孩子》中"我"捉蝴蝶、吹草叶,无不表现出天真烂漫的童趣美。

小语教材中的审美因素还有很多,如:人文景观美、人物形象美、语言艺术的美……这些美的因素一旦加以挖掘,定能折射出更多的光芒。

2 在教学设计中孕育美

要制定审美化人文化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学生将形成怎样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在制定目标时予以细化,带有可操作性,有一个达成度。人文精神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应更专注于人的世界、人格的世界,把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立人性当作优先追求的目标。要制定出体现人文化的教学目标:

首先要把握教材的人文内涵:人文情趣和人文品格。譬如,凝眸《探母》,感亲情之美;《鼎湖山听泉》,感自然之美;观《生命的壮歌》,感生命之美……着眼于让学生的心灵深处积淀起高尚的审美情愫,收到怡美性灵、健全人格、优化生命质量的特殊功效。

其次,理解学生的缤纷个性。学生,是有着独特个性、鲜活生命力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是非判断、真实情感、成长背景等。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充分理解他们作为独立的人所具备的与众不同的思想、精神、气质、感情,尊重学生独特的审美体验,挖掘他们内心世界中潜藏的个性和自由精神。

3 在教学方法中体现美

3.1 以直观手段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美。

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情境,学生通过感官,置身丰富逼真的气氛中,可以驱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掌握语言艺术,领会文章意境的欲望……让学生以目感其形美。

3.2 以朗读激发学生审美情感。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蕴。朗读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应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挥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朗读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让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产生共鸣,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华,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4 在对话中生成美

4.1 在对话中指向美。

新课标告诉我们教师要根据课堂生成的问题,形成新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有时可能会陷入困境,有时可能异峰突起,针对学生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在教学《船长》时,教师让学生对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的英雄壮举谈整体感受,学生的回答完全出乎教师的意料:不理解哈尔威的举动,说他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学生初次解读时对哈尔威的表层理解甚至曲解,使课堂教学无法正常地进行。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中,审美出现了断层,课堂生成了问题。针对此种情况,要求教师具有在复杂情境中把握和处理教育问题的教育智慧,教师针对学生的困惑与问题,作一个透彻分析,学生的这些问题透露出了人文思想底蕴的不足及审美能力的欠缺,哈尔威离他们太遥远了,他们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与审美体验的铺垫,迫切需要教师调整,据此确定新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指向培养审美能力。

4.2 在对话中体验美。

语文教学是指老师、学生、文本在平等地位上产生的以学习语言为中介而展开的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因此,语文教学要有一种直指心灵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教师与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文本与心灵的对话。我们来看一则案例--《一棵斜长的树》,课始,出示两棵截然不同的树,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你喜欢做一棵笔直的树还是一棵斜长的树?学生出现两种不同的观点,再是搭建辩论的平台,让学生在充分地阅读走进文本后,用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来展开辩论,辩论中大家逐渐明白了一棵斜长的树虽然不好看,但是他一直为别人默默无闻地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它也有它存在的价值。最后学生观点自然提升:无论做笔直的树还是斜长的树,只要它在为别人做着有益的事都是让人欣赏与钦佩的。学生在与老师、文本的对话中走到了阅读的心灵之处,体验到了真正人生价值的美。

美能启真,美能导善,美能移情,美能怡性。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认真发掘美育蕴藉,用美吸引学生,用美感染学生,用美陶冶学生,那么语文教学将会是别开生面的。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让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学生发现美,理解美,鉴赏美,让和谐之美在语文课堂上生成,在学生的心头绽放。

上一篇:浅谈怎样让我们的课堂达到既轻松又有效的境界 下一篇:浅议记叙文阅读中的伏笔与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