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农民收入现状及建议

时间:2022-07-30 09:57:42

海南省农民收入现状及建议

近年来,海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显著增加,但农民的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亟待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一、海南省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基本情况

(一)农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明显。根据国家统计局海南调查总队的有关数据,2010年,海南省农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3405,比上年增长了0.59%,2011年,我省农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扩大到0.3838,比上年增长了12.72%,是上年增幅的21.56倍。

(二)不断接近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海南省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仅为全国的87.92%,2010年增加到90%,2011年达到全国的98.48%,仅相差0.0059。这说明海南省农民收入在与全国仍有一定差距的情况下(2011年相差531元),其差距已非常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三)地区间的收入差距不断缩小。2009―2011年,我省中、西和东部市县(含海口、三亚,下同)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分别为1∶1.3∶1.5、1∶1.24∶1.42、1∶1.2∶1.32。三年间,中部与东部的差距缩小了18%,与西部的差距缩小了10%,中部市县农民增收步伐明显加快。

二、海南省农民收入差距的结构性分析

(一)家庭经营收入差距最大,低收入户牧渔业亏损严重。2011年,海南省农民高收入户的家庭经营收入是低收入户的17.7倍,两者相差9423元,绝对数和相对数均是收入构成中差距最大的,其中第一产业的收入差距高达23∶1。产生差距的原因有三:一是低收入户占有的土地资源较少,如2011年,高收入户户均经营土地是低收入户的1.28倍。二是低收入户组织化程度低,应对市场能力有限。低收入户绝大部分采取独家独户的经营方式,种植的农产品与市场对接不够,易受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影响。三是低收入户放牧养殖方式落后,管理粗放。低收入户多数采取散养方式,极易受外界疫情影响,但由于技术储备较差,发现并解决疫情的能力较弱,亏损严重。

(二)工资性收入差距明显,低收入户外出务工收入低。2011年,海南省农民高收入户的工资性收入是低收入户的4.25倍,两者相差2800元,其中外出务工性收入比达到5.68∶1,两者的差距相对更大。原因有二:一是虽然低收入户的整半劳动力是高收入户的1.07倍,但由于低收入户的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获得的报酬较少。二是受本区域经济较弱和社会关系等因素影响,低收入户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的报酬较低。

(三)财产和转移性收入差距较小,转移性收入甚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1年,海南省农民高、低收入户的财产性收入比为2.9∶1,转移性收入比为3.8∶1,均远远低于其17.7∶1的总收入比。这表明,海南省农民在财产、转移性收入方面的差距较小,一方面说明海南省农村经济仍不发达,农民从土地、房屋等财产上获得的收入较低。另一方面也说明海南省各级政府出台的强农惠农补贴政策执行有力,农民的转移性收入甚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政府主动作为有利于缩小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2009年底,海南省决定实施中部市县农民三年增收计划(2010―2012年),制定了扶持特色产业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十大举措,加快农民增收。2010和2011年,中部市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16.5%、27.4%,分别高于全省5.3和5.2个百分点,农民增收的步伐明显加快,地区间的农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三、加快缩小农民收入差距的建议

(一)瞄准对象,实施分类的财政扶持政策。目前,海南省已建立农村贫困人口登记制度,要在掌握农村贫困人口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贫困户,将贫困户划分为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有适龄劳动力需要进行转移培训的贫困户、有产业基础但需要进行帮扶的贫困户,为制定分类财政扶持政策奠定坚实基础,实现财政资源与贫困户的对接,做到有的放矢。

(二)突出集中和引导,加大特色产业扶贫力度。财政资金要集中用于产业生产发展的薄弱环节,集中解决贫困户生产过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带动贫困户自我发展。出台贷款贴息等优惠财政政策,支持农业加工企业进驻贫困地区,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为贫困农户提供就业岗位。充分发挥各级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对大量低收入户加入的专业合作社给予优先扶持,通过“能人+贫困户”的模式,促进低收入户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进一步简化财政扶贫贷款贴息资金补贴程序,增加农民年贷款贴息次数。

(三)用好培训资金,提高农民劳动致富技能。要加大雨露计划实施力度,进一步提高财政扶贫资金用于雨露计划的比例,确保每个贫困家庭的适龄子女都能接受正规的职业教育,从整体上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要加大贫困户实用技能培训,利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科技培训补助和扶贫等专项资金,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开展餐饮业、建筑、家政等行业从业知识培训,拓宽增加非农收入的领域。同时,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治技术培训。

(四)提高水平,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物价变动等因素,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等增长机制,使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随着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得到改善。要加强了解农村困难户的情况,严格按照相应的标准,把符合条件的农村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要进一步完善受灾群众生活救助和医疗救助政策,防止因灾、因病返贫现象发生。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海南省财政厅农业处)

上一篇:档案在政务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下一篇:1200t举力浮船坞轮机关键技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