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作用

时间:2022-07-30 05:55:01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作用

好的儿童文学是一种精神食粮,能够带给小学生一种精神上的滋养。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内容就是儿童文学作品。然而,当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的教学却存在很多问题,没有发挥儿童文学的作用。本文提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儿童文学的有效对策。

一、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1.教师儿童文学素养欠缺。小学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大部分课文其实都是儿童文学作品,这样一来小学语文教学对于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水平就有了一定的要求,而实际的情况却是很多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水平并不高,其中缘由当然是多方面的,虽然这一问题也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并采取了一些改进施来提高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但是收效甚微,教师在这方面的素养急待提升。

2.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没能被把握住。儿童文学作品的体裁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童话、儿歌、儿童诗、寓言、儿童故事以及儿童小说等等,其次就是儿童散文、儿童影视、儿童曲艺、儿童戏剧和儿童科学文艺等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师对儿童文体基础知识的了解与掌握有限,同时教学模式的单一固定,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果提升,阻碍了儿童文学的积极作用的充分发挥,笔者在此以童话题材的儿童文学为例加以说明,教师对于这类文体主要以虚构、夸张及叙事等文体特点的认知较多,而文体知识内涵等认识极少,对于文中的修辞方式的应用只是做简单的讲解,学生很难在教师的讲解和引导中真正认识到虚构、夸张、幻想等手法是作者的写作表现的一种方式,是为了表现童话课文的涵义而采用的手段,这种问题的出现不仅影响教学效果,同时禁锢了学生思维和阻碍了其想象力的培养和发展。

3.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没能被把握住。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是与其他文学作品大的差别,因此只有教师具有了一定的文学素养才能把握住其独特的美学特质。而实际的教学中,儿童文学课文的美学特质却是常常被忽视了的,教师没能感受到儿童文学课文中艺术的独特性,往往是从自己成年人的角度来看待和思考这些内容,而儿童文学的纯真、欢愉、变幻、质朴、稚拙的美学特质被成人心理的现实、世俗思想所淡化,教学的方式也一般都使用传统的讲授方式,偏重字词句的理解与掌握,这样做只能背离教材编制者和课文作者的初衷,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品德、想象力的培养,同时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1.帮助学生认知世界

由于小学生缺乏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所生活的环境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对于世界的认知远远不够。而小学语文教学就是帮助小学生认知世界"培养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依赖于社会而生存,因此小学生通过阅读儿童文学逐步认识社会是十分必要的。儿童文学根据儿童的性格特点以及理解能力,简单地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特点和趋势,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儿童文学的阅读也能够为小学生积累一定的素材,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初步作用,就是借用不同的艺术手段,帮助学生领略世界的奇妙与广阔。例如《日月潭》《珍珠鸟》《彩色的非洲》等文章,可以充分带领小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带领他们去往未知的领域。

2.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

语文作为交流的工具,可以帮助小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写作能力,而儿童文学则是语言艺术的一种表达形式。一篇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必定包含简洁、明确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而学生通过对儿童文学的阅读与学习,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词汇,还能够积累一些优秀的句子,学习一些全新的写作手法,再经过加工变为自己的工具,在充分掌握语言的规律之后,生动而准确地利用词语来表达情绪和思想。此外,由于儿童文学的题材丰富多样,包括小说、散文、儿歌、诗歌等等,学生通过对诗歌"儿歌的朗诵可以增强语感,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

3.提升学生创作能力

儿童文学有很大的创造性、审美性以及趣味性,还有着很独特的语言风格以及创作方式。通过学习儿童文学可以有效带动小学生的创作激情,有利于小学生创作作品。所以,这些可以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创作能力,最终形成自己特有的创作手法以及写作风格。通过学习儿童文学,小学生可以增加自己的阅读量,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进而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

上一篇: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工作 下一篇:网络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