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卧位牵引和坐位动态成角牵引对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时间:2022-07-30 02:44:17

仰卧位牵引和坐位动态成角牵引对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摘 要】 目的:对比分析应用仰卧位牵引与坐位动态成角牵引对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抽取100例患有颈椎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仰卧位牵引技术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坐位动态牵引技术治疗。结果: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颈椎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和接受治疗总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应用坐位动态牵引对患有颈椎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 仰卧位牵引;坐位动态成角牵引;颈椎病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变及继发椎间关节退变使周围重要组织(脊髓、神经根、交感神经及椎动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并呈现相应的临床症状表现[1]。本次研究对颈椎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用仰卧位牵引与坐位动态牵引两种技术的效果进行对比。现对整个研究过程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8月~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中男29例,女21例;患者22~64岁,平均年龄(41.7±1.2)岁;患病时间1~13年,平均患病时间(4.4±1.3)年。治疗组患者中男30例,女20例;患者年龄21~66岁,平均年龄(41.9±1.3)岁;患病时间1~11年,平均患病时间(4.2±1.4)年。抽样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患病时间等几个自然资料方面比较均无组间差异(P>0.05),可进一步进行科学比较研究。

1.2 方 法

对照组治疗方法:仰卧于牵引床,用枕颌带对枕部和下颌部进行固定,取近似中立位,用软垫垫于头颅下以纠正牵引角度,采用上下间歇方法进行牵引,上限重量8~11kg,停留50s左右;下限重量在4~8kg,停留20s左右,每次治疗20min,计划治疗10次[2]。

治疗组治疗方法:坐于牵引椅上,用枕颌带对后枕部和下颌部进行固定,牵引角度为前屈5°~30°,用上下间歇方法进行牵引,上限重量为8~13kg,停留50s左右;下限重量为4~8kg,停留20s左右;每次治疗20min,计划治疗10次[3]。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研究对象的颈椎病病情、治疗效果、颈椎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接受治疗总时间等情况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对比。

1.4 疗效评价方法 显效:症状表现彻底消失,脑血流图和血黏稠度恢复正常;有效:症状表现明显减轻,脑血流图和血液流变学大幅度改善;无效:症状表现没有变化,脑血流图和血液流变学没有改善[4]。

1.5 数据处理 所得数据资料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处理,以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x±s)表示计量资料,对计数资料和组间对比分别进行t检验和X2检验,当P

2 结 果

2.1 颈椎病治疗效果 对照组经仰卧位牵引治疗后有16例患者的颈椎病症状取得显效治疗效果,有21例患者治疗有效,有13例患者治疗无效,颈椎病治疗有效率74.0%;治疗组经坐位动态成角牵引治疗后,有20例患者的颈椎病症状取得显效治疗效果,有26例患者治疗有效,有4例患者治疗无效,颈椎病治疗有效率92.0%。两组患者颈椎病治疗效果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

表1 两组患者颈椎病治疗效果比较[n/(%)]

2.2 颈椎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和接受治疗总时间 对照组患者经(7.93±1.86)d治疗后颈椎功能恢复正常,共计接受牵引治疗(10.62±1.18)d;治疗组患者经(5.52±1.07)d治疗后颈椎功能恢复正常,共计接受牵引治疗(8.04±1.65)d。两组患者颈椎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和接受治疗总时间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仰卧位牵引过程中不方便对角度进行调节,在这一下又要充分考虑摩擦力的问题,但与坐位动态成角牵引方法比较,舒适度更加理想,可以使心脏生理负荷减轻,避免肌肉过度紧张而导致的不良反应,适合对年老体弱患者进行治疗[5]。坐位动态成角牵引可以使椎间隙增大,特别是可以使椎体后缘与小关节、椎间孔的间隙增加,使椎间孔与椎管扩大,对颈椎周围的动力肌及其他软组织进行放松,以使椎间盘的内压力减少,进一步解除对神经根、脊髓和椎动脉的压迫,从而达到缓解临床症状表现的最终目的[6]。

参考文献

[1] 孙宇,陈琪福.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2009,31(8):472.

[2] 陈国玉,吴宏飞.实用外科诊疗规范[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10:671.

[3] 吴少祯.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698-699.

[4] 朱俊琛,刘德春,周忠良,等.手术与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比较[J].颈腰痛杂志,2009,27(5):391-392.

[5] 陈跃明,曾自然.牵引治疗颈椎病的新进展[J].临床研究,2010,5(1):86-87.

[6] 陈裕光.牵引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椎间距及间盘内压测量研究[J].中华理疗杂志,2009,17(2):8.

上一篇:颅脑损伤后迟发性颅内血肿治疗体会 下一篇: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治疗胆道结石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