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泼墨意入青山

时间:2022-07-25 08:20:16

淡泼墨意入青山

史留俊先生是朋友的老师。朋友作文,史先生写书法,两者自然有意趣相投之妙。先生在太行山中,太行有清骨,有傲云之气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先生作书,志在山野,在高山壑谷,也就有了其书法里的丘壑与厚朴。

古人习书作画,往往品清茗,焚高香,临清静之境,待内心里一片澄澈,方有山水入幽。此时作出的书画往往为上品,其中更多的是禅意。这说的不是一个方家的私人嗜好,而是一个世,一种境界。这一世一境乃是由一个人的处世之泰然才能得到的。先生泰然,当然缘于人品自洁。刘熙载《艺概》中所言:“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日,如其人也。”借此观先生之作品,可知先生已得古人作书之真谛,他已经把毕生的学识与自己的才华和人品结合为了一体。这其中既有师古的严谨,又有抒今的简远之生活志趣。先生作书,书修养,书自我,凭借敏锐的审美感知和超凡的钻研精神,撬开了古代经典的金砖玉门,感悟着名碑佳帖的风采神韵,领略着诗词曲赋的平仄铿锵。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已经显示出了那种具有一定文化底蕴的学者型书家情怀,同时也折射出了技进平道、人品至上的人格魅力。如若茶因清爽著,酒以沉香名,那么先生书法则在于厚重积蕴。赏读先生的书法作品,必如举一杯清茶缓缓啜饮,置一樽美酒细细品味,才可获得其中的雅趣与情怀。

与先生神交,知其幼承母训,酷嗜书翰,初习唐楷,后宗汉隶,溯篆、简、北碑以得古意,逮行草、简、扎以获情趣,以读书临帖为日课,从转益多师采众长,特别是通过中国书法家协会首届书法研修班的学习,得到了诸多专家学者的悉心指导和亲切教诲,日积月累,德艺渐长,三十余年的风霜雪雨,使先生的艺术风格初步形成,他的书法以隶书为主,兼攻行草,常以诗书合璧,多能联墨传情。观其隶书,端正平直,穆华典雅,结字缜密而饱满,用笔拙朴而道劲,法守汉隶之宗,意参篆简之趣,既能品出枯藤老树的沧桑古韵,又可嗅到碧草青苔的生气芬芳。赏其行草,张弛有致,收放自如,神采飞动,意趣盎然。奔放中,线条流美且节奏明快:挥洒处,姿态横生而法度井然。欹正大小随意而生,徐疾曲直顺气而变;肥不剩肉,瘦不贫血,潇洒飘逸,风度翩翩,足以爽精神,怡倦眼。

悠悠闲情,是欣赏书法艺术必要的一种心理状态;熟谙书道,是欣赏书法艺术必要的一种修养准备。古代文人大都具有这些条件,他们对书法艺术的鉴赏,已经不仅是为了满足学习和审美的需要,在一定程度和很大意义上已被纳入了养生之道。

明代高濂所撰写的《遵生八笺》,所介绍的以古书鉴赏为养生术之中,真正体现了东方闲雅的精妙与旷味,一般说来,书法家的“墨舞”确具有一种不用之用的娱乐功能。所谓不用之用,就是书家虽未自觉地意识到书艺的实用性,但当他们忘情地日日挥洒、岁岁濡翰时,却因为书法活动而使自己的生理与心理得到很好的调节,产生了微妙的陶冶性情以及如高濂所期待的那种养生功效。当书法爱好者沉浸在创作或鉴赏的特定情景中时,通常可以引起本身原始欲望的升华和社会公德观念的中止。一方面是忘我,一方面却是益我。这样既有大雅之美、又可以达到健身之效的乐事,自然会有无穷无尽的魅力。所以自古以来君子乐之,没有已时。有充分的材料证明,书家多寿星,而在古代的重生、尊老的文化氛围中,老而有闲的人才更明白颐养天年的重要,也才更具备把玩字画,品鉴墨趣的条件。今日品先生妙笔,再佐以《高山流水》之琴韵,冥思在高堂或旷野中的敞亮与开阔,怎么能够不陶冶情操,休息养神呢?喜欢先生这一胸襟,日后得一幅必高悬于室,每每把赏,其乐自悠。

上一篇:成功男士的健身分水岭 下一篇:唯识珍锦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