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创新素质价值取向的哲学思考

时间:2022-07-29 09:24:27

中职生创新素质价值取向的哲学思考

摘要:针对创新素质具有价值取向性及可开发和培养的特点,采用理论分析和逻辑论证的方法进行研究,指出了中职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其创新素质的价值取向,描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决定了其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中的不可替代作用。

关键词:创新素质;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一、创新素质的价值取向性

“创新”,按其活动性质和领域,可分为“创新认识”和“创新实践”两大类。“创新认识”是指一种开创和探索的,并能获取新的认识成果的认识活动,这种创新能开拓新的认识领域、增加新的认识经验、产生新的思维方法和认识方法、发明新的技术成果、提供新颖的认识材料、指出和修正已有的认识成果的错误等等,它相对于重复认识活动而言。“创新实践”是指人们突破传统行为方式和规范,按着新的行为方式和规范去变革对象,特别是变革那些以前尚未被接触或认识的对象,进而创造出具有新质的事物的实践,如在工业中用电力技术取代蒸汽机技术、用自动化设备取代非自动化设备等等,它相对于重复刻板性实践而言。

无论是创新认识还是创新实践,都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社会性的体现,是人的创新素质的外化。所谓创新素质,概括地说,就是创造发明的能力。具体地说,就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统一。创新离不开社会对其所作的品质评价或价值判断。所以创新素质就其价值性质来说可分为合理性创新素质和危害性创新素质两种。合理性的创新素质是“具有建设性,而非破坏性或衰退性的蜕化。”因而创新素质包含着价值合理性这一深刻内涵。危害性创新是指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对社会进步具有破坏性或无价值而言的创新。如法西斯使用细菌战、用高科技手段盗窃银行自动取款机等等行为,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可谓具有“新的”、“首次的”、“前所未有的”之意,也是对“旧”的否定与超越,有其创新性,但这种创新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人类都没有长期的价值,是人类憎恶的创新。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来说,两种不同性质创新素质的存在,决定了创新素质具有价值取向性。

二、创新素质的可开发和培养性

人脑是创造性思维的发源地。现代生物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有左右两个半球,每个半球均由大脑皮质、大脑血质、基底神经节和侧脑室组成。其中大脑皮质是思维的器官,表面约集中了140亿个神经细胞。其构造之复杂,功能的特异都难以估量。根据实验资料推测,人脑的记忆容量相当于七亿多册书籍,单项记忆可保持八十余年,仅就记忆存储功能而言,即便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一生至多只用了自己大脑功能的百分之几。由此可见,人脑还存在极大的潜力。正是这种潜力,为创新素质的可开发性提供了生理依据。

创新素质可以在教育中得到培养和发展已逐渐被心理学家所认识和肯定,同时还不断地被教育的实践所检验和证明。心理学家斯坦的研究结论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激发,唯需适当的教育;菲尔德豪生等人在研究报告中,指责传统大学里的教师在课堂里消耗许多时间,要求学生学习知识,但未教给他们如何应用所学得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他们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正是教育的任务。

国内外教育界和心理学界在人的创新素质的研究和探索方面形成了一个共识,就是具有创新素质的人除了具有正常智力因素,更重要的是与其个性人格特征相联系,表现出创新的个性差异,亦既创新性的智力品质。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勤曾收集了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青少年时代的智商资料,结果发现,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大多数不是高智商。但这些人都具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高度的自信心、创造的内在动机、勤奋刻苦的顽强的意志品质等突出的人格特征。

创新素质的人格特征的形成是建立在后天教育基础上的。正如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回忆自己在西南联大的学习生活时所说的,在西南联大的6年时间对他一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他认识到了西南联大师生努力的精神和认真的精神的作用。所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不仅要重视其智力和能力的培养,而且首先必须加强其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

三、中职生创新素质的价值引导

蕴藏在人脑结构和功能中的创新潜能是十分丰富的,这种创新潜能既具有极大的开发可能性,又具有极强的可以塑造性。开发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过程,就是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过程。在创新素质发展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性质与方向的问题。学生创新素质的性质和方向是由其人生立场和人生准则决定的,也就是由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创新素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然使一个人的创新素质符合人民利益和社会发展要求,相反,就会使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到对人类、对社会没有价值的活动中去,甚至作出对人类、对社会有害的事情。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过程中,必须坚持价值观的引导。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决定的。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反映着我国社会的经济政治要求,为我国社会政治制度所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是思想性和政治性,在我国表现为无产阶级的思想理论性、意识形态性和阶级性。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要求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受教育目标的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整个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起点和归宿,它概括了时代对受教育者的要求,规定了人在品德方面的发展方向,预示着教育的方向和结果,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导向、激励、调控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反映了社会对受教育者在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审美等方面素质的全面要求,是对教育活动预期结果的一种价值限定和观念化设定,蕴涵着理想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追求,体现出鲜明的阶级性、民族性、现实性、时代性和前瞻性等特征。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质是对学生给予什么样的思想导向、价值干预和精神影响的问题。要使大学生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要求,从而坚定政治信念、优化心理品质、形成行为规范,这都取决于用什么样的内容来教育他们。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对人类社会最先进、最科学的思想体系的精选和浓缩,是先进的人类文明成果的结晶,而实践证明只有先进的东西才是富有生命力的。因为“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求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能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关系到学生创新素质的性质和方向。因此,在当前社会变革的情况下,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形势下,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必须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放在首位。

上一篇:浅谈教育方法在煤矿安全教育培训中的应用 下一篇:深度反思,高效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