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与伤人

时间:2022-07-29 09:20:41

重农抑商,是五千年文化的集成。无商不奸,就成为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背负这样一种历史重荷的中国商人,要在WTO的规范下做大做强,不在灵魂深处爆发一场旨在脱胎换骨的革命,恐为其难。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摆在了大家的面前――

上市公司做“假”账的目的,为的是虚报赢利,虚报赢利的目的,为的是骗取更“大”的投资,骗取更大投资的目的,是为了掩盖公司的亏“空”。由此看来,这“假”、“大”、“空”绝非我们的首创而是一种“国际化”的“惯例”。

“伤害”投资者的利益,打击中小投资者的信心,在市场上“伤天害理”――商人,就成了罪人。伤人的商人成了罪人,如果再被,也就成了“非人”。而当国际国内都在逼迫CEO们签字画押地保证“不做假账”的时候,这其实是商业文明的进步还是这种文明有史以来的最大败笔?

对商业化和全球化,人们的看法本来就存在着原则分歧。而即使是商业文明,其实就是“人明”。于是,“把人弄明白”就不止只是对商业和商人的价值判断,而是对泛人性的拷问和对人道主义在现代的发展的重新认知。

原罪的硬伤:伤害顾客――是一种说不出的痛

商场如同战场,为制造和经营让消费者满意的商品,全世界的商人激战程度不亚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和诺曼底登陆。无论是战场还是商场,演绎的就是一个“商”字,让商品抓住顾客的目光,让顾客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用探询和疑惑……终于掏出钱来,终于买到了比较满意的商品――消费被启动、商品被流通、商业被繁荣、社会被发展。而构成“主动”的,其实就在那钱被“掏”出来。但是,顾客的口袋被掏空之后,痛就来了。

看电视广告被吹得天花乱坠的数码彩电,便买来一台,一比较,和别的彩电没什么大区别。细一打听,才知道要等到将来电视台能发射数码信号时才管用。将来,是什么时候?没有人告诉了。

光说消费不好拉动,还说消费者太挑剔,经营者就是这样的素质,只要不变着法儿的“坑人”,已经是好的了。

“实行三包”喊了这么多年,但一旦“包”给你时,你最少得包“材料费”。如果真的较起“真儿”来,无非有三条路:一是到消协投诉,二是闹到法庭,三是“忍为高,和为贵”的自生自灭。而于三者中,大多数人迫于无奈,都走的是第三条道路。

还有一条路,就是媒体上耳提面命的“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一定要学习和了解相关知识”。

――在消费者还不具备足够的“相关知识”之前,最好将钱袋捂紧。而一旦没留神,把钱花了出去,就不能保证出不出闹心事儿。而一旦出了那想起来“憋气”、看起来“长气”、用起来“生气”的事,只能怪咱们“缺乏相关知识”。

而使我们更闹心的是,即使我们学习和了解了“相关知识”,还是比不上人家那么“专业”!即只要“人家”纯心耍咱们,被愚弄的还是咱们!

试想,那将300元人民币就能把“家庭影院”抱回家的是“家庭影院”吗?

――就这么拉大旗,做虎皮的“蒙人”;就这样满口新名词地招徕生意,而且“火得不行”。看来,真的是消费者“缺乏相关知识”,而人家也真敢就这么“骗”下去?

鱼目可以混珠,黑白可以颠倒,是非可以混淆。

如果是厂家、商家纯心和变着法儿的“逗我们玩”,我们消费者只能是防不胜防。闹心?没办法,就这世道!如果我们消费者索性不消费,或尽可能地少消费,或等到消费环境彻底改变后再消费,那闹心的,就一定是“他们”。而只有他们“闹心”了,我们才能少“闹心”,就是这道理!

商人,怎么了?

原罪!禁不住一个苹果的诱惑,亚当和夏娃犯下原始罪恶,按捺不住赢利的诱惑,商人们常常背离道德违规操作。人类始祖的原罪却将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成长环境,而商人的原罪就只能是害人害己而不得善终――尽管他们是以赢利的名义。鲁迅小说里有一个场景,说的就是商人与顾客的“双痛”:掌柜的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们也没有好生气……

迷途的内伤:伤害员工――伤心太平洋

一流的公司是一流的,因为拥有一流的员工;末流的公司是末流的,因为员工“很受伤”。

笔者曾经亲历了这样一件事。我的一个学管理的学生到一家餐馆去打工,先交了抵押金300元,说好月工资600元。免费培训后上岗,如果发生事故就要被开罚单。

一个月下来,被罚N次,最后只能拿回200元抵押金。和谁说理去?这件事绝不是“个案”也不是极端,而是眼下我们某些企业“加强”企业管理的“真功”。而沃尔玛的最宝贵的资源是一线员工,因为他们是与顾客接触的“第一人”,他们的忠诚度从根本上决定了顾客的满意度,所以他们也有着令人刮目相看的福利计划。在沃尔玛工作了20年的司机退休时可拿到70万美元的利润分享金;一位在公司工作了24年的普通售货员可在退休时领取20万美元的利润分享金……

所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战略,不是一句空话――而缺乏一线员工原创力的企业,尽管大家每天都在忙忙碌碌,都在尽心尽力,都在忠于职守。但是,没有奇迹发生,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甚至很少的朝气和生气。而一旦拥有了这种原创力,便可以刷新业绩,可以创造神话,可以实现快速稳定的增长。

一线员工仿佛是金字塔的塔底,人数众多,加上他们与各层管理者的区隔也多,企业能否完成战略决策,关键要看最大的一块儿。在员工人数众多的企业,美国人的做法是优胜劣汰。例如GE的末位淘汰,通过强制来迫使员工动脑。但日本企业则实行终身雇佣制。在这种体制下,他们强调挖掘员工的终身价值即全员思考。这种典型的东方理念,诉求的是每个人都具价值感和人人都有上进心这样一个原始道德命题。

“把人当人看”――拿这样的尺度来要求企业家和经理人,要求得高吗?但符合这个最起码的要求的人,多吗?这是我们企业落后的渊薮,也是公司文明的散落,更是老板人性的弱点。

疗伤的炼狱:伤害对手――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你

为什么人们常常抱怨竞争的不公平?为什么市场培育的道路这么难?为什么我们的竞争总在低水平“拷贝”而上不了真正的轨道?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你?

从2001年4月开始,央视黄金时段的广告里出现陈德荣的“我爱拉芳”,同期亮相的还有田震的“蒂花之秀,青春好朋友”,其他如飘影、好迪、柏丽丝,一系列以前名不见经传的品牌纷纷在电视上亮相,其势头甚至压过了宝洁等产品。而当人们根据已有的经验,以为这又是“触央而死”的翻版时,忽如一夜春风来,在几乎所有的省级卫视上,一群港台及内陆的大腕级明星像走马灯似的翻转开来,作为不下几十种的洗发水小品牌代言人,将满电视里的“黑头发,飘起来”。看得人眼花缭乱,弄得人分不清东西南北。掩盖着的真相是,都要与宝洁在国内洗发水市场上争食儿;动用的战术是,好虎架不住群狼,靠广告把宝洁搞“乱码”,以便乱中取胜。

摹仿也是进步。但如果真的以进步为目标的企业,它的摹仿应该是从一开始就具有自己的个性、独特的视角和全新的起点――从一开始就做对,可以事半功倍。

而低层次的竞争,是大家都张着一张“口”的噬咬;高水平的竞争,是三张“口”的组合,即“品”牌的累积。

一碗面条,加上牛肉,叫它“牛肉面”。一碗有着严格质量标准的面条,加上特别加工的牛肉,是质量、服务、标识相统一的“加州牛肉面”。

前者,是商品。因为质量不稳定,品质就不好。因为缺“品”,就“商”得不好,甚至“商”不下去。后者,是品牌。因为品种全,品质好,品位高,牌就亮,名就响,利就高。

无品质的牌子,自己砸自己的饭碗。无上品的牌子,饭碗随时会砸。

而要走出低谷,要走向世界,就要铸造品牌,要成为世界级品牌,没有捷径可走,非经一段痛苦的“炼狱”不可。作为商人,史玉柱炼得夹生了,正在重新炼;牟其中熬得火大了,烧焦了;何伯权熬得出格了,丢了锅;而柳传志熬得很老到,是因为他在创业前就倍受了20年的煎熬;张瑞敏炼得很地道,是因为他是从一个车间主任苦熬到了今天;微软熬了20多年,似乎还欠些火候;沃尔玛慢慢地熬了近半个世纪,一跃而成500强之首……

人类从起源到今天也没有达到应有的完善,于是就似乎没有必要去揭商人的“短”。但是,有一个道理弄明白了总比不明白的要好――做商人,是实打实的事儿,硬碰硬的理儿,不能靠误打误撞来讨生活,不能以得过且过来做买卖,不能把天上掉馅饼当理想。

上一篇:促进假日旅游可持续发展 下一篇:银行业务看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