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正确认识社会和教育问题上的“马太效应”?

时间:2022-07-29 06:43:48

浅析正确认识社会和教育问题上的“马太效应”?

【摘要】从“马太效应”一词的由来,本人根据自己的理解从社会现象、教育体制和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马太效应”分析得出看似不正常,但现实确实存在,不能消除,只能正确认识和加以利用。

【关键词】马太效应;社会现象;教育体制;教育教学

How to exactitude understanding is society and education“matai effect” of problem?

Hu Bao-hai

【Abstract】From“matai effect” one phrase of since, oneself according to oneself of comprehension appear from the social phenomena, education the system and education the teaching of“matai effect” analysis see falsely often, but reality definite existence, indelibility, can exactitude understanding with take into make use.

【Key words】Matai effect;Social phenomena;Education system;Education teaching

1. 何谓“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

马太效应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它的名字来自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1]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在这里,可以看到这么一个圣经故事:主人要到外国去,把三位仆人叫来,按其才干分银子给他们。第一个得了五千,第二个得了二千,第三个得了一千。

主人走后,第一个仆人用五千银子做买卖,又赚了五千;第二个仆人照样赚了二千;第三个仆人把一千银子埋在了地下。

过了好久,主人回来了,与仆人算帐。

第一个仆人汇报赚了五千银子,主人说: “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我要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让你享受主人的快乐。”

第二个仆人汇报赚了二千银子,主人说: “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我要派你管理很多的事,让你享受主人的快乐。”

第三个仆人汇报说: “我把你分给的银子埋在地下,一个也没少。”主人骂了这个仆人又恶又懒,决定夺回他这一千银子,分给拥有一万银子的人。[2]

这个寓言故事的结尾,有这么几句话:“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用这句话概括了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莫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这便是“马太效应”一词的由来。

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意指对已有相当声誉的、拥有许多财富的或许多知识的人所给予的荣誉、财富或知识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没有多少财富或知识不多者则不予承认甚至连起码的也都收回。

2. 著名的“马太效应”的社会现象

“马太效应”在社会中广泛存在,以经济领域为例,国际上关于地区之间发展趋势主要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新古典增长理论的“趋同假说”。该假说认为,由于资本的报酬递减规律,当发达地区出现资本报酬递减时,资本就会流向还未出现报酬递减的欠发达地区,其结果是发达地区的增长速度减慢,而欠发达地区的增速加快,最终导致两类地区发达程度的趋同。另一种观点是,当同时考虑到制度、人力资源等因素时,往往会出现另外一种结果,即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呈现“发展趋异”的“马太效应”。

而社会贫富差距,也会产生“马太效应”。在股市楼市狂潮中,最赚的总是庄家,最赔的总是散户。于是,不加以调节,普通大众的金钱,就会通过这种形态聚集到少数人群手中,进一步加剧贫富分化。另外,由于富者通常会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和发展机会,而穷者则会由于经济原因,比富者更乏发展机遇,这也会导致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马太效应”。

以人才成长这个方面为例, “马太效应”就几乎成了最常见的一种社会惯性:对已经成名的人才所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正在埋头苦干、尚未出名的“潜人才”,即使已做出不少贡献,但由于还没有被社会舆论承认,其劳动成果也往往无人问津,甚至在工作、研究中会遭受非难、妒忌等“社会责难心理”的无端围攻。人才危机将是一个世界现象,人才占有上的“马太效应”将更加显现:占有人才越多的地方,对人才越有吸引力;反过来,被认可的人才越稀缺。此外,在科学、学术研究中也存在“马太效应”,研究成果越多的人往往越有名,越有名的人成果越多,最后就产生了学术权威。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马太效应”是个既有消极作用又有积极作用的社会心理现象。其消极作用是:名人与未出名者干出同样的成绩,前者往往上级表扬,记者采访,求教者和访问者接踵而至,各种桂冠也一顶接一顶地飘来,结果往往使其中一些人因没有清醒的自我认识和没有理智态度而居功自傲,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跟头;而后者则无人问津,甚至还会遭受非难和妒忌。其积极作用是:其一,可以防止社会过早地承认那些还不成熟的成果或过早地接受貌似正确的成果;其二,“马太效应”所产生的“荣誉追加”和“荣誉终身”等现象,对无名者有巨大的吸引力,促使无名者去奋斗,而这种奋斗又必须有明显超越名人过去的成果才能获得向往的荣誉。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的进步和科学上的突破还真与“马太效应”有点关系。

3. 中国教育体制的“马太效应”

中国教育体制的“马太效应”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马太效应”,主要表现为教育投资的地方政府担当,导致许多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教育投资远远满足不了现实的需要,更不用说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它也是农民负担重的根源之一,使政府应当承担的义务教育的义务,在很多农村地区被转嫁到了农民头上。尽管农村的义务教育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但比如说教学设施或教学设备仍然无法与发达地区相提并论。一些农家子弟为了得到好的教育,不得不自己掏钱购买学习用具,如学习机等,这无形中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上一篇:基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进行分析 下一篇:取水泵站工程施工监理浅析